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会有市场,但并不值得一直热炒,否则晚入场的一定会是接盘的
【本文来自《如果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大家会不会接受预制菜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预制菜的本身就是立足中餐原有的熟菜产业,然后学勇工业化食品的思维而诞生的。其好处是规模化和低成本(但不一定价格低,特别是形成依赖和垄断后),坏处是品质(包括防腐剂、健康营养新鲜度之类的)有上限。因此,它也就类似于洋快餐那样,必然有着不小甚至算得上大的市场需求并终会取得不小的市场规模和成绩,但是又在品质和档次必然有着天花板。毕竟饮食一旦越过中档水准,看的是品质、厨艺甚至是文化艺术。
所以,预制菜的的未来,必然会成为洋快餐式产品——市场需求和规模都不小,但它再盛行也必然取代和填补不了要求较高的饮食需求(比如小孩的饮食需求、节日用餐和较正式的饭局,例如就算节日用餐没空没厨艺但又想在家吃,那也是可以叫较为正式的的饭店做好然后配送到家的)。特别是一旦预制菜走偏走向恶劣竞争式的劣币逐良币(比如防腐剂问题和过度应用于不适合预制的蔬果类的菜肴等)模式,甚至反向有辱中餐原有的熟菜产业的品质的时候(烤鸭、扣肉、猪蹄等也算预制菜,但是它们的烹饪绝对不是工业化食品的思维能胜任的)——这些局面是一定会因中国市场的内卷而发生的,早晚而已,那预制菜必然会反向走弱然后沦为低廉低品质的餐饮种类。
所以,预制菜会有市场,但并不值得一直热炒,否则晚入场的一定会是接盘的,估摸着其兴衰期大概也就总共20年(十年整合产业链条去发展及彼此争夺,十年“盛行辉煌”)。而它无论是在概念上多热,还是市场现实中多盛行,那它所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中国餐饮市场的进一步分级分层次化,而它最终又会因中国社会特有的家庭文化、饮食文化等基本的和核心的要求而成不了饮食业的主流——有中国社会特有的家庭文化、饮食文化这两大定海神针,资本就是再在预制菜中翻浪,也翻不了天成不了主流,更别谈随着中国的富裕和机器人等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之后,中国人不会一直这么忙于工作疏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