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工农学校”谈起
1941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成立了专门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日本工农学校”。
毛主席非常重视,为这所学校亲笔题词:“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从“日本工农学校”成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先后有数百名日军战俘从这所学校毕业,他们把这里称为“熔炉”。
绝大多数“日本工农学校”毕业生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有些还浴血奋战在第一线。
这些日本人反战组织的活动,主要是发动宣传攻势,瓦解日军士气,唤起日军士兵觉醒。
这些反战人士熟悉日军内部情况,在战场上发挥了普通八路军战士无法起到的作用。朱德总司令曾评价说,日寇在华北最怕两样东西之一就是日本反战同盟。
前坐者(左一)为宫川英男
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8名外国人,日本人宫川英男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是一名侵华士兵,被俘后经改造,成为反战斗士,作为反法西斯战线上的一员,积极开展面向日军的反战宣传,曾任冀鲁豫边区参议员。
1945年,宫川英男在山东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包围后自尽牺牲,年仅27岁。
把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这是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就形成的思想。
毛主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比如——
“要把帝国主义的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要把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和一般的官员区别开来。”“过去的战争应由垄断资本、军国主义政府负责,而不应由日本人民负责。”(《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60页)
1961年10月7日,毛主席在同日中友好协会访华代表团、日本民间教育家代表团等日本外宾谈话时指出:“日本人民同垄断资本和军国主义军阀是不同的。”
毛主席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在毛主席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对日方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分为二地看待日本,即:
把广大日本人民和少数军国主义者区分开来;
把日本政府反华政策的决策者与可能争取和团结的政党、政治家及政府官员区分开来;
把日本与在日本建立军事基地的美帝国主义区分开来。
以这三个“区分开来”为基本原则的新中国对日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五十到八十年代,日本国内始终存在强大的对华友好力量,这股力量不仅构成了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制衡,也牵制了美帝国主义以日本为基地对中国的围堵,更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聂荣臻司令员在战火中救了一位日本小姑娘
毛主席去世之后,很多人越来越忘了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看世界了。
现在,在一些人那里,不仅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不做区分,甚至简直要把日本军国主义和一切日本文化元素混为一谈了。
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没有政策,就是一团乱麻,只能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帮助我们的敌人,即日本军国主义分子。
我们需要仇恨、警惕和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绝不是日本人民,更不是日本的一切,任何时候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