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曹寅和李卫是如何当上官的
【本文来自《从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说开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下士闻道
把他和李卫记混了。说曹寅是中级官员可不确切,毕竟他有密折专奏之权,又担任两府织造,大特务头子。妥妥的高级官员,权力中枢边缘。
曹寅是内务府的差官并不是朝廷文官系统的出身,是很难直接去做封疆的地方大官的。所谓的密折专奏权四品以上官员都有资格直接给皇帝进呈奏折,只是曹寅作为内务府包衣才身居五品,呈送的奏折就比那些二三品的封疆大吏更多,康熙还鼓励他多多益善。作为内务府包衣办差康熙帝的伴读,曹寅一生两任织造,任内连续五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大典(四次南京接驾,一次扬州接驾),其实际工作范围远远超过了其职务规定,所受到的信任与器重也超出地方督抚。
清代先后在江南设了三个织造署杭州、苏州、江宁,曹寅是先在苏州织造署当差,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署。曹寅家族共有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一职(曹寅其父曹玺之前是在江宁织造的任上病逝的),其实就是为宫廷供应丝织品并采办各种御用物品的皇商,曹寅还以包衣家臣的身份领取内务府帑银行商。但苏州织造李家牵连到亲家曹家卷入了康熙晚期皇子争储的斗争中,曹家也曾多次保举八阿哥胤禩担任太子,惹怒了当时的四阿哥雍正,雍正上台之后,用亏空获罪收拾了李家、曹家。雍正六年,曹寅嗣子曹頫终因经济亏空、骚扰驿站、转移财产等罪革职抄家,两手空空迁回北京老宅。此后,家族迅速败落。乾隆年间,曹家子孙流散。
内务府包衣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人群,曹寅是其典型代表,满官认他为汉人,汉官认他为满人。他所担任的职务虽是最能捞钱的肥差,却又为正途出身的汉族官员所不齿。可他同时又是学富五车的人物,是诗人、戏剧家、藏书家、出版家。他活得风光又凄苦,体面又卑微,他的诗便在沉雄朴厚之中时时带有若隐若显、挥之不去的悲哀。
而李卫是不一样的,他于康熙朝捐资兵部员外郎一职入朝为官后任户部郎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李卫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在任期间审理苏松七府五州盗案,整理浙江盐政,修筑江浙海塘,筹划浙东水利,改革苏州营制。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
李卫并无显赫的家庭背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不过区区十年之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李卫的官是捐来的不是科举出身,虽然识字不多,但对文人、对文化事业还是非常看重的,曾出钱修过浙江通志,建过书院,给在读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在雍正年间,因浙江人发生多起文字狱,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作惩处。朝廷派员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和李卫同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雍正帝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 第二年殿试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因此文人对李卫的印象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