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三棱军刺,淬毒,放血,可怕的伤口,已被联合国禁用?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科大烽火
中国的“三棱军刺”非常有名,曾经大量装备在我军的56式突击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63式步枪上。很多人一提起“三棱军刺”,都会引述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段子,因此证明“三棱军刺”的强悍,以至于被国际禁用。
例如我军故意将“三棱军刺”设计成为三根加强筋的形状,血槽可以迅速放血,可以在刺入人体时将空气导入血管中,还能扎出一个三瓣的巨大伤口难以缝合。而且,“三棱军刺”的刀锋上还淬有剧毒,最终我军的“三棱军刺”因为杀伤能力太强、过于残忍而被联合国禁用。
上述几种传说,倒并不完全是凭空捏造,只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带有情怀的添油加醋。那么我们就从这几种传说迷雾中,揭开三棱刺的真实面纱。从来没有一款刀具会因为杀伤能力过大而被国际公约禁用。
首先,我军的“三棱军刺”的刀锋表面镀有剧毒物质?
以前曾有人传说,中国特有的“三棱军刺”的刀锋表面上呈现出一种暗白色,这是因为“三棱军刺的”刀锋都镀上了一层剧毒物质所致。在战场上拼刺刀时,只要使用“三棱军刺”淬有剧毒的刀锋划中敌人,敌人受伤后很快就会中毒而死。
这种传说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也颇有武侠小说的味道,而且非常符合一部分人的军旅情怀,因此很有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大江南北的酒桌上经常能遇到的段子。
其实,刺刀淬剧毒,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逻辑漏洞。
“三棱军刺”外面的灰白色,有人说是这“三棱军刺”进行了表面磷化处理,因此含有剧毒的砷元素。其实并不是,金属表面的磷化处理应该呈现暗黑色,而不是灰白色。实际上,“三棱军刺”的灰白色表面,是镀铬工艺呈现出的颜色。“三棱军刺”的金属材料要求不高,耐腐蚀性比较差,因此锻造完毕的“三棱军刺”,最后需要进行表面镀铬。
而且在大规模使用中,刺刀淬毒带来的作战效能的提升微乎其微,而且给己方官兵带来的麻烦和潜在威胁却更大。如果真的有毒,那么首先中毒的必然是经常接触刺刀的使用者。我们试想一下,一把涂了剧毒的刺刀,解放军战士自己要是不小心被这把刺刀划一下或者戳一下会怎么样?
至于有人说三棱军刺很可怕,堪称放血神器,一旦被刺中就没得救了,坐等归西。被“三棱军刺”刺中以后的伤口为三角瓣形的深入创伤,不容易缝合和愈合。因此“三棱军刺”又得到了“世界上最凶狠的刺刀”的绰号。
这种说法也是缺乏逻辑的。首先,“三棱军刺”的Y型血槽,主要原因是金属材料锻造成Y型以后,能够获得较好的强度。而血槽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拔刀而不是注入空气。
其次,所谓的“三棱军刺”的Y字形截面的伤口,要比薄片的剑形刺刀造成的“一”字形伤口难以缝合。这种说法也是缺乏依据的,他们太小看现代战伤外科技术了,Y型撕裂伤在现代外科医生看来那就是简单不过的缝合术。炮弹的破片或子弹在人体内的翻滚的伤害更可怕,伤口更加不规则,一样能够缝合救治。
其实,在150年前的前膛隧发枪的时代,就有三棱和多棱军刺了。出现“三棱军刺”的原因,很简单,这种军刺的加工难度最低,材料要最低。三/四棱结构的军刺极大地弥补了钢材质量的缺陷,但舍弃了对刀具的多用途要求。
现代的刺刀,是一种枪用的多用途匕首,加工难度大,造价高。而三棱军刺的生产就简单得多。三棱军刺的构造特点是能够以简单的工艺和技术增加枪刺的强度,以较低的钢材材料要求增加硬度和韧性。整体硬度高,不容易折断。
我军的那种三棱军刺,实际上是从苏联引进的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上的四棱折叠刺刀,也就是53式四棱军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三棱军刺”。
这就是1953年式步骑枪,该枪仿制于苏联的莫辛纳甘步骑枪,这是一种枪机直动、回转闭锁的手动单发步枪,士兵腰挎牛皮子弹袋。其特点是配用一根很长的4棱军刺,刺刀座设置于枪口的右侧。
“三棱军刺”的生产非常简单,普通的金属加工厂就能制造,可以使用锻机直接锻制。“三棱军刺”的端头是扁平的,刀身不需要开刃,工艺处理非常简单。“三棱军刺”虽然没有了扁平的刀刃,但刚度和强度都有明显提升,可以防止拼刺时折断,也便于在低水平制造加工厂进行生产。这完全是武器工业技术水平低下的妥协产物,并没有什么吹上了天的巨大优势。
而且“三棱军刺”的用途过于单一,只能用于拼刺,而对于战士来说,刀具应该是一种多用途的必备工具,而“三棱军刺”恰恰无法担任这个多用角色,“三棱军刺”除了拼刺以外,几乎一无是处。
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历史上装备“三/四棱军刺”的国家,最后都走上了多功能刺刀的道路。我们解放军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淘汰“三棱军刺”,改用匕首造型的多用途刺刀。
例如我国的95式自动步枪配备的多用途刺刀的设计就非常巧妙,使用高铬合金不锈钢材料,不仅能够拼刺,还可当成格斗匕首与野外求生刀。具有砍削、锯锉的功能,配合刀鞘还能剪断铁丝网。
总之,人们喜欢“三棱军刺”并津津乐道的各种传说,主要是对这把刺刀的情怀导致的,情怀这玩意是不讲逻辑和科学分析的,喜欢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