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质但也是精神的

苹果一张员工的照片又引起了是否“辱华”的讨论,互联网上的态度也是对立的,想了想,我还是头铁的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就不是个对错问题而是一个谁都想办成又办不成只能嘴上说说的事。

辱华这个议题其实近几年一直出现在舆论场上,说直白点抽象点就是某种思潮舆论想促使公权力做出迎合自己的措施。但实际上如何认定,如何处罚,是一个很难有统一执行标准的事,所以绝大部分最终也就是舆论上来舆论上去,极少数的几次出手案例现在回头来看效果好吗?以我看到的视角,大部分效果有待商榷,少数几个还不错的案例到底是人家东西不行本来就走下坡?还是你让人从上坡开始走下坡呢?很难排除掉“坐电梯”的可能。

世界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但精神力量总会被人为夸大,很简单,物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但精神的有一定的不可探知性。这和接受高等教育但也会爱算塔罗牌一样不矛盾。

回忆这几年我们的出手反制,我也算是场场不落,复盘下来,其实也会觉得我们还在学习阶段,通过几次上考场也清楚了到底我们的手有多长,能提几斤重。

不管是棉花,还是应对东欧小国跳梁,还是中澳,中加,其实除了网络舆论一时爽,到了执行过程中也是磕磕绊绊并不完美,不过是公众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具体的难处都是承办人员挠头承压。

站在我的视角,老胡并没有想错,但当下的情况不具备可执行性。我举个通俗的例子,城中村拆迁征地,什么情况的村子比较得实惠?往往是村干部能放鬼也能抓鬼的“李有田”式干部的村子能占便宜。所以理想状态下,包括我个人也希望在国际斗争这件事上参与的都是专业人士,少来点“卧龙凤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臭棋篓子,带节奏不考虑后果,玩脱了往群众里一躲,“我是好心,我爱国,人民不接受审判”,但斗争结果可不讲“初心”唯结果论。实际情况就是做不到“职业玩家局”。这里面是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也有国内国际两个战场需要统筹的现实。另一个角度,为了国际斗争是否值得大刀阔斧改变国内互联网生态?似乎这也值得商榷,所以老胡的想法没法落地,但确实反映了他思考的角度是负责任且考虑了后续事态把控的,这也是从来没坐过那把“椅子”的朋友们很难深植脑中的“如何撤退”。

另一方的观点,我觉得按这个思路做,不是不可以做,但大概率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且局面不可控,摊子也不好收拾,毕竟也就是挠痒痒。且实际操作中我们也没搞明白到底是要“我觉得厉害”优先,还是“对方觉得难受”重要。我们客观做不到鱼和熊掌兼得,所以往往出于“拜登最恨能和他抢工作的人”这个思路,我们往往也选择了“我们觉得厉害”,实际效果大家也就看到了,我不做评价。

所以实际情况就类似于美国的外交官看他们国内搞出来的气球事件,打开门也得骂,不骂不正确,关起门来可能就是另一种情绪了。

现实两种观点都是一颗红心,都在理论上能自圆其说,但都只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如果现在让具体选一位当行动负责人,按他说的执行,我估计谁也不敢拍胸脯效果达到预期。达到了皆大欢喜,万一硬着头皮没达到还搞出了反作用这口锅算谁的?大国对抗快进到了日常甩锅,明明不是自己自作主张但这火锅可能就只能你徒手接。没出事那是集体科学决策,出了事就是你自己的锅。

回到我个人怎么看这张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员工照。我的态度是如果这名员工在服务我的过程中让我觉得不开心了我选择要求苹果公司换个员工服务我,换的人多了资本家也不是开养老院的。另一个方面,如果人家服务很好,我认为也不要看到另类的情况就上纲上线。以我的海外经验,以貌取人不是个好习惯,“金发碧眼俊男美女”的服务态度大概率不如颜值不符合主流审美的服务员。

回顾过去几年的相关类似事件,最终还是经济的事让市场教育外国品牌最合适,效果也最好副作用也低。所以一方面感觉被冒犯就不买,服务体验不好,产品不够打动人就不买。另一方面,客观现实是人家订单量也不低,甚至说遥遥领先也有底气,所以还是需要我们能拿出势均力敌的竞品,世界终究是物质的。物质上有实力了心态也就变了,最忌讳物质上半桶水心态跑到了前面,扯着蛋难受的是自己。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们欢迎有实力的外国企业来华发展,今天也不是79年,成功失败的案例都不少,希望各家企业认真对待中国市场与消费者,祝在华顺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