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得今天回看苏联乌克兰作家得小说小铃铛

乌克兰战争回看《小铃铛》

《小铃铛》是前苏联乌克兰作家冈察尔所著的长篇小说,在上学校的时候,无意中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上了这部没有什么情节冲突的小说。 也许小说继承了苏俄文学特有的忧伤、宁静、缓慢的叙事传统,所以印象里对小说里的那种暴露在烈日下的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里特别加以描写的烈日下的特有的宁静的生活,总是发人之幽思,令人难以忘怀。 苏联解体之后,再次来读这本小说,才发觉这部小说里隐含着一个国家衰亡与解体的不祥之音。当时还写过一篇文章,着重谈了一些小说里透视出的一股意在言外的谶言一样的隐兆。 近日,乌克兰战事紧,再来读这个小说,就像谷歌上下载的地图一样,当目标再一次缩小,锁定到乌克兰的地域上的时候,才发现小说里不仅仅隐含着苏联崩溃的隐秘的讯音,还包容着乌克兰战乱悲剧的隐约的苗头。 这部小说实际上是十三篇短篇小说的拼盘,但这局部的板块之间,也有着相互的照应,这种风格,其实与《猎人笔记》、《鱼王》有很相似的成份,也算是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特有的一种风格。 但《小铃铛》里的十三篇故事,并不是不分轻重地平均地堆砌在一起的。据刘宁《乌克兰文学的霞光——访乌克兰作协和作家冈察尔》一文介绍,《小铃铛》最早的构思来自于小说中的《靶场》,其它的情节,都是从这个核心故事里发生、展演开去的。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一个核心,就像《雷雨》中的核心是繁漪一样,这个核心往往是小说的最初的源头,而其它的部分,则是烘托这个核心而敷衍出来的。 作者所说的《靶场》,应该就是目前中译本中的倒数第二篇《演习场》。可以说,它是小说之源,通过它,可以揭开小说的写作秘密,因为正是这个部分是作者最先想到的并且促成了小说成篇的思想导火线。而这个核心故事,恰恰隐伏着一个悲剧性的寓言内核。 在这个故事里,着重描写了演习场的司令员的痛苦的人生经历。 他本是一个飞行员,后来在体检时被告知不能飞行了,于是转业到靶场工作。那么,他究竟失去了什么能力,不再可以上天飞翔?小说没有交待,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出了问题,就像泱泱的苏联,突然间碰到了不再自由翱翔的能力缺失。 小说似乎没有交待他的民族,只是说他出身在库斯坦奈草原,但从小说里的描写来看,他后来与乌克兰出身的续妻之间有语言障碍,可以看出,这位苏军靶场司令不应该属于乌克兰族。 他本来有妻,但后来他转场到小说里的发生地之后,前妻不愿意跟随,于是他孤身一人,来到了乌克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乌克兰农妇闷闷不乐,原来是她不愿意按照丈夫的安排去做小生意,司令立刻依仗他的男人的强势,甚至可以说是民族的强势,命令女人上了他的车,之后发生的事,也就顺其自然,两个人在草原上进行了野合。 于是,这个乌克兰女人便成了司令员的妻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联的军事机构可谓是霸气十足,结合苏军当年在我国东北欺男霸女的案例,苏军军官对当地的女人的确是如探囊取物一般按需索取,无所顾忌。 当然在小说的语境里,作者将这种苏军军官的作为,定性为一种拯救,把当地女人从小生产的痛苦而庸常的生活中拯救出来,送给她们以浪漫的生活。小说里的女人,有较高的文化,曾经当过秘书,她嫁给的丈夫是不通情趣的,这一切都强化了苏军苏官对她的强娶豪夺是改变了她的命运,带给她人生一片亮色。 但是,作者恰恰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悲惨的结局。靶场司令与乌克兰后妻生了一个女儿,达到了幸福的顶点,但是,这个小女孩很快遭遇到一种奇怪的不知其名的痛苦的折磨,通夜啼哭不止,无论到哪里看医生,都无法查出症结,而去私下里求助于巫医,也遭到拒绝,最终,这个小女孩死在了父母的怀里。 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个不祥的结局?而且这还是小说里的是核心的故事情节?纠结于一点的是:为什么前苏军军官与乌克兰女人结合产下的女婴却无法存活下去? 结合今天乌克兰的现状,我们不得说,这是作者的一种隐含在心里的潜意识的忧虑情绪,产生了这样的一个主题,这也是《小铃铛》小说里的最核心的部分,然而作者也许觉得自己直截了当地说出这样的不祥之兆,有一点太过于耸人听闻了,于是,他又敷衍、派生出了其它的故事情节,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表面阳光的小说之下,却汹涌着悲惨预言的奇怪的小说内质。 其实我们索兴神经过敏地搜索一下小说里的古怪的部分,会发现小说里一直有一种不祥的阴影,似乎这种忧患欲罢不能地纠缠着作家,使得作家不得不在小说里经常性地借助于人物,道出这种忧心忡忡的不吉之言。 不妨看看: P60页,小说里的老牧人说道:“但愿谁也看不到第三次大战!第三次大战以后大概干脆不用淘了,世界上所有的井都干了……” 联想到乌克兰战争起,乌克兰的一方,夸大其词地高喊“第三次大战”爆发了,其实这是一种玩火自焚的虚张声势,更是“狼来了”的拙劣表演。当今的乌克兰战争远没有到达第三次大战爆发,但是乌克兰一方却有意夸大危险的局势,以求得他们梦想依靠的一方更多的援助,包括经济上的与军事上,可以说,乌克兰一方深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幸拿出最恐怖的“三次大战”来吸引更多的视线,来获得更多的带来利益的眼球。 但在,在冈察尔的小说里,我们却看到,当年的老百姓是如何的厌倦第三次大战,甚至发生了一种深恶痛绝的诅咒,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牧人的后人却在高喊着“三次大战”爆发的威吓招牌玩起了刀尖上跳舞的游戏。 再看,P163页,再次写到一个老牧人在酒席上的祝酒词,“祝你们健康,孩子们!祝你们幸福,但愿你们别遇到战争!”。 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孩子们的孩子们,却在今天遭遇到俄乌战争的胁迫,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P178页,小说里的一位女干部对青年人说:“你们应该考虑考虑你们自己了。将来好不但不重复我们的错误,而且自己也不犯错误。” 这位女干部是在总结自己在斯大林时代随波逐流而导致了错误,她希望后代不要再犯这种为政治所戕害的错误,但是她可能没有预见到,将来的错误,已经不是反思谁正确与否的错误,而是一个根本容纳不了反思的存在、而完全是一个国家家破人亡的错误。 由此看出,小说里不断地告诫后人们不要战争,不要犯错,而屡次三番地说出这样的火烛小心,恰恰是当事人有着这样的担忧,而从今天的现状来看,这样的担忧无可奈何地变成了现实。 最初看这个小说的时候,对乌克兰的地理状况根本没有什么了解,而这次通过乌克兰战事的勾勒,对小说的故事地域有了更深度的了解。 冈察尔出生于波尔塔瓦,应该属于东乌克兰,却是现在要求投靠俄罗斯的那部分乌克兰。 《小铃铛》故事的具体地域,作者没有明确交待,但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大致了解到它的方位。 小说的发生地,应该在克里米亚半岛到敖德萨之间的一个靠近海边的草原地带,小说里写到一个女高中生,曾经涉过黑海的一个小海湾,来到对面的海岸上,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地是靠近黑海边上的。 而小说里的人物的活动范围,也局限在乌克兰的南部区域内。我们看到,小说里的中学生曾经前往克里米亚半岛游玩过,向北的方向,曾经到第聂伯河岸边的新卡霍夫卡,而特别注意的是,小说里写到一个巨大的运河工程,它的水源就是来自于卡霍夫卡,运河的走向是通向克里木半岛,在小说里称这个工程是全欧洲最大的运河工程。 小说里的这个草原地带,极其遭受“黑风”的袭击,此风由热浪组成,流波所及,一切植物都被焚烧一空,形成了草原地带最大的自然灾难——干旱。对这种“黑风”的描写,在《磨刀石农庄》中有大段的描写。而《磨刀石农庄》故事的发生地点,就是黑海的另一端的俄罗斯一侧,与乌克兰隔海相望,所以在描写这种“黑风”的描写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小说里也写到了这一块土地的背景景深,恰恰在这个景深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迷茫感。 小说里多次提到,在这块草原地带到处都可以看到高耸起的遥远时代的坟岗,但却不知这些坟岗的主人是谁。P139页的一段咏叹可谓很是典型:“这些坟冈是什么人堆成的?这些坟冈标志着哪些赫赫一时的王朝灭亡?是什么人连他的希望和激情、爱和仇一起,被永远埋葬在里边?” 坟的意象在小说里屡屡出现,也属于一种不祥之兆。 小说里提到,这里留存的柱子,可能是遥远年代的“西徐亚人”或者是“波罗维茨人”留下的,提到了先民们从克里木贩来白盐,路过这里。小说里提到当代人是那些路过这里的古人们的后代,但是古人的真实身份,小说却没有作出认定。这就是一个没有根的民族的基础松动,乌克兰的分裂的原因,也由此可见,因为它们没有一个拥有集体记忆的文化之根。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里表现的所有的历史的遗迹中,没有一种核心的文化。虽然小说里始终交待着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遗存,但是却是飘渺的没有着落的,也就是说,小说里的历史残迹没有化成一种根,缺乏一种凝固的力量,这在中国的文化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一个遥远年代的文化揭示,确定无疑地就是我们现代的文化之根。这种根凝固了我们的民族的信仰。而在《小铃铛》揭示的历史纵深里,我们恰恰看到一种历史之源的迷失与空白,这也正是今天的乌克兰之痛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土地上有着太多的历史演绎,但这些历史仅仅是一种过客的身份,而没有一种恒久的传承的力量,让后代锁定他们的信仰,正如我们今天看到乌克兰今日在回溯历史时空空荡荡的尴尬。从这部小说里,我们恰恰可以洞见乌克兰历史是一种无根的历史,这可谓是乌克兰悲剧的深层原因之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