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小县城的背后:全球一半打火机的制造者!

中国每年生产超过百亿个一次性打火机,占据全球市场的95%。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打火机主要来自湖南的一个小县城——邵东。令人惊讶的是,全球一半以上的打火机都源自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那么,廉价的一次性打火机背后,究竟有啥赚头?邵东是如何将其打造成支柱产业的?

500

01

从欧美垄断,到被 温州抢夺产业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首创了一种方便易用的一次性金属打火机,它的简单操作和便携性迅速风靡全球。虽然这款打火机是一次性使用的,但其价格在当时市场上高达100多元。

1973年,法国的比克公司开始在美国生产打火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比克公司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使得价格降至每个不到50元,成功占据了美国市场50%的份额。

这时,商业头脑发达的温州人嗅到了商机。

温州人通过购买国外打火机进行拆解、组装,逐个了解每个零件的功能。然后,他们摒弃了那些不必要的零件,并将能够以最便宜的材料替换的零件全部更换。

按照这个思路,温州人生产的打火机价格远低于国外生产的产品。国外生产的电子打火机售价50元,而中国生产的批发价格仅为3元。

从那时开始,温州的打火机以其无与伦比的价格优势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从1992年到1994年,中国打火机的出口量从每年5000万个激增到接近3亿个,几乎完全占据了美国低端市场,将比克公司的市场份额抢占了70%。

到2001年,中国打火机的年产量已超过5.5亿只,国际市场份额也超过了80%。"足够实用"的原则使得一次性打火机的成本迅速下降。

温州人成功地夺取了一次性打火机产业,并逐渐垄断了全球的一次性打火机制造业。

02

遭遇壁垒,邵东接棒温州成第一

极度辉煌的背后,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1994年,美国引入了CR法案(儿童安全法案),要求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打火机必须配备儿童安全锁。温州的打火机制造商还没来得及反应,中国的打火机在美国市场几乎完全崩溃。

失去了美国市场,温州的打火机很快占据了欧洲市场的绝对份额。然而,这再次引起了欧洲打火机制造商的不满,它们竭尽所能继续打击中国的打火机产业。

2001年9月,欧盟对温州的打火机启动了技术壁垒的CR程序。从2007年3月11日起,凡是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确保至少能安全使用5年,并提供维修零部件;必须在欧盟设立维修中心,否则必须装备安全锁”。

温州的打火机只能将出口市场转向日本和韩国等国家。2010年,日本也实施了CR法规,将一次性打火机列入限制范围,进一步打击了温州的打火机产业。

当时,温州的打火机制造商们处于分散且孤立的状态。许多厂商的想法是,如果一个市场关闭了,那就转向下一个市场,继续凭借价格优势征服市场,而不是提高技术含量。这导致温州的打火机产业接连遭遇欧盟和日本市场的壁垒,一下子陷入无法销售的困境,遭遇惨败。

此外,温州出口的打火机主要是金属打火机,其主要原材料是铜和锌合金。在2010年前后,这些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打火机生产成本增加了25%,使企业更加难以承受重压。大量的打火机厂纷纷倒闭。再加上沿海地区的人力成本逐渐上升,这个产业也开始向浙江、广东等内陆地区转移。

邵东接手了温州的一次性打火机产业,最早的火种实际上来自于那些在温州、宁波做生意的人回乡创业。

邵东的打火机产业在刚开始发展的几年里,与温州的起步阶段相似,依靠家庭作坊的纯手工制造方式以低价竞争市场。

然而,他们显然不希望重蹈温州的覆辙。

2007年,邵东的13家打火机出口企业共同成立了出口监管委员会,统一定价、配额、运输、保险等,并共同出资整合分散的资源,进行研发设计和模具制造。

正是由于这样的举措,邵东才有了特殊的政策:一家工厂注册执照后,可以建立分厂和加工点。

一次性打火机产业在邵东迅速扩张。两年后,邵东的10家打火机出口企业和4家配套企业组建了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迅速成为当地最大的龙头企业。

仅仅3年后的2012年,邵东生产的注塑打火机年产量突破了100亿个,出口量首次超过浙江,成为国内打火机出口量最大的地区。

03

“智造”助力,机器换人续辉煌

邵东接手温州的一次性打火机产业后,是否会面临技术壁垒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呢?

在2014年,邵东的企业接到了大量的出口订单。当时的场景是:工人们低头使用镊子和钳子,排成一排进行操作,工厂里挤满了人。然而,尽管有1.4万名工人夜以继日地生产,每天只能生产100万个打火机,并且无法完全保证质量。

当地打火机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一番计算,每个打火机的利润在2到4分钱之间。要想保持1元钱的打火机售价而不降低企业利润,人工成本必须控制在7%以内。

自动化升级改造势在必行。然而,一次性打火机的外形各不相同,许多零件都是非标准件,自动化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然而,邵东的企业开始探索自动化生产的道路,明白“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

尽管企业迫使自己进行转型可能会带来痛苦,但它却带来了成本控制的奇迹。

如今,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他们将每个打火机的人力成本从1毛钱降低到了1分多钱,同时减少了80%的员工数量,增加了40%的产能。邵东打火机产业当地很骄傲的宣布说,新上线的自动化产线日产量翻6倍,员工人数从上万人减少到1,500人。

过去,进口一款电子打火器要花费1块多钱,而现在在邵东只需要5分钱一个。以前,日本企业试图封锁中国技术的打火机火口密封圈成本是2角钱,而现在只需要1分钱…这些使得1元钱的打火机可以持续20年不涨价,同时厂商的利润也能不断增加。

正是这样,邵东将一个“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无法与你竞争成本,而人力成本低的国家无法与你竞争技术。这样的产业为邵东的一次性打火机打下了坚实的核心竞争力。

人们在谈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时,往往更关注高端行业,而往往忽视了所谓的“低端”产业。通过邵东一次性打火机从传统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变的过程,我们能更好地看到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和能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