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的流量密码吗
MPV在中国汽车市场是神秘的存在,一般是作为老板车看待的。
MPV是美国市场发明的。汽车怪才李·艾科卡在福特时代,发明了肌肉车,用相对轻巧的底盘包装强劲的V8发动机,开创了一个时代。他接手濒死的克莱斯勒的时候,将平凡无奇的主流轿车再包装,推出MPV,在美国市场成为minivan。
MPV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轿车半躺的座位“摆正”,向高度要空间。坐正的驾车人和乘客对腿部和背部的占地就减小,两排座的空间就可以容纳三排座的乘客。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车内的有用空间和乘客数量,坐得更高也在主观上更舒服。谁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SUV其实就是轿车改四驱加上抬高底盘,换来这个高高在上的感觉。
加上更加紧凑的发动机舱和后背箱的包装,长轴距轿车的占地就提供了很舒服的三排座空间。后排既可以利用起来坐人,也可以放到了当作扩大的后背箱使用。两侧的大滑门极大便利了进出,装运大件都方便。
以丰田凯美瑞为参照,凯美瑞两排5座,长度4.895米;以凯美瑞为基础的Sienna三排7座,后排谈不上舒服,但肯定可以坐人,5.174米;同样以凯美瑞为基础的海兰达视不同版本,有3排7座的,但后排很挤,除了小孩基本上没法坐人,可达5.005米。Sienna确实最长,但差别不大,开车、停车都感觉不出多少差别,MPV的包装优势显而易见。
由于和轿车共享底盘和发动机,MPV的成本也得到有效分摊。
MPV在80年代的美国市场首先上市,马上得到热捧,尤其受到家庭妇女和奶爸们的欢迎。俩娃加俩狗加一堆玩具、衣物可以统统塞进去,或者帮邻居、朋友的孩子一起接送上下学,实用得很。
但宽大、高敞的空间在欧洲被看作豪华的象征。中排座两个大沙发,老板范更是妥妥的。零重力姿势也好,听领导指示姿势也好,随意。MPV还有一个好处:车高,侧滑门特别宽大,不用钻进车去,稍稍弯一下腰,接近走进去,符合老板对尊严的定义。MPV在欧洲确实是被当作老板车的,这可能是MPV在中国也被当作老板车的原因。
中国老板喜欢有专职司机,这可能也是MPV老板车流行的原因,驾驶乐趣无关紧要了。MPV的加速、操控什么的本来就不重要,谁还开着MPV飙车啊。
但中国家庭有一个刚需:大家庭一起出去。还不是祖孙三代,而是双方祖孙三代,六加一。出动两辆车当然可以,但总是麻烦。这就只有MPV或者大型SUV才行了。
路虎长轴距要5.25米长,林肯领航员要5.38米长,还都是双排座。要雪弗莱Suburban才行,但那是5.73米的巨无霸,油老虎,既是有地方停,也烧不起那个油。
这么说起来,MPV很有可能在中国市场回归初心,就是直奔载人多去的大家庭用车。
由于MPV在中国有老板车的名声,在气场上也不输SUV,停在家里、开出去都不丢人。呃,直到有一天也赢得奶爸车的名声为止。
对于车厂来说,从现有轿车改型MPV有大把现成的经验,全电化后底盘与车体分离,改款更加容易。
要注意的是,电池地板占用了高度。MPV本来就高,是进一步提高车顶以保持车内高度,还是通过精巧的包装在不提高车顶的情况下不损失高度,可能需要仔细斟酌一下。前一个路子显然简单,对行驶和操控的影响也不至于太大,因为电池地板使得重心降低,就是视觉效果要控制好,否则看着像一个家用小巴了,黑压压的。
改为MPV后,其实有一个有利条件:轿车和SUV在感觉上需要一个车头,这是油车时代留下来的传统观念。但全电化后实际上车头可以大大缩短,甚至取消。如果像公交大巴那样平头(当然需要流线化一点),可以进一步解放地板面积,加大车内可用空间。那样MPV的空间优势就更大了。
在油车时代,车头是发动机的位置,没法取消。在电车时代,天地就大了。科幻化的包装可以打破传统,使得“子弹头”MPV比轿车还时尚。
从MPV开始,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出“轻野营车”,可以车内巧妙重组,并有简单的厨卫设施,够对付三五、十来天就行。长时间出游则可以在酒店和野营之间交替,既省钱,又获得野趣。
MPV可能成为中国汽车的流量密码吗?不知道,但是很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