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产业,润到海外了

500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增大出口成本,在“一带一路”的建设、RCEP的实施及东南亚国家低廉的劳动成本、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下,我国部分产业正在朝着海外转移。其中,东盟多国尤其是越南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基本承接了我国包括纺织品与纺织制品、皮革和鞋类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部分低端制造业。回顾过去全球性的国际产业转移历程,除了向海外转移比较劣势产业,寻找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外,我国还急需加快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并引领高技术产业。

人口红利消退、贸易摩擦等都在推动我国产业转移

在之前的《对美国出口大幅下降,中国出口还好吗?》中,曾提到过在中美经贸摩擦下,美国自我国进口的份额已经在不断降低。相关研究显示,截至今年5月,这一份额数值已经达到了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为13.6%。

而随着中美经贸摩擦不断,除了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份额受影响外,叠加人口红利消退、东南亚国家税收政策等优惠力度大、我国与多国合作伙伴贸易关系更为密切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的产业也在陆续转移。

产业转移即产业生产设施的空间扩张或者迁移。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从一些国家或地区移动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发展,如国内原有部分外资企业向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转移产业链,或我国部分企业在海外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加快海外布局。

这几年来,国内产业转移海外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三星选择在越南北部设立新工厂,并于2019年9月底宣布暂停位于广东惠州的国内最后一座手机工厂的生产,又在2020年11月底关闭了在我国唯一的一座电视工厂;又比如苹果2020年已将部分Airpods的生产线从我国迁移至越南,2022年6月也将平板电脑iPad的部分生产转移至越南……

此外,我国多个中资企业也选择加大海外投资或直接到海外建厂,涉及汽车、纺织品、皮革和鞋类、化学品和化学产品等多个行业。

一方面,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存在,为了取得原产地认证、规避关税壁垒,一些产业选择转移出去也属实正常。

另一方面,以往外资企业入驻我国或者我国企业快速发展并争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人口红利大。在巨大的人口红利下,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适合大量低附加值产业发展。但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均收入增长等多方面影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近20年来,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6.92%上升至2022年的13.72%,而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东南亚国家该比重还一直处于10%以下。

其中,若按照目前越南的人口生育率来看,其人口还将继续增长,未来将会持续带来较大的人口红利。

500

数据来源:Wind

与此同时,越南、柬埔寨等多国调整后的国民现价净人均收入远远低于我国,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些国家投资生产将会付出更低的劳动力成本。

500

数据来源:Wind

除上述劳动力成本上涨外,我国的其他成本如土地成本等也有所上升。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外,为了自身的发展,东南亚多国也颁布了一些比我国还要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国外的企业入驻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一带一路”的建设下,我国与东南亚以及沿线其他相关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愈发密切,增大在当地的投资或在当地建设工厂,通过判断当地生产发展条件是否更为有利而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海外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东盟成为我国多个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

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往往可以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扩大对外贸易出口等多重方式实现。

从可获得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亚洲地区一直是我国近20年来每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大头”。

500

数据来源:Wind

其中,在我国对亚洲各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东盟近年来的占比已然超过了除中国香港以外的各国家的总和占比,并呈现稳中有涨的态势。

500

数据来源:Wind

目前,国内有不少的研究机构从我国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等方面来看我国的产业转移情况,事实也表明东盟多国大量承接了来自我国出口产业的下游产能。

一般来说,出口的商品可以分为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出口到海外可被当地消费者直接消费,而中间产品出口到海外的话,要么在当地加工后直接被当地居民消费,要么在加工后再出口到第三国,前者被视为直接中间品出口,后者则是间接中间品出口。

从已有研究对间接中间品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来看,我国对越南、墨西哥等国的出口增速较高,对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增速也较为明显。

这意味着这些国家更多地选择从我国进口中间品进行加工,承接我国中间品的再加工环节,并将所制成的最终产品出口到第三国消费目的地。

通过对比我国对东盟多个国家中间品出口的规模,研究也发现,与其他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相比,越南成为了我国下游生产最为重要的承接地,我国对其相应的出口规模增速较快。

而从我国往年对东盟10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除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外,我国近几年来对越南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及增速显然也高于其他几个国家。

500

数据来源:Wind

在对外产业转移中,东南亚多国主要承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皮革箱包、纺织品原料及制品、鞋帽假发、家具玩具等,其中我国对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出口的机械机电设备、精密仪器份额也有所增加。

其中,由于越南企业加速复工、逐步放开入境限制,加上强劲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良好的营商环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优越的地理优势等,其逐渐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企业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从产业端来看,已有研究显示,越南已经基本完成对我国皮革和鞋类、纺织品和纺织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行业的产业承接,此外,多个行业如电气和光学设备、化学品和化学产品、基本金属和金属加工也继续在越南加快布局下游生产线。

将会导致波动,也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不过,随着我国外资企业产业链的转移以及我国不少民营资本选择大力布局开拓东南亚等市场,许多人也会对是否会引发产业空心化、失业增加产生担忧。

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者的时候就有发生。

虽说为了自身发展,发达国家企业对产业转移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政府方面也会担忧产业转移后产业空心化、失业增加的风险。

所谓产业空心化即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且快速地转移到国外,导致物质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明显下降,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结构占比远大于物质生产部门比重。如此一来,极大可能降低国家制造业的产值而提高失业率。

当时随着美国许多产业转移至海外尤其是我国,全美制造商协会就曾指责过“中国制造”在当时过去的2年时间里使得美国失去了200多万个就业机会;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曾测算,1997-2001年其对华投资也导致了制造业产值下降了130多亿美元,就业减少了114万。

而如今,我国变为了产业的转出者,随着产业的转出,相应的岗位需求也会有所减少,尤其是在3年的防控之后,就业机会更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一些原本身处于外资企业产业链环节的中国企业也会受到冲击。如在2012年以来的近10年时间里,我国多个身处苹果产业链环节的“果链”企业均受益于苹果订单,营业收入以及归母净利润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500

而随着今年1月初苹果通知国内部分供应商减少相关设备元器件的生产后,除了A股苹果概念股大幅下跌以外,一些相关企业的股票也一度较大幅度下跌甚至跌停。

可见,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居民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向海外转移产业也自有考量。

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快速建设以及RCEP的推动下,我国与合作伙伴或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规模增大,关系愈发密切不可避免。在其过程中,基于当地拥有更具发展潜力的市场、性价比更高的生产条件,在当地布局产业链环节也实属正常。

另一方面,我国已要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许多产业也亟待转型升级,通过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低端制造业转移至海外,更加专注地发展高质量技术与产业,将更多的资源倾注于此,既能扩大海外市场,培育我国主导的“链主”企业,同时也能专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虽然一些外企已经将原先布局的产业移出我国,但其也选择重新布局更高端产业的投资,如三星在关闭大量低端制造工厂的同时,也陆续在我国苏州、西安、天津等多地部署半导体生产工厂,聚焦于高科技领域。

另外,随着RCEP的实施,我国与其他合作伙伴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联系也会愈发紧密,未来可能出现的“在东盟,为中国”、“在RCEP,为中国”等产销模式也会使海外继续提供产品满足我国相关需求。

从以往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寻找经验和启示

在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尤其是此次我国主导的向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如何防范风险并把握住机会,或许可以从过去多次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寻找经验和启示。

回顾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大体可以分为4次。

第一次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向美国转移纺织、煤炭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次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向日本、德国转移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次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的劳动、资本及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轻纺、汽车、家电、电子等转移至我国;而自2008年左右到现在我国向东南亚转移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是第4次国际产业转移。

前3次国际产业转移中,都有共同点和不同点。

最开始,随着英国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的升高,英国选择将棉纺、煤炭、钢铁等产业转移至海外殖民地,其海外资本投资中,大部分都投入了欧洲以及美国本土。

虽然随着产业的对外转移,英国当时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和调整,但随着美国抓住机会不断发展并主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在这次产业转移中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综合实力逐渐超越英国,而英国最终综合国力也有所下降。

与之类似,美国选择向日本、德国进行产业转移,日本、亚洲“四小龙”选择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也有出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考虑。

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国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大量转移至国外,抓住机会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并在转移过程中及过程后继续发展本国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美国、日本等国作为产业转出者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或实现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重要做法。

500

故而,在我国国内生产优势、人口红利优势减弱的情况下,由我国主导向具备更低价劳动力、配备优惠政策的东南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部分低端制造业产业,并在此过程中,持续把握机会、努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不过,我国面临的挑战也与之前的英美日等国不同,如今我国在此次产业转移中还面临着“双向转移”的现象。

即一方面我国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国家对制造业的重新重视,由“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叠加美国主导的贸易摩擦、“小院高墙”等影响,国内以及海外不少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产业链环节也开始回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端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自身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精尖产业的培育发展也显得更为迫切。

不过,在这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产业规模过大、过快地转移,防止产业空心化的出现,同时也要持续关注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除了选择将部分产业转移至海外,也继续积极推进产业国内梯队转移,以实现国内区域均衡发展。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中美贸易摩擦五年,产业转移全面拆解_观点频道_财新网 https://opinion.caixin.com/2023-08-15/102093238.html

2023年苹果加速分散产业链?中企面临敏感时刻

https://3w.huanqiu.com/a/de583b/4BYdxU7ZVcr

招商宏观 | 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系列(三)——从全球价值链看产业转移和长期出口 https://mp.weixin.qq.com/s/SPXLxS14P1jxEmcc9MMKTQ

“产业转移”,中国如何应对?-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3-04/23/c_1212170645.htm

宏观调研系列之二:中国产业转移的三点现实_宏观研究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go.php/vReport_Show/kind/macro/rptid/734509789340/index.phtml

黄奇帆谈产业转移现象:要把握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长远看未必是坏事_财经上下游_澎湃新闻-The Paper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446125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

http://zys.mofcom.gov.cn/article/d/200503/20050300029068.shtml

刘振中,严慧珍.四次国际产业大转移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22(08):72-81.

岳圣淞.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中国与东南亚:比较优势与政策选择[J].东南亚研究,2021(04):124-149+154-155.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