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企業的問題與出路

500

在台灣,真正攸關大多數庶民生活的是中小企業,而非國際大企業,只是一般觀察產業動態的標的總是放在少數上市企業,而這些上市企業的的消長在近年來已是外資的戰場,與升斗小民距離很遠。因此,執政者經常誇稱的經濟櫥窗所謂「股市萬點」,根本與普羅大眾脫節。本文試論中小企業的現狀,困境與出路。

以出口導向為生存關鍵的台灣,中小企業的出口貢獻度如何?答案是14.23%(2017年)。有大體量內需市場的日本在6%-8%之間,有更大內需市場的美國卻能達到28.67%。同為海島的英國為42.67%,歐洲共同市場內的法國為31.91%,鄰近的南韓為20.51%,中國大陸則高達60%。

台灣經濟環境有兩個特色,一是內需市場狹小,二是自然資源匱乏,以上經濟體在這兩個條件上全數優於台灣,因此14.23%這個數字,代表的是85.77%的中小企業在搶食內需小餅,其所生產的商品無論是有形的和無形的,亦缺乏國際競爭環境所給予的進步動力。隨著人口負成長帶來的巨大壓力,內需消費市場的餅愈來愈小,中小企業自然也就愈來愈難生存。

台灣企業總家數為約147萬家(2017年),中小企業為近144萬家,佔97.7%,其中有近8成屬服務業,其中近半為批發,零售業。同年,台灣總就業人數為約1135萬人,中小企業就業人數為約890萬人,78.44%。以「受僱人數」論,總數為約900萬人,中小企業雇工約656萬,佔72.84%。這些大多數的勞動人口,就是「薪資體感度」的主力。

換言之,中小企業不好,大多數民眾的薪資就低,工錢少,民間消費就不振,生存靠內需的中小企業又會受到消費不振的直接影響,如此惡性循環。

佔97.7%的中小企業,其中又有佔79.85%的服務業,換言之,有高達6成以上的就業人口在從事服務業,在啃狹小的內需市場餅。那麼,低薪問題就很清楚了,服務業能否出口即為關鍵。這便是為何馬英九頻頻批評太陽花運動切斷了「服貿」,就是低薪的禍首之故,因為當時台灣服務業尚有一些競爭優勢,可藉由西進大陸市場「回春」。

競爭,是不等人的,現在大陸的服務業競爭力已追上台灣,就算現在進入大陸市場,要能生存,唯有靠更先進,精緻,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競爭力。因此,郭台銘提出的解方,就是靠AI技術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並向開闊的全球市場挺進。

引進AI,企業總得有數位化基礎,有多少中小企業具有此能力?

2017年,中小企業的銷售額為12兆1395億元(台幣),佔整體企業銷售比重的30.22%。其中有88.28% 屬內銷。資本額小於500萬的中小企業,貢獻了6.35兆(52.34%),這些小企業基本沒有能力與財力支持AI成本,數位化程度也不高,比起科技所能帶來的商業模式轉型,這類小資本額的企業更關注的是「接班」問題,與「行動支付」。

有接班問題的企業,一般都屬長壽型公司行號,他們的傳統商業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經商環境,但與其投入重本轉型,還不如拿現有優勢將資本投入地產炒作,因為他們在早期取得所持有的土地成本很低,廠房的土地利潤遠與高於本業利潤。換言之,這些企業的第二代家面臨類似的問題,要持續精進本業,或是乾脆轉入一本萬利的地產戰場?

這個現象透露的是,協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必然要有配套措施,防止資金流入地產這類沒有生產力與產業貢獻度的領域。這便是為何本文一開始的破題聚焦於出口,因為政府提供新的工具給中小企業的同時,也要給他們一個出口大餅,否則中小企業無法承受轉型的痛苦過程。

目前有出口能力的中小企業,產業別前五名為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金屬製品,塑膠製品與其他運輸工具,這出口比重達67.3%的五大產業,受到大陸紅色供應鏈與新興市場經濟體崛起的競爭,出口能力亦在下滑。但從其他產業的出口提升,也可見有出口能力的產業正在分散,只是尚無能力補足五大產業的出口下滑缺口。此現象顯示,只要讓廠商順利投入出口環境,在市場競爭下,產業板塊會自動挪移,也就是說,與其他經濟體簽署FTA,擴大海外市場是重中之重。

把餅做大,是一切的基礎,也是唯一活路。

中小企業的出口難題,另一項壁壘就是台幣太強,以致匯率吃掉毛利,毛利率低的產業時常「撞牆」。關於匯率問題,有三個面向 : 其一,台幣強,可迫使產業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其二,如何面對國際熱錢?其三,誘發高利潤的新興產業產生。

既然出口是台灣經濟的命脈,台幣的強弱就甚為關鍵。簡言之,台幣強,不利於出口商,有利於進口商,台幣弱,不利於進口商,有利於出口商。對大量倚賴內需市場的中小企業而言,靠貿易進口盈利者,希望台幣強,自己生產本土產品者,希望台幣弱。因此,若我們將眼光放在擴大出口,台幣弱,是比較直觀的好趨勢。

這幾年台幣之所以強,因素頗多,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熱錢的不正常發展。這個不正常是指外資結構FPI遠大於FDI,白話理解,就是在台灣的國際熱錢,「投機客」遠多於「投資客」。投資客投入台灣的資金不滿百億美元,投機客卻以兩千億美元的「賭注」,在台灣炒股炒匯。熱錢形同賭金,大量湧入讓台幣走強,大量匯出又讓台幣走弱。當台幣匯率掌握在外國賭客手裡時,所有出口商都會直接間接成為受災戶,因為他們好不容易從外國賺到的錢,等於又被外國以「資金對賭」的方式給捲走了。

重點在於,真正投資台灣的外國廠商,卻不成比例地低。

台灣成為外國人的大型賭場,對中小企業決不是好事,因為這些熱錢不會流入小公司,不會創造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也變相提升了出口壁壘。

解方是,提升FDI,增加外國投資客的比例,這就需要更開放便利的投資環境,如韓國瑜所言,要將圍牆都打掉。在一個開放的自由市場競爭,有助於中小企業的自我提升,強化生存能力,也能比較順利地面對國際市場,增加出口。

以宏觀論,科技工具,出口市場,就是中小企業的活路,具體的政策,就是培養能提升整體技術力的人才,並打造更開放的自由貿易區對接國際貿易熱區。要將薪資提升到人民普遍有感的榮景,台灣中小企業出口貢獻度至少也要達到英國的水準42.67%。

開放與創造力,才是小島自救的法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