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开国元勋墓区,有一位“哑巴同志”
世上没有新闻,只有历史的重现。
李嘉成等 4,77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有个人特别符合题主所设定的条件。
姓名:“哑巴”,籍贯:“四川大渡河”,
参军时间:“1934年”,
功绩:“长年炊事班挑夫”,
1955年授衔:
“少尉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
退休待遇:
享副师级待遇,毛主席、周总理专门做出指示:“要照顾好“哑巴”同志,吃的、住的一样都不能少,他也是为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身后情况:
1983年6月14日,哑巴红军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编号“277”。警卫1师机关和直属队3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师长舒国汉亲自致悼词。北京军区报纸的第四版刊登了讣告《哑巴同志逝世》。
遗物:
一顶红军长征时的旧八角帽;一对发黄的红军长征时戴的红领章;四套新军装;五双新胶鞋;六枚勋章和奖章!他生前的积攒下来的7000多工资津贴,也全数的捐给了幼儿园,供孩子们使用。

哑巴红军原本是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之后在大渡河附近找到的向导,后被安排到炊事班做挑夫,他还身兼数职,包括喂马、烧柴火。他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红军在翻越雪山时,炊事班的战士们需要将锅背在身上负重前行。当时行军锅再加上其他的炊具,组成了一副一百多斤重的担子,而哑巴同志一天到晚都背着行军,有时候还是急行军,但是哑巴战士却十分乐观,即使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他也整日的傻憨憨的笑,这也给红军战士们极大的鼓舞。一次,其在途中被敌军扔下的炸弹炸伤了腿部,在医疗器械不完善的情况下,他缝了20多针,因为有战友的鼓励与陪伴,没有掉一滴眼泪。在朝夕相处中,哑巴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37年,他被编入中央军委警卫营第三连。后来,中央军委警卫营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抽调人员到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哑巴同志被调去担负为六个中队、七百人供水的任务,他每天到几里路远的地方挑水四、五十担,鞋磨烂了,就光着脚坚持挑。他看到机关卫生所的女同志挑水困难,就主动帮着挑,受到大家的赞扬。
当时毛主席喜欢边散步边思考问题,为了不打断他的思绪,就出现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见面也不要打招呼。不过哑巴是特例,每次看到毛主席,他会放下手中的工作,飞奔过去与主席握手。毛主席见到是他也不生气,拍拍他的肩膀作为回应。
另外,朱老总对哑巴也是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在路上发现哑巴光着脚在挑水,顿时气愤地将警卫营营长叫过来质问:你这个营长怎么当的?哑巴同志为什么光着脚挑水?要是再让我看到这种情况,你这个营长就别再当了。
1947年党中央暂离延安,以图运动中歼灭敌人。部队转抵王家湾东,而敌我距仅百步之遥,惟胡宗南之部竟未见我军行踪。此际,不得开启电台,消息难以传达,若不能及时解除此危境,后果堪虑。适闻斯事,众人自思良策未有可得,而是时 "哑巴同志"志愿自告奋勇,藉手势之比划,显明其欲力图出使以将情报送达支援之部队。众皆深陷重围,无奈之际,唯有怀揣试验之心,纵其前往尝试。得首领允诺,"哑巴同志"遂将记载情报之织物扭结裤腰,系之腰间,伪装乞者之态,冲破敌军封锁线,终成功将情报呈送于支援之部队,使党中央及时转危为安。"哑巴同志"冒死智发送情报之举,速闻军中为善谈,朱总司令与毛主席闻之,亦深加赞许。然彼心无半分贪功自满,依然身居寻常之炊事班,继续执掌劈柴、烧火、挑水、烹饪之差事。毛主席见其勤勉踏实,曾嘉之至点其名。
后来陕北被严重封锁,哑巴也多次奉命化装进入敌占区购买药品、物资,国民党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人,竟可以成为解放军。
1948年6月,哑巴随中央警备师进入石家庄,参加城市卫戍工作。哑巴除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每天给驻地的老百姓打扫卫生、挑水。后来,部队撤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感激地说,感谢共产党培养了一支这样好的部队,连哑巴都教育成这样了,真是了不起!”
1949年3月,他跟随部队保卫党中央到达北京。部队刚进京驻在香山时,那时哑巴同志虽然身体已有了病,但他仍坚持到泉边担水、运水。到旃坛寺、公主坟以后,有了自来水,吃水再不用人担了,哑巴同志却不肯休息,负责看管果园,他每天在果园内拔草、浇水,发现有人损坏果树时他就及时制止。他在机关看到哪里不干净他就打扫,洗澡时他就主动在门口收票。哑巴同志就这样一直工作到1972年才因年迈多病离职休息。

1955年全军授衔,哑巴看到别人都戴上了军衔,心里是又羡慕、又着急。就缠着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刘辉山少将,指着他肩膀上闪闪发亮的少将军衔。比划着:我没有军衔,算个什么兵?然后哑巴又指了指自己,伸出双手,从1数到9,再次伸出小拇指头,意思是:我工作干的不行,是最后一名。由此可见哑巴是渴望戴上那闪闪发光的带星的军衔的,所有人都知道哑巴对部队、对军装的深厚感情。当年红军改编八路军时,哑巴就把红军的八角军帽、红星帽徽以及红领章统统细心存放,随身携带,一直珍藏到今天。给哑巴授衔是对他革命历史的表彰和承认,军衔不论高低,是一种必须有的荣誉。
哑巴同志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按理说是不太适合授衔的,为此师长刘辉山特意开了个会说:既然已经实行军衔制,我们就应该给哑巴一个明确的身份。他独身一人,部队就是他的家,他为师里、为革命作出了贡献,我们师就得管他一辈子。最终组织上决定授予他少尉军衔。哑巴知道后高兴的合不拢嘴,不停地向领导表示感谢。同时,哑巴还被授予了三级八一勋章和八一奖章,这是也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授予老红军的最高资历勋章和奖章,令许多人都羡慕不已。自此,在中央警卫部队档案室里,就有了这样一份不可思议的档案:姓名:哑巴;籍贯:四川大渡河一带;入伍时间:1935年6月。

1971年,周总理特意对北京的卫戍区司令员和其他领导嘱咐道:“要照顾好“哑巴同志”,吃的、住的一样都不能少,他也是为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1972年5月的一天晚上,“哑巴同志”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医院抢救,连报病危。师领导立即前来探望,两天后,他奇迹般地恢复了。师党委决定,“哑巴同志”因年迈多病离休,并让他住在师医院的单间病房里,分配专职护理人员陪伴。经师党委会议讨论,成立了“哑巴同志医疗护理小组”。
1978年,经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干部部批复:同意哑巴同志按副师职待遇离休。
1983年6月14日,哑巴同志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 “哑巴同志”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东院东二室277号。安葬在这里的逝者都是新中国开国元勋、将帅等。整个墓区骨灰盒上都镌刻着逝者的姓名,唯独他的骨灰盒是以身体特征和政治面貌为姓名:“哑巴同志”。

警卫1师机关和直属队3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师长舒国汉亲自致悼词。北京军区报纸的第四版刊登了讣告《哑巴同志逝世》
哑巴同志一生单身,也没有找到老家的亲人。近几年党史专家到大渡河一代做研究考察,才认定“哑巴同志”的真名为“熊世皮”,生于1891年,他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海螺沟竹麻场下熊家。

以上部分内容节选于,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党史书籍《万马军中一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