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人少了不代表戾气就轻了,相反,我是赞同现在的戾气比以前重的

【本文来自《当今社会戾气比以前严重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单从治安角度,现在做坏事的人比当年不知道少到哪里去了,前段时间我采访公安民警,他们给我的权威数据是恶性案件(杀人抢劫这类的)比十年前下降了70%以上。

但是,犯罪的人少了不代表戾气就轻了,想反我是赞同现在的戾气比以前重的。

以前,假如我是个流氓,打架斗殴、调戏妇女、吃喝嫖赌,那我在这个社会的定位就是“坏种”——周围的人都这么评价我,我自己也认——那时候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民有共识的体系,你做坏事就是坏人,你就是上不了台面,就是社会的异类,就是要受到制裁,正经人不会看你一眼。

现在不同了,你再离经叛道、再不干人事,都能在网络这个“拟态环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信息茧房),在这个圈子里你一下子成为了多数,不再是异类,而是主流,于是你们相互交流、相互吹捧、相互强化,甚至发展出某种亚文化和一套话术去向更广大的人去“传教”,其中就包括是非观还没有形成,对亚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模仿欲望的青少年。慢慢地,一些其实很负面的东西一再在虚拟世界被放大以致成为了主流。我们普通人逐渐感受到的这种不断扩大的“乌烟瘴气”就是所谓“戾气”。

再者,互联网自媒体推波助澜,营销仇恨比宣扬真善美更容易吸引人,把问题归咎于他人归咎于社会更符合人性,这些以赚钱为目的的舆论推手不断无底线地迎合大众,无底线的让你爽,代价就是人们越来越觉得“我是那个被辜负的人”——比如说现在很多的“主流”思想:父母是祸害、原生家庭是悲剧的源头、异性是剥削我的人、老板都要挂路灯、小孩子都是熊孩子是讨债鬼、在中国活着就是韭菜、杀人一定是“老实人被逼急了”、嫖娼就是“性需求被国家无视”、抢劫偷窃一定是社会把人逼的活不下去,不润出去在中国活着就是受罪……你看着这些话都特别极端,其实相信的人大有人在。

现在的人,看到的更多了、想的更多了、受别人言论影响的更多了,但是自身的知识面、判断力、逻辑和世界观却没有相应地变得更强大,在这个魔幻的赛博世界会更容易被“戾气”所吞噬。

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放下手机、回归三次元、回归看得见摸得着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空间里寻找能量,其他的就图个乐,认真你就输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