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故事:历届获奖得主大盘点!

10月,又到了诺奖的季节。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10月5日公布并颁发给挪威作家乔恩·福斯(Jon Fosse)。

获奖理由是“因其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

5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学作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他们的作品不仅被视为文学瑰宝,更是被看作揭示生活真相的镜子。

这些文学巨匠们以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思维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生活的崭新角度。

本期“聊撩好书”将回顾近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从中去了解他们的人生,去品味生活的真相。

500

2010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文学是危险的,它会唤醒我们体内的反叛态度。”

500

获奖理由:“对权力结构作了深入的描述,并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进行了犀利的刻画。”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导演过舞台剧、电影,主持过广播电视节目。著有《绿房子》《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谎言中的真实》等等。

1994年获得西班牙塞万提斯奖。1996年,成为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德国图书和平奖当年度得主。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把梦想变成生活,又将生活变成梦想,让孩童如我亦能触及文学的广袤天地。”略萨在获奖演说中如是说道。

在他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他把脑海中的想法,构思在纸上,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他向大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自律和耐心,学习他们写作的规模和雄心。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对生活所欠缺的地方发出抗议。

在他开始写作的那个时代,极少有人阅读,文化也便是少数人的特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他从没有停过笔。

他说:“我相信我做得对,如果只有在实现了自由、繁荣、公正和高度文明的社会里文学才能蓬勃发展的话,那么文学就永远也不会出现。”

500

2011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

500

获奖理由:“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ömer),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又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心理学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会弹风琴和钢琴。

诗集著有《当月桂树生长之时》《17首诗》《半完成的天空》《真实障碍》《为死者和生者》等。

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去世。

1990年,特兰斯特勒默因患脑溢血使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奇迹般恢复。特兰斯特勒默的多数诗集带有一个特点,显现为简练、具体而苦涩的隐喻。

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精髓,更是社会文化的灵魂,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它可以以最细腻的方式描绘出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以最深刻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

特兰斯特勒默正是抓住诗歌具有的意象和情感,让人们领略到人性和社会的复杂和丰富。

500

2012

莫言

“世间的万物就是这样,小坏小怪遭人厌恨,大坏大怪被人敬仰。”

500

获奖理由:“用幻觉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本名管谟业,男,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代表著作有《红高粱》《丰乳肥臀》《蛙》

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让他与乡间社会朝夕相处,乡间的魅力与痛苦都深入到他的骨髓,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

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读者呈现出来的景色。

因家庭困难,莫言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年幼体弱只好去放牧牛羊。

无趣的童年生活促使他的想象丰富多彩,然而这些想象则成为他今后写作路上的精彩之处。

用“耳朵阅读”培养了他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创建了属于他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

500

2013

艾丽斯·芒罗

“无论发生什么都欣然接受,一切都是礼物。我们给与,我们接受。”

500

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艾丽斯·芒罗,本名艾丽斯·安·莱德劳,1931年7月10日生于加拿大,女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逃离》等。2013年10月10日,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芒罗大部分都是写女人的故事。

因为自己年龄的增长和一次离婚的经历,芒罗反对婚姻暴力。

她的早期作品常常是围绕那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来展开,她们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而到后期,则注重刻画那些于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

通过文字来讲述她们内心的欲望和遗憾。

由于受当时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社会定义的影响,笔下的女性通常是以顺从的形式出现,然而这种隐秘而狂热的激情反倒成为了芒罗许多小说的主题,使一些平凡女子从中得到强大的独立力量。

500

2014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其实我们都是海滩人,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500

获奖理由:“他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法国小说家。1965年,毕业于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

1968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

小说《暗店街》获得龚古尔文学奖、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

2014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自幼喜爱文学,十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年幼时与弟弟相依为命的经历,使他在作品里着重探索和研究人和人所处环境和现实的关系,小说主题都是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

犹太、纳粹占领,以及身份认知的缺失,这些是他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500

2015

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们所有的痛苦就在于,我们既是凶手,又是受害人——我们是同一种人。”

500

获奖理由:“多样声音的作品,一座记录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碑。”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1948年,出生于前苏联乌克兰的斯坦尼斯拉夫。

又名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记者。

1972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1998年,获德国莱比锡图书奖。

2014年,获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战争中没有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二战后,许多国家陷于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文学作家关注身边的声音与战争留下的记忆,写下了一篇篇时代的记忆。

阿列克谢耶维奇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思潮下,她对历史中的个人记录成为其创作的最大亮点。

“我不写战争,写战争中的人,不写战争的历史,而写情感的历史。”

她关注儿童、女兵、娃娃兵等在战争后心理的创伤,采访他们时,不管年龄、职业、阶级她都不会干预他们,让其自由平等地说出他们的故事,极度地保留了对灾难性事件的不同声音。

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赞扬她的努力:“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

500

2016

鲍勃·迪伦

“没人是完全自由的,即使是鸟儿,也有天空的约束。”

500

获奖理由:“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

鲍勃·迪伦生于1941年5月24日,是一位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

1961年发布个人第一张专辑,自此以后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备受关注。他的代表作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时代在变》。

早在1996、2006年,他就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6年才正式获奖。

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将该奖项颁予一位音乐人。

2008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 

少年时期,鲍勃·迪伦就开始热爱音乐,有着与其年龄相仿者不一样的天赋。自学吉他、口琴、钢琴等乐器,并且在高中时期就组织了一个小型演出会。

在音乐和写作的创作之路上,他不断地给大众展现自己的才华,讲述自己的经历。

“他是反叛文化的代言人、民谣国王、摇滚巨人、游吟诗人、视觉艺术家、时尚先锋、别具一格的电影人、畅销书作家……多重标签叠加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这个时代具备深刻哲学式洞察的思想家。”

500

2017

石黑一雄

“当你相信自己是对的时候,你就不会愿意一分一秒。”

500

获奖理由:“一位伟大正直的作家,凭借充满强烈情感的小说揭示了我们幻觉之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8日,出生于日本长崎,男,日裔英国小说家。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被掩埋的巨人》等。

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首届大益文学双年奖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石黑一雄,1954年生人,出生于日本长崎。小时候因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迁居英国。

他年轻时是个嬉皮士,留着长发、背着吉他在美国到处旅行。他从15岁开始写作,梦想成为莱纳德·科恩那样的歌手。

石黑一雄的所有作品中,都能看到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探讨,大到战争、国际局势、政治、阶层与社会等庞大和复杂的层面,小到家庭、亲情、爱情、友情等多个角度,他都可以将人最本质的情感描述得透彻。

500

2018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人给自己的痛苦加上了时间。人因过去的原油而痛苦,又把痛苦延伸到未来,便产生了绝望。”

500

获奖理由:“她用百科全书式的热情呈现了一种充满想象的叙事,代表了一种跨越重重边界的生命形式。”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1962年1月29日,波兰女作家、诗人、心理学家。 

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著作有《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雅各书》《云游》等等。

2019年10月10日,荣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

2021年11月,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

做过心理医生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梦境,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创建自己的神话故事,用精灵鬼怪呈现人类的各种思维活动,文字在似真似幻中反映出一个具体而微妙的神秘世界。

她所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具有戏剧性、扣人心弦,让读者身临其境。梦境和现实相互交融,使每一部小说呈现出一个整体。

500

2019

彼得·汉德克

“自从了解了人,从此我就爱上动物了。”

500

获奖理由:“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彼得·汉德克,1942年出生,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作家,被称为“活着的经典”。

代表作有《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剧本《骂观众》。

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纽约时报》曾评价道“很明显,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文学对汉德克来说是不断明白自己的方式,在早期的作品中他大胆的批评文学界传统描写的软弱无能,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性,立志破除一成不变的旧规矩。

他注重戏剧的表现,打破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参与其中,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

500

2020

露易丝·格里克

“我要告诉你一些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500

获奖理由: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当代女诗人。

诗集有《头生子》《沼泽地上的房子》《阿基利斯的胜利》《阿勒山》《最早的四部诗集》《野鸢尾》《阿弗尔诺》《诗1962—2012》等等。

2020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以生活为灵感和背景的,诗歌也不例外。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包含成长、结婚、婚后的生活、离婚以及离婚后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等类似的主题,直接呈露个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结合民间、传说神话等故事,将其融入在“自传”式的诉说中。

500

2021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在地图出现以前,世界是无限的。”

500

获奖理由:“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年出生于桑给巴尔(现隶属坦桑尼亚),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代表作有《天堂》《沙漠》《海边》等。

2021年10月7日,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冷门作家”之一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他从一个非裔难民身份到现在的作家身份,可谓是让人敬佩。

来到英国,他的作品所涉及到的身份、故乡、流散等问题呈现出他对人性的揣度和捕捉。

他关注人们的各个方面,爱、残酷的爱、懦弱的爱都是他书写的内容。

500

2022

安妮·埃尔诺

“生存就是不渴就饮。”

500

获奖理由:“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

安妮·埃尔诺1940年,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

埃尔诺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1960年,成为互惠生,在英国伦敦市留学,同时开始创作首部小说。

曾就读于法国鲁昂大学和波尔多大学。代表作有《空衣橱》《位置》《一个女人》《单纯的激情》《耻辱》《事件》《占领》《悠悠岁月》等。

2022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安妮·埃尔诺出生于一个工人阶级,在上大学时就憧憬当一名作家。

在她的创作生涯中母亲是对她有重要影响的人。

母亲的经历和鼓励,让母女俩成为朋友,促使她读书和学习,从而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也许我生命的真正意义是让我的身体、我的感觉和我的思想变成文字,换句话说,变成一种可理解的、普遍的东西,使我的存在融入进其他人的生活和头脑中。”

安妮·埃尔诺始终都在观察自己和身边的所有人,在一篇采访报道里她表示,她写作的主要动力是一种“见证她的存在”的冲动。

你心中的那个作家得奖了吗?你还知道哪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主      编:阿布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许露琪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穆巴热克

作      者:穆巴热克、热孜宛

校      对:江彩霞

排      版:热孜亚

图片来源:网络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