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不是以血脉作为延续的依据,而是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宗族关系

【本文来自《中国的历史传承是社会学概念的,是宗族概念,但不是血脉概念》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山顶洞人BH
  • 这个,在历史上就有个很有名的类似案例,即明朝嘉靖年的“统嗣之争”

    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我嘴笨,讲不清楚。

那个争论是因为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得突然,没有候选人的准备。正德的老爹孝宗朱祐樘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正德无子,所以该脉绝后了。

而那些大臣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可能宪宗朱见深没有曾孙出生,或者年龄实在太小,于是立朱见深的另一个儿子的儿子(即孙子)朱厚熜为帝(即嘉靖),问题是大臣们采用的是兄终弟及的传统,而不是让朱厚熜过继给孝宗的做法。这种不太符合宗族管理的做法让朱厚熜有种得位靠大臣所以得位不正,必须被大臣摆布的感觉。估计也是大臣想要达成的愿望。所以大臣们宁愿让孝宗朱祐樘绝后也不安排过继事宜。如果当时安排过继仪式,那么后面的事就可能不会发生。兄终弟及的传统意味着房(脉)的转移,比如赵匡胤和赵光义,皇位自然从赵匡胤这一脉转移到了赵光义这一脉。而宋高宗无后,但宋孝宗过继,所以皇位一脉只是在血脉上转移,但没有在宗族上转移。

当时皇权和相权争夺很严重,(即使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但实际上大学士承担了类似丞相的隐权力。)所以嘉靖(即朱厚熜)需要通过追封他爹为帝,夺正统来争取权力。这个跟唐高宗李治执意要立武曌为后的做法同出一辙。最后他成功了。大臣们聪明反被聪明误。

清朝虽然因为立幼君出现很多问题,但他们在立嗣方面显然吸取了这个统嗣之争的教训,把辈分搞得明明白白的,同治无子,所以让载湉过继给咸丰当儿子,立为皇帝,是为光绪。光绪无子,则从他弟弟的儿子当中选溥仪过继给同治同时兼顾光绪,是为宣统。也就是说本来咸丰那一支是绝后的了,但因为光绪和溥仪的过继,使得他那一房(脉)得以延续。

所以说宗族不是以血脉作为延续的依据,而是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宗族关系。

再举个例子,成吉思汗的大儿子不是成吉思汗亲生,但他同样是成吉思汗的大儿子,而且跟其他三子一样获得一个汗国的统治权(似乎就是今天的俄罗斯。)很多人可能会说,成吉思汗就是因为大儿子不是亲生的,所以没有传位给他,那么成吉思汗也没有传为他亲生的大儿子(即二儿子)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