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人认可的创新型人才,往往不是靠专门的创新教育培养出来的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中国的教育,根本不懂创造知识为何物,更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添加】
- 迷茫的筱精灵
有点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才对得起自己多年的努力!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能力,这不就是你想说的,对吧?那学习能力包括那些?层次由低到高,不就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是核心的基础能力,是地基,缺失就模仿不了,更谈不上理解,应用创新!对大多数都是天赋有点,但远远不够,那就要练出来,也就是刷题,俗语有云,熟能生巧,学哪门子手艺不就是练出来的?比如厨师,比如汽修,比如医生,谁不是信任有一定年纪有经验的医生?他们一开始接诊就有这能力吗?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学校,刷题练习,就变得一无是处?现在学历贬值,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就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一直的看法是大学扩招,不是生源素质的提升,而且招生标准的降低!人才本来就是金字塔,把本来达不到标准的招进来,能不拉低大学生的素质与形象吗?更重要的是,对应的就业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能不卷吗?回到教育这话题,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保送北大直博的人面试的心得:
“一、面试时老师最看重的四点品质:1.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就是与导师沟通是否顺畅);2.学习能力(也就是接收新事物有多快);3.随机应变能力(例如用所学知识解决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4.眼光和胆识(例如面对不认识的单词是否敢猜,怎么猜)。
二、老师们并不在乎你做过什么项目拿过什么奖,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小打小闹,他们在乎的是在这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是否得到了对未来的启发。”这就很好的解释了教育(刷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就是大学包括以后工作所需要的!
很赞成网友《迷茫的筱精灵》的看法。比网友《迷茫的山路》讲得全面。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人们认可的创新型人才,往往不是靠专门的创新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经历了刷题等一系列被称之谓“传授知识”的锻炼并取得良好成绩的人中间冒出来的。
这类人往往具有“创新”的天性;而他们创新的内容,往往与他们被“传授知识”的内容和层次有关。这类人,只要去掉妨碍他们创新的各种限止,就会在他们力所能及的领域创新。
因此,不能一味抹黑我国的教育体制,正是做好了“传授知识”的工作,使得绝大部分能通过“传授知识”考验的学生,能适应日常的工作;其中的佼佼者,只要不故意对其限止,创新型成果,就有可能从他们手上创造出来。
这也就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各个领域的创新成果仍能不断涌现的原因所在。当然,为了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有必要在大学和中专的教育中,加入与创新有关的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