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史进为何没有守住史太公留给他的诺大个家业,而是上了少华山落草?
得到王进的指点,武艺超群……这些都算得了什么?
卢俊义:你是在内涵我么?
在卢俊义面前,史进无论是功夫还是家产,都完全拿不出手。但即便是卢俊义,家业该没有的时候,也一样没有。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小地主或者大地主能否守住家业,其实跟功夫高低没太大关系。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官府的人要整地主,多半会以“通匪”之类的罪名加以诬陷。而另一方面,对于土匪来说,想要打劫,地主也是重要的目标。
史进之所以与少华山诸人不打不相识,缘起也是少华山诸人要来史进庄上打劫。假如说史进功夫一般的话,那他的家业很有可能当时就没有了。
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史进的最大问题,是他父亲对他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按照小说中的描写,史进自小爱舞枪弄棒,所以他父亲找了很多江湖上的人士来教史进功夫。这看似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但必须考虑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中国古代那样一个相对封闭、流动性较差的社会里,江湖人士的成分是极其复杂的。
换句话说,史太公认为自己是在满足孩子学武的兴趣,但这些江湖人士教给史进的不仅是武功,其闯荡江湖的故事也没少给史进讲。最后的结果是,史进功夫没学到多少,但是那些江湖义气却学了十足。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史进遇到了王进,还学了点真功夫。但是王进也不是奔着教功夫来的,最后也走了。
如果是在真实的宋朝历史上,史进真不是读书的料,而且本人对功夫很感兴趣的话,史太公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要么延请真正的名师,而不是那种来路不明的江湖人士,要么找关系送到某支靠谱的军队中——虽然宋朝的军队的确不咋样,但至少也还能学到点功夫,说不定啥时候还能立个功。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史进像卢俊义一样,没有主动选择抛家舍业上山入伙,但也难保自己的家产被别人惦记上。而每到乱世,其实地主也往往不能幸免——因为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纵然是卢俊义这样的大财主,如果真被人盯上刻意做套,也很难不落入陷阱。
在这个角度上,关于如何守住家产,其实上千年来,已经有无数人给出了一条明确的路——读书做官。这里所谓的“读书做官”,并不仅仅是说一定要做上官,而是说从小要给孩子一个较好的教育。因为,一方面,只有让孩子受到较好的教育,他才可以掌控和管理家里的财产;另一方面,读书也意味着“不学坏”,就算孩子真不是读书的料,那不过是浪费点学费和赶考的路费,也没几个钱,但如果孩子真去结交三教九流,那真是有多少家产都不够败的。
而这也是现在很多家庭非常不错的人,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个“正经工作”的原因——钱不钱的无所谓,但在事业单位当个临时工,败家的概率肯定是要比每天四处结交狐朋狗友低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