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所谓的民办牛初,当时牛的原因就是靠上一轮教改开绿灯

【本文来自《再怎么减负也减少不了家长们的升学焦虑,中短期能做的或许便是,取消强制五五分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LZ没关注去年已经在各地落地的小升初改革。之前那些牛X哄哄的第一梯队民办或公立民办初中,一律取消其“自主招生”(实质就是掐尖)指标,严格禁止以考试、竞赛、奖项等作为招生依据,改为面向所在行政区域招生,报名数量少于其招生计划数时,全部登记入学;报名数量多于其招生计划数时,电脑派位。当然,这些所谓名校有以往高升学率的光环,基本上不会出现报名数少于招生计划数的情况,所以就看谁运气好。

也有人会说搞电脑派位就有找关系“操作”的空间,但这无伤大局,找关系“操作”的有钱有权人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料的大有人在,这种孩子靠关系塞进来也对学校的名高、普高升学率并无帮助,只会扯后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办初中选择大幅提升学费生活费价格,想以此逼退中产以下的家庭,因为学校老板觉得现在穷人家孩子学习习惯不良,成绩差的概率大,而中产家庭学习习惯好,成绩优良的概率高——这个思路有一点道理,但靠钱来筛选对升学率的关联性依然明显低于考试掐尖,如果中产和富裕家庭的孩子靠金钱、精力投入就能保证其中绝大多数人成绩优良,那么那些收费昂贵私立高中的孩子怎么会有很多到国外读二三流大学“镀金”(现在连“镀金”都算不上了顶多能算是“镀锡”)?面向全区范围摇号,必然不可能出现以往那样全校6成、7成生源都是全区前5%-前10%的尖子生,三四所名初几乎垄断全区前20%生源的现象,所以三年后这些学校的名高率、普高率都会下降,不会像以前那么夸张,估计会降到和现在第二梯队公立校差不多或略强一点的水平。当然,还是会比最差档次的公立校明显要强。但没有了过去动辄拿到一两百个分配生名额的光环,自然不会有那么多家长趋之若鹜了。

还有一些民办初中的老板直接退出跑路,学校民转公。这其实是一种回归。这些所谓的民办牛初,当时牛的原因就是靠上一轮教改开绿灯,靠钱把原本第一梯队公立校的优质师资尽量都挖走,然后以名师招牌虹吸一流生源,形成马太效应,而原来的第一梯队公立校就被抽成了空壳,掉到第二梯队。我上小学初中时武珞路中学是第一梯队初中,到我工作时武珞路中学就掉到第二梯队,民办的“武珞路实验中学”成了第一梯队,所谓的“实验”其实就是把原来的公立校抽空以供民营资本发财。

实际上不管公办民办,去年小升初改革最大的动作是在义务教育升学阶段彻底禁止掐尖。同时,教师流动、多校划片等改革也在探索、试点、落地。某些既得利益者如丧考妣,各种叫唤,也不去看看《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是怎么规定的,优质生源、优质师资高度集中于个别所谓“名初”到底是有助于第六条落实还是阻碍第六条落实。

尽管因为非常复杂的历史、现实原因,依然会存在一二三梯队的初中,但彻底禁止掐尖肯定是有助于缩小梯队间差距,而且本项改革与中考分配生改革是搭配的,禁止掐尖后以前的所谓名初不可能再能拿到像以前那么多的分配生指标(分配生的本质其实就是全区调考排名,名初垄断分配生指标的本质就是通过小升初掐尖垄断了全区前10%-20%的生源),相对来说弱校的指标数会变多,现在弱校每年只能拿到可怜巴巴的一两个两三个分配生指标甚至一个都拿不到,以后就能变成七八上十个,或者十几个二十个,虽然可能还是比不上传统强校几十个的水平,但孩子在年级争取前10名前20名,一样有机会。不会像现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最弱一档初中普高率不到30%,考上省重点、市重点高中的只有一两个甚至一个没有,与所谓名初90%普高率,50%名高率差距拉得过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