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真破解西方神话,如何能讲好中国故事?
王文在一带一路研讨会上,举的邀请美国经济学家的例子,和以前媒体邀请美国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典型例子类似,都是没有做好知彼知己的前期准备。为什么在重金邀请美国学者前,不事先咨询有关的经济学家,包括人大以外懂行的经济学家?一带一路经济学不是外交智库能开拓的话语经济学。
本人的研究发展了8个诺奖经济学家的工作,挑战了12个诺奖经济学家的工作。但是北大领导从来不敢让我出席美中经济学家的对话,怕我的尖锐问题得罪美国名家。类似国内和外国经济学家的对话,找的人都是没有深入研究过西方经济学的媒体大V和官本位的名校院长,既不理解对方工作的优点和弱点,也不了解国内真正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你不能先破解西方神话,如何能讲好中国故事。如果王文披露那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名字,我可以破解他的概念和理论的得失所在,也许我的学生都不难做到。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不知道如何发现人才。
多年前麻省理工学院一位著名诺奖经济学家访问北大。北大领导隆重接待,但是没有召集任何有思想的教授和研究生与会,提出深刻的经济学问题和美国人对话。结果,那位经济学家回去后,认为北大经济学院没有人做研究,提不出任何问题。建议MIT避免从中国直接招生,只从美国华裔学生中招研究生。
中国传统大学的官场文化和客套往来,是儒家文化的老问题。但不是科学院和中科大的科学风格。任何到科学院或中科大讲学的名家,都会遇到学者和研究生的尖锐问题。希望中国研究院的学术风格,能突破北大蔡元培所谓的“兼容并包”,因为蔡元培只兼容西方主流,但没有本土创新和竞争淘汰,怎么可能突破?
只有学习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破解西方神话,讲好中国故事。
都说了,这是学术思想争锋讨论,学术领域即使相反观念的,也能讨论,这就是学术讨论与其他‘讨论’的根本区别,只要是双方是真正学术人,特别欢迎别人有不同的思想观念,越是难缠的,越是能讨论碰撞出‘新东西’,这才是令人激动振奋的,不理解这一点,也跟没资格管理学术的。连学术讨论存在的根本意义都不知道,混淆了战争讨论,政治讨论,情绪讨论的基本面特则,战争讨论你死我活,政治讨论妥协艺术,情绪讨论谁声音大谁利害……
学术讨论,越争锋越好,越难缠越好,只要是围绕学术问题、方法论问题、思想问题讨论,一般接受合格科学学术探讨训练的,都会严控人身攻击话语,因为这对学术讨论毫无意义,观念错了直指观念,理论错了直指理论,思想错了直指思想,知识不够直指知识不够,这样才是学术讨论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