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应该统一翻译成“(唯一的)真神”

【本文来自《基督教中的god一词的翻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God应该统一翻译成“(唯一的)真神”,对应的基督教,就是指耶稣,如果是伊斯兰教,就是指安拉,如果是对应中国的传统,就是“上帝”。“上帝”、“清真”、“天主”都是中国古代专有名词。这些外来宗教实际上是串改了中国传统文化专有词,导致许多后人都误以为外来,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来面目。

.

一、上帝:汉语词汇,意为“天之最尊者”,语出《大雅·荡》: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字面意思就是“在天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上帝的信仰起源于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是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历代王朝及儒教的至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 。商周之时“帝”的称呼已经出现,又称昊天上帝、皇天上帝、天帝、老天爷等。在明朝初期的天地合祀大典中,正位设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明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天地分祀,圜丘冬至大祀正位设昊天上帝神位;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易昊天上帝号为皇天上帝,至此北京天坛供奉神位便为“皇天上帝”。

1)《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2)《史记·五帝本纪》:“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 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

3)《史记·孝武本纪》:“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 焉。”

4)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谓文公曰:‘我乃上帝之子也,帝命汝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言讫不见。

5)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的关系。昊天上帝是中华文化中最高的神,自古作为华夏文明统治者的正典祭祀对象,而玉皇大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昊天上帝不依托于某一宗教存在,而是民族神话信仰。玉皇大帝是宋代在道家影响下对昊天上帝的形象进行的一次再设定,依托于道教存在。

     玉皇大帝在民间地位影响力虽然继承了昊天上帝,但在道教内的地位却不再是至高神,而是居于三清之下。由于玉皇大帝是道教神系吸收了昊天的概念之后对其演化所成,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昊天和玉帝是等同的,而在民间信仰中,则称之为“天公”。

500

二、清真:来自道教,道教讲清浊,用清字多,比如三清、清微,讲借假修真,真常之道,得道的叫真人、真君。“清真”一词常被道家用来表示“纯真朴素”、“幽静高洁”之意。伊斯兰教的所谓清真,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阿拉伯语:حلال。英语Halal的翻译,为“哈拉”,国际上的“哈拉认证”就是所谓清真认证的意思。清真寺在唐宋时称“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后改称“寺”、叫“礼拜寺”。因此,纠正这些错误的叫法,对恢复道家和伊斯兰教都是有裨益的。

1)道家《《太上妙法本相经》》:辩夫曰:清真无为,无依无着,毁之不辱,誉之不荣,恭之不益,慢之不损,无损无辱、无为而已,岂用教演?岂须奉之?岂懃行之?岂徒劳之?不如闲静,随其四气,终而用之。人生无常,去留不停,不如优豫乎?弟子谓可修得大福,废无可恃,懃致神仙,慢落三徒,奉行灵佑,辱之祸至,何期清真无为之任,虚懃之教,无益之法乎?答曰:夫清真者,即是道也。若人行之,人自行之;若人懃之,人自懃之;若人恭之,人自恭之;若人奉之,人自奉之,何益於清真乎?人自求益,非益清真;人自求度,非度清真;人自懃修,非清真懃修;人自求道,非道求人。是以真人先自懃苦,后获大乐;先自恭奉,后得真尊。若人辱道,人自损之;若人慢真,人自慢之;若人废道,人自废道;若人毁真,人自毁真。

2)《世说新语·赏誉》:“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3)《世说新语》:“太祖以清真而敬之。”唐朝李白就有过“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的诗句。

.

三、天主:中国古代神祇,齐地八神之一。

1)《史记·封禅书》:“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

2)三国时期韦昭认为:“八神谓天、地、阴、阳、日、月、星辰主、四时主之属”,故八大自然神应是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星辰主、四时主。主张将主管兵事的蚩尤更换为星辰主。作为主宰天的神,若天表示上尊之天或者广义的天然宇宙,则天主相当于昊天上帝

3)天主、天神也可泛指天界的各个神主,如《汉书·金日磾传》中载:“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