以色列能把哈马斯斩草除根吗?中东的关键是美国力量收缩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秩序

这次哈马斯和以色列的战争,以及广义上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冲突,首先是不同种族和宗教争夺生存空间的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根本逻辑就是靠实力。历史上,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一个民族或种族将另一个民族或种族从一块土地上赶尽杀绝的例子屡见不鲜。

两千多年前,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共同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从基因上很接近,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共同的源头-亚伯拉罕。犹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但犹太国的历史并不长,屡次被外族征服后犹太人整体向欧洲迁徙。

巴勒斯坦地区二战前是英国的托管地,19世纪初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极少。在英国的默许下,犹太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不断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19世纪末,犹太人大概占当地人口比例的2-5%,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达到13%。约旦河西岸地区由约旦管治,埃及控制着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

二战后,英、美、法、苏联等大国掌控的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两国分治的181号决议。这个决议规定占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阿拉伯人获得地区总面积的42%,而占人口总数不足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得到地区总面积的 56%。这一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的坚决反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即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世界前四次中东战争的主力是逊尼派国家的埃及和叙利亚。约旦和伊拉克也曾派兵,巴勒斯坦各路游击队也是阿拉伯联军中的重要军事力量。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联军的大金主。阿拉伯联军的目的是要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地区。但在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的前四次中东战争中,除了第二次在美苏的帮助下,埃及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外,阿拉伯联军在军事上都败得很惨,以色列却越打越大。

以色列虽然小,但相对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在国家效率和军事经济能量上具有巨大的优势。阿拉伯世界虽然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但社会凝聚力和军事科技能力都很弱。近几百年来,阿拉伯世界先是受奥斯曼帝国统治,后又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者托管地。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寻求独立,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要到二战后才获得。政治结构上,阿拉伯国家大多由王室家族和部落首领组成的贵族集团统治。宗教上阿拉伯国家又分成水火不相容的逊尼和什叶派两大集团。

以色列获得连续胜利的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外部支持。以色列是美国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一环;是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唯一代表。没有美国和西方在军事、外交、情报、舆论和经济上的支援,以色列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战果。

屡战屡败后的逊尼派国家发生了变化。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突访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开始结束敌对状态的谈判。次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双方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为双方1980年建交奠定了基础。双方交换的条件是埃及承认以色列,以色列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占领的西奈半岛撤军。

一九六四年五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在耶路撒冷成立。埃及的退场使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阿以冲突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然而在经历无数次杀戮和失败后,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也开始转变。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巴解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同时表示接受联合国1947年巴以两国分治的181号决议,含蓄、间接地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1993年1月起,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开始进行单独、直接的接触,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秘密谈判,1993年9月9日,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互致信件,巴方宣布承认以色列国,以方宣布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阿拉法特和拉宾推动的和平进程,简言之就是土地换和平,一度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根据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将从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的一些地区撤军。然而,拉宾和阿拉法特推动的和平进程和以色列复国主义水火不能相容。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地区复国是以色列的最高利益。为了复国,以色列每年要接受大量移民,以色列人口从1949年的一百二十万上升到2021年的九百七十万。以色列必定要扩张领土来安排这么多移民。巴勒斯坦地区面积不大,巴勒斯坦民族和犹太民族为土地的争夺是双方难以打开的一个死结。以土地换和平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平进程注定很难成功。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都是悲剧人物。1981年萨达特死于埃及激进军官的枪下;1995年11月拉宾被以色列极端分子暗杀。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转而重复进入互相讨价还价和杀戮的怪圈。以色列在2005年从加沙地带撤军,但同时不断扩大对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建立新的居民点。巴勒斯坦人面对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小,不断地发动起义。以色列动用军队镇压巴勒斯坦起义,发生流血事件;巴勒斯坦人则发动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袭击进行回击。摒弃民主、自由、人权等光鲜的字眼,巴以冲突的底色就是争夺土地和资源。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哈马斯”在1987年于加沙成立。哈马斯坚持要把以色列从巴勒斯坦地区赶出去,这和巴解组织后期对以色列的立场对立。哈马斯成为巴解的挑战者,双方为夺取控制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2006 年 1 月 ,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2007年哈马斯实现了对加沙地带的控制,而法塔赫主导的巴解自治政府则控制着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

哈马斯坚决拒绝以色列的立场受到伊朗的支持。说到伊朗在巴以冲突中扮演的角色还得从1977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说起。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使得伊朗从原来美国的小弟变成了美国的死对头。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以清剿位于黎巴嫩的巴解法塔赫武装部队。以色列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近60万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没有工作,十分悲惨。伊朗趁势而入,帮助什叶派难民建立了什叶派真主党。真主党打出的旗号是开展武装斗争,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黎巴嫩南部,帮助难民早日返回家园。真主党渐渐发展成为一支战斗力非常强的武装力量。以色列在中东无敌手,但在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中却被真主党打败,被迫撤军。

9.11后美国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伊朗借机扩大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势力范围,并借道伊拉克和叙利亚向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提供支持。伊朗的这条战线被称为什叶派之弧。伊朗、真主党和哈马斯都反对中东和平进程,坚持通过武装斗争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的立场。

如果说哈马斯是巴勒斯坦一方的强硬派,那么以色列一方相对应的就是内塔尼亚胡的右翼政府。内塔尼亚胡在一次和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对话中,和盘托出了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看法。他说拉宾、西蒙·佩雷斯等几任以色列总理的和平路线已被证明行不通。巴以双方走入了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只有运用其军事、经济、技术、情报能量全面控制住巴勒斯坦局面,同时通过外交努力争取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打消所谓的阿拉伯世界团结一致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地区的幻想。这样就能从外部向巴勒斯坦施加压力,从而有可能达成某种条件下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平。内塔尼亚胡称这种战略是由外向内战略。

那么内塔尼亚胡要的巴以和平是什么呢?二零二零年2月1日,内塔尼亚胡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联袂提出 “中东和平新计划” 的政治方案,连同此前已公布的经济方案,美以的 “中东和平路线图” 清晰可见。其基本要点是:

一,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建都,而将耶路撒冷东郊(并非东耶路撒冷)定为未来巴勒斯坦国首都;

二,以色列保留现有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以及其间的交通网,同时承诺冻结定居点建设;

三,巴勒斯坦放弃难民回归权;

四,巴勒斯坦国非军事化,不能建立正规军队;

五,国际社会将向巴勒斯坦投资,规模预计达500亿美元。

显然,这是个用500亿美元把以色列在历次中东战争中获得的土地和不断扩张的定居点固定下来的条款,实现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占领的合法化,迫使巴勒斯坦让出耶路撒冷和实现非军事化。针对美以的 “中东和平路线图”,阿拉伯联盟外长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拒绝。

但美国特朗普政府和内塔尼亚胡政府仍然按部就班地推进内塔尼亚胡的由外向内战略。美国和以色列在2020年8月取得了局部突破,这个突破就是以色列与阿联酋和巴林签署的 “亚伯拉罕协议”,实现了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的关系正常化、接着以色列又实现了和摩洛哥和苏丹的关系正常化。

“亚伯拉罕协议”是对2002年通过的《阿拉伯和平倡议》的突破。《阿拉伯和平倡议》规定只有当以色列同意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并非耶路撒冷东郊)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阿拉伯国家才能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亚伯拉罕协议的签署是内塔尼亚胡分化阿拉伯国家,窒息哈马斯和巴解的一个胜利。信心满满的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讲述他的和平方案的时候,甚至在示意图上抹去了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问题乃至整个中东的局势将按照美国和以色列的路线图发展吗?显然不可能。首先,美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在进入21世纪后正发生快速和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东的影响巨大。

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正加速实行向印太地区的战略转移。美国从阿富汗、利比亚的撤军,美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收缩都表示美国已经不想太多太深的介入中东。当美国不断收缩在中东的力量时,中东地区国家出现了开启谈判、减轻紧张关系、加强经济合作的势头。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修复了与卡塔尔、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关系。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以及叙利亚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美国和以色列对中国、沙特、伊朗的互动极为担心。以色列最惧怕的是伊朗获得核武器,美国最不想看到的是中国加强和中东大国的经济联系,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和以色列加紧推进“亚伯拉罕协议”模式。在美国的支持下,沙特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最近有所进展。如果沙特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得以成功,将带动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建交。哈马斯和巴解的活动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如果美国通过“亚伯拉罕协议”模式构建美国、以色列、沙特的三角合作格局,就能够稳住美国、以色列主导的中东大局,牵制住伊朗,同时阻碍中国在中东地区扩大影响力。

然而哈马斯不甘被慢慢窒息而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这就是哈马斯明知将受到以色列严厉报复仍然要对以发动大规模袭击的逻辑。哈马斯第一个目标就是要使以色列和沙特的谈判搁浅,防止“亚伯拉罕模式”的成型。

下一步如何发展?以色列能为所欲为地把哈马斯从地球上铲除吗?有这种可能,但几率不高。本质上,中东面临的是在美国势力收缩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新秩序的问题。美国和以色列试图拉拢沙特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建立一种由以色列主导的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将在巴勒斯坦进一步受压制的情况下实现以色列和阿拉伯其他国家的和解。但美国-以色列这种模式有三方面的软肋:

第一,沙特、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地区性大国的实力已经不可小觑,这些国家的利益与以色列和美国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还相距甚远。这些国家可以和美国、以色列做交易,但不会完全跟着美国和以色列的指挥棒跑。沙特希望与中国和美国之间发展等距离外交,不会过度偏向一方。沙特需要和俄罗斯协调全球石油的供应。土耳其一直想当伊斯兰世界的带头大哥,不会放弃扩大自己在中东腾挪的机会。伊朗不会放弃支持真主党和哈马斯,也希望改善与中国、沙特的关系来突破美国的围堵。埃及是开辟加沙人道主义走廊的关键,目前埃及正和美国讨价还价,一是要美方负责接受难民的费用,二是担心哈马斯趁机进入西奈半岛,引麻烦上身。

第二,内塔尼亚胡由外向内的战略是准备对巴勒斯坦温水煮青蛙,然而哈马斯毅然决然的掀了桌子。哈马斯就是希望把事情闹大,一旦以色列在加沙造成人道主义危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就不可能无动于衷。阿拉伯世界和美国以色列的分歧和冲突就会加剧。

第三,中俄等域外大国不愿看到美国和以色列全面主导中东。如果以色列过线,造成中东地区国家的反弹、国际舆论的哗然,就可能为中俄介入提供契机。中俄加上沙特、伊朗、土耳其、埃及有实力有意愿为中东地区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新秩序。美国和以色列对此心知肚明,必定十分小心。

巴以冲突很长时间不能解决,原因在于美国以色列联盟的实力太强大。以色列能够予取予夺。如果新秩序能够制约美国和以色列,达到力量平衡,那么巴以冲突可能会有新的解决办法。

很可能的情况是以色列将有限度地攻入加沙,并努力避免发生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哈马斯将受到损失,但不会被斩草除根。“亚伯拉罕模式”至少在短期内将中断。沙特、伊朗、土耳其在中东的地位将上升。至于中国、俄罗斯能不能和中东大国一起建立一种新的中东秩序,需要看事件的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