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市场和地方利益

这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很有趣,1995年之前我国地铁车辆基本是长春客车厂一家生产,但是装备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较大。

而当时全国最大的地铁车辆需求市场是北京市,北京市就趁着自己市场大,而且国家鼓励搞国产化的趋势,想自己建地铁车辆生产厂。

但是这势必会冲击到长春客车厂,于是中央由邹家华副总理开会协调,会上有支持有反对,反对声音主要是认为北京一旦自建,一定采购会优先本地生产厂,会破坏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大市场,长春客车厂尽管心里不愿意,但是也不能得罪大用户的北京市,最后听取了反对的意见,北京不自建地铁车辆厂,但是由长春客车厂拿出50节地铁车辆在北京总装。

不只是北京,当时上海市,广州市,大连市领导都找到中央想自建地铁车辆厂,均被否决,但也考虑到全国需求上升,于是采取依托本来就有的长春,青岛四方,株洲,南京浦镇机车车辆厂四个厂生产的模式。

我现在深圳坐地铁都会注意看地铁车辆哪里生产的,我最常坐的那条线,长春,株洲的都有。

500

500

这个数字太震撼了,1993年上海和广州在建的两条地铁,因为是用德国贷款建的,80%都必须买德国的设备,所以设备费用昂贵,一公里造价8亿元人民币。九十年代初的8亿人民币,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亿呢,竟然只能修一公里地铁。我查了下1993年整个中国经济总量才三万多亿,也就是让德国人来修40公里地铁,就相当于消耗中国一年1%的GDP了。

做发达国家掌握定价权可是过得太好了。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