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最大的误区与有效语言学习的思考
脑洞烛幽——走好诗意成长的语文能力建构之旅
(代专著自序)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都站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起跑线上。在遍布于各行各业的人工智能产品中,ChatGPT4是持续高热的语言生成式AI,支撑这些人工智能产品算力命脉的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它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男人黄仁勋。5月27日,英伟达创始人、掌门人黄仁勋,应台湾大学校长陈文章的邀请,在台大毕业典礼致辞。他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差点失败的三个故事,并鼓励年轻人要全力以赴去奔跑。
其实,人生的奔跑从来不始于大学,人工智能对人类语言的深度学习与自主生成也不是始于21世纪。20世纪初期,对于人类认知机制和人类语言能力习得的深度研究,欧美就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不妨先对此做一个甚有必要的回顾。
(儿童作品——孩子的世界总是丰富多彩的)
一、聆听48年前的脑洞烛幽之辩
1975年10月,法国若约芒(Royaumont)举办了一场语言学界影响至今的著名辩论。79岁的让·皮亚杰和47岁的诺姆·乔姆斯基,从人的语言机制和语言能力习得出发,讨论人类知识的来源,试图回答“人何以为人”的问题。
当时参加这次辩论会的,还有196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François Jacob,巴斯德研究所的生物化学家Antoine Danchin、神经生物学家Jean-Pierre Changeux,加拿大的通讯专家Anthony Wilden 和巴黎社会科学院的Jacoques Mehler等多人。此次辩论会后,若约芒中心学者Massimo Piattelli-Palmarini 将全部论文、发言整理成《语言和学习:皮亚杰和乔姆斯基的辩论》,该书先是出版了法文版,其后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于1980年译成英文版出版。
皮亚杰作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发生认识论”在心理学界影响巨大。皮亚杰作为瑞士纳沙特尔大学的科学博士、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广泛涉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采用临床法、实验法等方法整体研究观察儿童,用大量的实验取样和统计资料,阐述了人类自诞生起,其独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在他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4)《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1927)、《儿童的道德判断》和1970年版P.缪森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一卷中,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到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
而认知结构(T)涉及图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意指各类动作(包括语言、思维类动作)的结构,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获得认知成熟的两种机能。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动态协调。
认知过程可简化如下:在生活的环境中,儿童在遇到新事物后,个体不断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之中进行同化,引起主体图式量的变化,在遇到不能同化的客体的时候,就会引起原有图式质变,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顺应变化。儿童的智慧认知行为,总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的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不会静止或终结,而是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在儿童的认知结构的主动作用下,随着认知过程的不断进行,儿童的认知深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正常的儿童记忆、语言和思维等得到快速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划分为四大阶段:出生到一岁半、两岁为感知-运动阶段,相当于婴儿期;从两岁到六、七岁为前运算阶段,相当于前学龄期;从六、七岁到十一、十二岁为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从十一、十二岁到十四、十五岁为形式运算阶段,相当于初中阶段。
乔姆斯基是美国语言学家,195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后,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在荷兰出版,该书开宗明义指出:“句法学是研究具体语言中构造句子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的学问。”书中提出了与结构主义背道而驰的生成语法。他主张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应从观察现象转向描写和解释现象,研究方向应从处理语言素材转向评价语法假设,研究范围应从语言使用转向语言能力,研究对象应从具体的语言转向深层的语法。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他的学说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有重要地位。说乔姆斯基是人工语言(机器语言)处理的奠基人之一是毫不过分的,他的《句法结构》特别是1956年提出的乔姆斯基层级,对机器处理语言的推动是巨大的。
在这场辩论会上,皮亚杰和乔姆斯基两位大师,都认为语言是心智、理性的产物,对于语言习得来说,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初始状态”。两人的分歧在于:关于语言抽象的“核心”知识(譬如句法),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是先天就掌握了的,是由人类的基因决定的,由进化而来并在环境中“成长”为具体的语言知识;而皮亚杰则认为,语言的“核心”知识,是在“初始状态”基础上,通过认知结构执行认知过程不断地建构而成的。
皮亚杰和乔姆斯基两人虽然观点有分歧,但都反对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主张,不认可语言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观点。同时,他们还从不同角度否定了经验主义的认知论:皮亚杰指出,经验主义把人的知识起源仅仅归因于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观察,忽视人的主体作用,把客观环境当成自变量,把人视作了因变量;乔姆斯基则认为经验主义认知论危害极大,如果人的大脑生来是“白板”的话,那么任何企图“塑造”或控制人思想的行为都是正当的了,这是法西斯思想和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
二、中国孩子到底是白板、树、云还是鸭子?
我们把目光转回到国内,中国社会关于认知、语言的观念是千奇百怪的,这些年来涌现出了很多看起来、听起来很有“内涵”的观念,也引领了多次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所谓的教育改革。
我们来具体看看下面这些流传深广的典型说法,依据皮亚杰和乔姆斯基的理论,对这些观点作一些剥皮见骨的辨析:
学生都是一块白板,关键在于我们把什么画上去。
我们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大多数老师的知识教学都是填鸭式!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可通圣人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背《笠翁对韵》,就会对对子。
……
观照这些说法,都或多或少受了行为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影响,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审视皮亚杰的认知心理理论,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结论,因为儿童的智慧发育起源于感知-运动,父母的陪伴与引导对婴幼儿来说是异常重要的。最明显的例证是婴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启蒙。妈妈带着孩子认知环境的时候,那些语词和发音会引导孩子头脑内部的语言动作,那些对环境的认知和语言句法,会激发孩子的认知结构开始执行认知过程。皮亚杰和乔姆斯基都认为,因为遗传的影响和大脑发育特点,人的语言的核心机能在5岁左右完成,到青春期便处于稳定状态,语言机能不再发育。
有亿万个千姿百态的家庭,就一定会有亿万个认知特点、认知水平、语言机能和思维发育有差别的孩子。为什么老人或者沉默的父母带的孩子说话晚,其实就是没有好的婴幼儿语言感知-运动环境。其次,家庭氛围对儿童情绪和性格养成影响深远;而家长的爱好和特长,通过遗传素质和家庭环境,深刻影响着儿童的认知过程、特长指向。
我们来看“学生都是一块白板,关键在于我们把什么画上去”这句话。认同这句话的老师,完全无视了婴幼儿的主体性和家庭差异,不考虑孩子的动机(需要与兴趣),更不关注他们情感方面的意志的影响。毕竟前学龄期的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带上了家庭烙印的感知-运动特征和认知差异,头脑中绝不会是什么白板。当我们的老师让一个不喜欢唱歌、跳舞的男幼儿排演“六一”舞蹈,大概率这孩子当天回家后,就会在家里闹第二天不去上幼儿园。而我们的老师却认为,这孩子在美育方面不配合。
其二来看“我们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大多数老师的知识教学都是填鸭式”这个观点。教师教孩子一个动作也好、一类知识也罢,其实都需要通过大脑中相应中枢的认知结构起作用,遵循认知过程不断地在原有图式基础上同化、顺应,取得新的平衡才能提升素质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譬如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在父母或者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手指或者具有信号性功能的道具,在不断地训练和正负反馈中提升素质,最终把这些知识掌握得越来越熟练,这个过程就是数理素质教育。或者孩子学习打乒乓球,在长期的训练中有效动作固化成肌肉记忆,无效动作逐步减少,孩子的乒乓球运动素质就提升了。如果我们检测孩子20以内加减法掌握情况,这就是数学应试;或者安排孩子进行乒乓球测试,这就是球类运动水平应试。
也就是说素质培养和应试只是教育的两个阶段,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我们的社会提出素质教育概念,来抨击教育的应试过程,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个孩子总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爱好,也有发育速度不同产生的认知差异,如果孩子对技能、知识不能通过认知结构内化,那么无论什么知识、技能都填不进孩子的脑子和肌肉。知识、技能不是食物,人脑、身体也不可能完全靠强制完成学习,把教育与“填鸭”类比,这是一种无逻辑的谵狂呓语。
其三分析“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其实能摇动两棵树、推动两朵云的,是风力或者其他力,孩子之所以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因为思维相通,用这两种自然现象类比教育,典型的只看见外在的果,看不到潜藏的因。
至于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请问这里的“一个灵魂”是什么灵魂,这世间存在完美的灵魂吗?到底什么行为可以称之为“唤醒”,“唤醒”的内涵是什么?“另一个灵魂”是死的或者空白的吗,还需要所谓的唤醒?这种关于教育的唯心主义假大空说法,抹杀学生主体和他们认知过程的主动性,无视学生个体认知水平、道德观念的差异性,思维混乱却又自以为高明,对心理、教育规律仅有感受却又自以为是,与摸象的盲人对大象的认识有什么区别呢。
其四看“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可通圣人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什么熟背《笠翁对韵》,就会对对子”的观点。在信息闭塞的古代,熟读《三字经》的古人多得是,知道天下事的寥寥无几,能够分析社会现状把握历史规律的,更是凤毛麟角。至于圣人礼,没有具体环境和专门人员教授,也是背几句《三字经》通不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和熟背《笠翁对韵》类似,这类学习都停留在语言的语音层面,对深层的语义和底层的词、句法结构,根本就没有触及,这种低水平的背诵除了锻炼机械记忆能力,往往会让很多孩子痛苦不堪,磨灭一些孩子对汉语言甚至知识学习的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也好,熟背《笠翁对韵》也罢,都属于以记忆代替思考,对语言学习没什么用也就罢了,这种习惯一旦延伸到其他领域,还会贻害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譬如一些家长、教师在辅导孩子数理化难题的时候,最喜欢叮嘱孩子记住每一类题的解法,希望孩子记住一大堆各科解题的套路,而不是帮孩子理清各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和数理逻辑。很多学生刚刚启蒙,就在误导之下丧失了主动思考、广泛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然后一路拼熟练度拼到高三,在以考试大纲作为考查范围和难度上限的高考中,能主动思考、探究新知的偏科学生能取胜的不多。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累,因为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是什么白板、树、云或鸭子,但太多成人不去研究孩子的认知、思维水平,也不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看不到孩子的主动性,找不准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又特别喜欢自以为是地挥舞指挥棒。成人以关爱的名义,用“少慢差费”的语言学习模式折腾一代代少年儿童,并随着孩子的成长,把这种低效重复的模式迁移到数学等科目知识的学习中,让太多孩子在低效重复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丧失动力,等学生进了高中、大学需要主动学习有一定难度的真正知识时,不少人的思维水平、观察能力、兴趣动机、学习习惯已经彻底扭转不过来。
三、给孩子真实有趣的语文能力自主提升“支架”
我们读安徒生的《卖火柴小女孩》,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读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们都能读出潜藏的善良、深沉与睿智,即使成年人也感觉常读常新。我们读中国的《龟兔赛跑》《小猫钓鱼》《小马过河》等童话,感受到的却是幼稚、说教与肤浅,可能连儿童都感觉虚假。
兔子赛跑途中一定会睡觉吗?乌龟能凭侥幸赢第二次?这种本质真实缺失的事情拿来写童话教育孩子真的合适?
小猫在钓鱼的时候,蝴蝶、蜻蜓飞过来,猫的注意力被转移,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童话中的说教会有激励耐心的效果吗?恐怕未必。如果写猫妈妈把握心理规律,引导小猫在钓鱼过程中战胜烦躁情绪,也许能润物细无声地教孩子掌握一些耐心坚持的心理技巧。
小马在过河的时候,通过观察就能发现松鼠和老牛的身材差别,弄懂它们意见不一致的原因,为什么要写小马回去问妈妈?这样写是为了突显成人的聪明和权威吗?这个故事表面是鼓励小马大胆尝试,内核却没有有效的方法指导,下次场景变了小马去尝试出事了怎么办?
类似的童话还有《猴子捞月》《等,生活中没有那么笨的猴子,只有自作聪明的肤浅作家。
我们的孩子童年时的不少读物,惯于用虚妄的不明智反衬成人的辁才小慧,孩子少年时读的是缺失整体语境的《掩耳盗铃》《南辕北辙》《刻舟求剑》等故事,青年时开始接触切割了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的文本,整体看儿童和青少年接触的人文社科知识体系,充斥着大量低水平重复的假大空内容,把接受对象当“僵尸”、“水桶”、“书橱”,就是不当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活人”。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大学的不少教材同样被成年学生嫌弃,一些顶级大学理工科喜欢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
在中国成体系的各类出版物中,特别缺少站在孩子的视角,考察孩子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从情绪和动机角度切入,用兴趣和意志来保障,把知识进行合理的解构和重新搭建,循序渐进启迪孩子智慧的作品。而在国外,把物理学、电磁学、广义相对论等各类知识,用最合适的方式写给孩子看的书不少,譬如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加拿大克里斯•费利写的一套书,就是给2-5岁的宝宝科普这些知识启发孩子思维的,这在中国传统里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希望在于青年,真正能够实现突破和创新的也必然是青年,这些理工类青少年的成才需要早启蒙,并在数理领域十多年不间断积累知识。在很多国家,青少年提前学习大学课程的通道体系是打通了的。譬如美国高中,学生在入学时参加入学分级测试,依据自身能力和水平选择不同级别数学课程,学校教学内容根据水平设置而不是根据年级,课程中包含Pre-calculus (预备微积分)、Calculus AB/BC(微积分AB/BC)、Linear algebra(线性代数)、Multivariable calculus(多变量微积分)等内容。韩国、日本也有类似的英才高中,这是在用正规的选材育材渠道,用切实的因材施教理念选拔和培育人才。
而我们的社会舆论,要么挥舞着公平的旗帜,完全否定超长生的存在和培养的必要性,质疑合理合情成才的少年理科天才,拿极少数失败例子否定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要么就是否定心理、教育规律,无视失败家庭和智商低下孩子的存在,不去挖掘孩子语言、数理逻辑等领域外的其他多元智能,用扎实有效的职业技能教育给孩子找出路,却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观念侮辱教师:总之,就是否定孩子的主动性和差异性,用片面的教育理念和畸形的评价体系,影响了孩子们的成人成材。
对于孩子,我们不需要长年累月的重复训练,我们不需要标准化答案代替多维思辨,我们不需要他们过目不忘学富五车。我们需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我们需要有效甄别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找出各类知识的架构和体系,搭建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支架,来促进孩子有效率地自主成长,让孩子在自主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高中阶段突破各课程考试大纲的限制,学习大学课程中真正的知识并为自己的人生找方向。
笔者的孩子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书,但不太服从老师的管理,这个五音不全的男生,在小学音乐课上被逼着站起来唱《我是女生》,在数学终于考了班上前三之后,被数学老师怀疑、讥讽考试作假。为了自己和天底下那些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孩子,笔者用五年时间整理编写了这本奇怪的书。
这本书第一部分题为“童年百草园”,其中包含改写的8篇童话和7个成语故事;第二部分题为“少年万花筒”,这个部分把一些古代的名人名作写成了鉴赏故事;第三部分题为“青年三昧斋”,这部分用一些高考诗词鉴赏原题或模拟题,搭建了一个简约的诗词鉴赏支架。但愿这本书能为孩子们的汉语文能力提升,搭建一个有规律的思维水平、语文能力提升阶梯,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汉语言这个工具,把自己的成人成材之路走得稍许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