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过的研究生,会做微积分却不会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的大有人在

【本文来自《数学高手进来算一算这个是多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唉哟
  • 哈哈,我一开始也是算出来和你一样的结果。但是有人指出最下一行的计算器中的数字是1224,就感觉不对了。

    我看到有人指出来后,就感觉这不是一个数学题了,我认为正常的情况下,只要能做出9+10 x 45 那么他的数学就过关了。

    但是出题人非要去考察学生的生理健康,看看学生的眼力好不好,要搞成 9+9x45的题目,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中国的教育深恶痛绝的原因了。如果一个学生能做出9 + 9 x 45来能证明什么???

    证明他比做出9+10 x 45的学生聪明一大截,他能成为可以选拔培养的优秀学生 ???? 我想只会让更多的学生讨厌数学吧,这种考眼力的功夫,还是留着学生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后,让社会去考核他们吧。

    另外,当老师的人,如果你们想在学生中发现,选拔,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是不是要换个思路,换个题目来做??

    各位观网的朋友,你们觉得咧???

的确这个问题跟数学水平关系不大。但在实际的科研工作里,除了做纯理论的,凡是跟实验科学打交道的,绝大部分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处理这类问题,也就是从一堆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验数据)里去总结和归纳规律。至于总结出来的规律对不对,需要用新的数据进一步验证。能被验证的上升为理论,不能被验证的被推翻,重头再来。所以训练小学生解决这类问题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起码培养了归纳总结和推理的能力,不能纯粹看成是脑筋急转弯游戏。

这个题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就是因为它只提供了让人猜测计算方法的条件,却没有提供检验这些猜测所需的数据。所以100个人可以从这几个条件里总结出100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只要能做到逻辑上自洽、计算上正确,就不能说哪种方法是错的。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个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能算出333的方法只能说是目前最有可能接近正确答案的一种猜测,因为它所需要假设的条件是最简单的(Occam's Razor)。这个题其实可以完全出得更严谨一点,就是增加一个等式让人检验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或许就能避免很多争论。

我跟一些评论里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我觉得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培养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也需要培养做科学研究所需的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 > 假说 > 实验检验 > 结论)。我个人感觉这方面的训练在目前的教学里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起码我接触过的研究生里面会做微积分却不会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的大有人在,基本都需要从头培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