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岁月车马慢的德国,是不是日落西山了?
作者| 木马君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今年夏天在德国休假时的一些感受。
7月份的时候,我们休了年假飞去德国,回到了离开近两年的慕尼黑郊外小镇上的家。
车子刚开进街区,刚好看到邻居大本从路边经过,我们立刻在路边停下,高兴地和大本聊了起来。
大本的房子离我们家大约三四百米,我们住在一个社区,算是邻居。
在这个社区里,每户都有自己的自建房,每栋房子之间隔着大约几十米的距离,几十户人家形成了一个很松散的社区,谁家里有什么事,也能稍微照应一下。
在德国郊外小村里,没有国内大城市里的那种几十栋高层公寓组成、管理严谨的小区,反而更像是我小时候住在乡村里,村子里各家有各家的自建房。
门前就是树木和水塘,想玩的时候就在村里各家各户流窜,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常能听到中年家庭主妇扯着嗓门喊孩子回家吃饭。
在我们离开德国的这段时间,是大本帮我们照看房子和打理花园。我们每月支付他一点钱,报酬不算多,但是对于他来说,刚好多一份收入贴补家用,也算两全其美。
大本扒着车窗和我们聊了起来,听说我们今天到,他刚去把我家的钥匙放进门口的信箱。我们搬去国内的时候,把德国家里的钥匙留给了他。
他和木马爸爸细细交代着家里的情况:
今年夏天太热了,连续好久都没下雨,草坪需要大量的水,虽然我努力浇灌,但还是有一小片草坪有点发黄,实在是对不住了。
他又说:工具间的门有点不太好关,我给你换了一把锁,但是锁门的时候还是有点费劲,改天我再修一下。房子里都挺好,只有角落里有一点灰,你们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住了。
和大本聊完,我们发动汽车,向几百米外的家开去。
还没进入家门,先看到了花园的样子,树木郁郁葱葱,长高了很多,玫瑰开得热烈,大捧的花朵顺着露台边缘倾泻而下,草坪也很规整,完全看不出这房子两年无人居住的样子。
我和木马爸爸都有些意外:看得出来,这花园明显是精心维护过的,比我们预想的好太多了。
小木马兴奋地在花园里奔跑起来,我和木马爸爸走到了花园里的一条石板路上,石板路的两边,草坪微微发黄,这是因为石板路地基里都是沙子,存不住水,所以旁边的草坪养不起来。
原来这就是大本说无力拯救并感到抱歉的地方,我和木马爸爸相视一笑,大本已经维护得很好了,甚至比我们自己住在家里时做得还要用心。
低头一看,石板路的缝隙里,本该野蛮生长的野草也都被剔除的很干净,留下了规整的缝隙。这么费力的活,甚至我们自己都懒得去做,大本却不声不响地都做了。
巡视完花园,心里充满了惊喜和感恩,如果没有这位德国好邻居,这片花园恐怕要变得荒芜破败。当初请他代为照看一下房子和花园,却从没指望他能这么精心地去维护,这份回馈实在令我们感动。
在城市里生活了很久的我们,邻居这个概念早已变得有些模糊。
现在我们在南京住在高层公寓里,已经快两年了,我至今不知道就在十来米外的对门公寓,里面住的是男是女,高矮胖瘦。
这大约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常态,即使只是隔着一面墙,却经年不相往来。
慢慢地,能继续往来的就只有家人和老同学老朋友。但是平时大家住得远,各自忙碌,一年也是难得一见。
小时候,我妈总是念叨,远亲不如近邻,我们住在村子里的时候,有一户相处了十几年的邻居。平时家里偶尔开荤,或是得到些稀罕的食材,也会想着给邻居家送一碗,像极了《请回答1988》里的场景。
谁家里如果要操办大事,人手不够,也是乡亲邻里一起来帮忙。
那时候的街坊邻里,住得比现代公寓楼里远一些,但彼此间的距离却是近的。
刚把行李箱搬进房子里,门外有人按门铃。
打开门一看,大本站在门外,他手里提着一筐矿泉水,还有几个苹果。
因为我们到达的当天刚好是周日,德国所有商店和超市周日不开门,所以很可能陷入弹尽粮绝,水都喝不上的尴尬境地。
大本怕我们没有提前买好生活必需品,特地扛了一筐矿泉水来。
收下了水和苹果,再三感谢他把花园打理得这么好,他轻松地摆摆手,朝他家的方向偏了偏头,说:有什么需要的就吱一声。
搬完行李,在花园里坐着休息,小木马在草地上和剪草机器人玩,微风拂面,树影婆娑,四周安静空旷,仿佛时间也流淌得慢了些。
隔壁邻居住着托马斯一家祖孙三代。托马斯走到自家花园,突然看到我们居然回来了,立刻兴奋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
我们隔着两家花园中间的树篱,一边握手,一边聊了起来。
多日不见,连普通的邻居都变得亲切起来。
到了傍晚,又有人按门铃,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三岁多的小毛头。
是这条街上的另一家邻居,他们家的小儿子卢卡斯以前常和小木马一起玩耍。
小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问我:我可以和小木马一起玩吗?
我笑道:当然可以,进来吧。
这两个小孩,虽然很久未见,却不见半点生分,很快就在花园愉快地玩耍起来。末了,卢卡斯带着小木马,去他家参观他的新房间了。
我心里微微感叹,小孩子们直接来按门铃,互相串门,邀约着一起玩耍,这也是村里特有的生活方式啊。
现代城市里,小孩子断然没有独自出门的机会,只有在这空旷小村里,一切都是开放着的,可以放心让他们在花园里自己玩耍,在邻里间串门。
第二天,星期一,超市终于开门了。
我和木马爸爸带着小木马,立刻开车去附近超市,采购了不少食物和生活用品。
晚上我做了简单的面条和沙拉。如果是平时,我大约还会炸两块猪排,做成一顿丰富的家庭晚餐。这次短暂停留,不想把厨房弄脏,所以克制了做饭的需求。
我们在家里待了大约两周时间,我有很多时间待在厨房附近,有时在做饭,有时在洗碗打扫。那些我在国内可以外包给阿姨的家务,全都回来了。
奇怪的是,虽然没有外卖,没有阿姨,总要自己做饭自己收拾,但是我竟然也没觉得特别烦恼。
我原本是个享受厨房时间的人,一边做饭一边听书追剧,是我最爱的放松方式,效果堪比冥想。
但是,奇怪的是,在国内住了近两年,我却不怎么做饭了。
我没有了做家务的烦恼,却也失去了自己动手的乐趣。
即使是周末阿姨不在的时候,我也找不到下厨的心情,毕竟,时间金贵,争分夺秒,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坦然在厨房里洗洗涮涮。
这大约就是所谓的快节奏生活吧。
在国内生活的时候,我总是一再惊叹便捷的外卖,不用自己采买,不用自己做饭,真幸福。
我曾想,如果以后再回到德国,又得在周六开车去大采购,然后每天自己做饭,到时候会不会感到很痛苦?
没想到,再次回到这种“落后缓慢”的生活,倒也不像我之前预想的,得到的全是烦恼。
我似乎品出了一些别的滋味,甚至觉得,对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些掌控。
在慕尼黑郊外小村的家度过的这几周,感觉像是穿过了一条时光隧道,回到了30年前的儿时生活。
那时家里总是敞开着大门,邻居间有来有往,孩子们自己互相串门去找玩伴,我没有玩过乐高也没有见过IPAD,漫长的暑假总是在摸鱼抓虾打莲蓬,抑或是田头里摘个西瓜。
那时没有手机支付,没有外卖,也没有996,一切都是缓慢的,落后的,但也是踏实的,具体的。
我恍然惊觉,其实我们在德国郊外小村里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很像那个遥远的年代。
原来竟然有人,可以在时代的洪流里保持静止,固执地保留着这份缓慢。
有很多海外华人,都吐槽过德国生活的落后和低效,包括我也常常因此烦恼,担忧着这个老牌战车是不是已经日落西山。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移动支付,他们都根本无力追赶。产品也做得中规中矩,非常古板,没有那些酷炫的大屏,也没有强大的互联网功能。
每当在我的本职工作里讨论到这些事,大家都是痛心疾首,一片唱衰,德国人这么慢可怎么办哟!这样下去会被淘汰的呀。
可是,
这次再次回到德国,细细地感受当地的生活,我却得出了和以往有些不同的结论。
如果不看企业的存亡,只看自己的个人生活,我竟然觉得,这样一方停滞的田园也挺好的。如果它一直这么缓慢静止,不被时代的潮流裹挟,是不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有些别样的幸福?
就好像是《桃花源记》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最近也常有瓜友和我说,国内的生活很便利快捷,但是德国的生活很安静淳朴。到底哪种才更好,常常让人感到迷茫。
我现在也感受着这样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