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8)董卓部将之李傕、郭汜、张济、贾诩
李傕,字稚然,凉州北地郡人;郭汜,别名郭多,凉州张掖郡人。
这两位均为凉州人,其传记都是附在《董卓传》之后,但是陈寿、范晔并未对他们早年事迹有所交代。
他们在史书上初出场就是董卓的部将,大致我们可以推他们为行伍出身。另外我们通过一些散落的记载,可以获知一些情况。
例如李傕,杨琦评价他是“边鄙之人,习于夷风”,不懂礼仪,口不择言,更是闹了不少笑话;郭汜乃盗马贼出身,两人的文化水平应该是半斤对八两。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起居注》:(李)傕对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
范书《董卓传》:郭多,盗马虏耳。
李傕、郭汜早年追随董卓南征北战,虽然没有具体事例记载。董卓太师府长史刘艾曾论断:李傕、郭汜的军事能力比孙坚强。董卓则肯定了孙坚在战略意识上有着过人之处,并解释孙坚在美阳之战败北是因为其所率的军队大略是乌合之众,且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因而肯定孙坚能力不容小视。
不论董、刘二人讨论结果如何,也可以看出,李傕、郭汜是董卓部将中值得称道的宿将,不然刘艾不会举李、郭为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史书上出现过的,董卓部将。
【徐荣】
徐荣在初平元年(190年)先后领兵打了荥阳汴水之战和梁东之战,分别击败以鲍信、曹操为首的兖州军和以孙坚为首的豫州+荆州军。
徐荣是幽州辽东郡人,并非董卓嫡系,官职为中郎将,大概是与吕布类似被收编。
后世史家多根据陈志《公孙度传》的“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及《曹洪传》的“为卓将徐荣所败”就断言徐荣乃董卓的下属“中郎将”,我觉得这个论断是有问题的,违背了真实的历史环境。
因为董卓历任司空、太尉、相国,这三个官职之下可没有“中郎将”这样的下属职位。当时朝廷集权仍在(虽然为董卓掌控),董卓没有必要绕开朝廷官制,私设“中郎将”一职,所以说徐荣的“中郎将”最有可能仍然是朝廷的“中郎将”。
例如吕布归顺董卓后,先拜骑都尉,后拜中郎将,吕布的“中郎将”亦同如此。
陈志《吕布传》:(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
【李蒙】
李蒙参与了初平元年的梁东之战。
此人后来参与反攻长安,最终死于内讧,其籍贯应该是凉州人士,但和李傕应该没有亲戚关系,否则也不会死在李傕手里。
【胡轸、吕布、华雄】
这三位参与了初平二年(191年)初的阳人之战,被孙坚所败,其中华雄战死。
司马彪在《九州春秋》中称胡轸是“凉州大人”,也就是世族或者豪族,他也参加了反攻长安,并在李傕掌权初出任司隶校尉,负责查办“刺董案”。
吕布就不详细介绍了,后文《群雄篇》会有单独的章节阐述。
华雄在史书上只有一处记载(见陈志《孙坚传》),但是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编出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段子,于是华雄的名字家喻户晓——毕竟是个成为关羽经验包的男人嘛。
其实在《广韵》【宋朝官修韵书】中,提到此人姓“叶”,而不是“华”。也就是说此人的真名极有可能叫“叶雄”。大家看看:叶(葉)、华(華);两字繁体形似。
这个观点是清史学家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提出的:“华”当为“叶”。《广韵·二十九叶》引《吴志·孙坚传》有都尉叶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误也。
【牛辅、董越、段煨】
初平二年(191年)三月,董卓退守长安,任命此三人屯兵三辅各地:董越屯弘农郡渑池县,段煨屯弘农郡华阴县,牛辅屯河东郡安邑县。
范书《董卓传》:(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
此三人官职均为中郎将,其中只有董越明文记载为“东中郎将”。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而董越虽然姓董,但并非董卓族人。因为之后,董越死于牛辅之手;若董越为董卓族人,在董卓死后,牛辅应该与董越休戚与共,而也不会猜忌董越。
【李傕、郭汜、张济、贾诩】
董卓退守长安时,范书《董卓传》提到“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这些其余“中郎将、校尉”就应该是指李傕、郭汜这类人物。
贾诩是明文记载归牛辅所辖。而李傕、郭汜、张济这三人则是由牛辅派出,可见此三人也为牛辅所统率。
陈志《贾诩传》:(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范书《董卓传》:(牛)辅分遣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河南尹朱儁于中牟。
李傕的亲属有:儿子李式,从弟李应(或作李维)、李桓,从子李利、李暹(或作李进),外甥胡封。
李傕部将就不介绍了,毕竟白波渠帅杨奉是在什么时候归属李傕,已不可考,只能推测了。
郭汜的亲属在史书上留名很少,只知道他至少也有个儿子(未留名),及从弟郭浦。
张绣自然是跟着叔父张济,《张绣传》中提到的胡车儿,大概也在队伍中。
贾诩这个人物,虽然并非出身世家豪门,但其履历不同于上述三位“武夫”,董卓进京时,他已经在朝廷担任太尉掾,然后被董卓提拔为“平津都尉”;本年,董卓布防三辅时,贾诩应该是改任“讨虏校尉”,受牛辅统率。
【樊稠、王方】
这两位人物,在史书上初次登场是在反攻长安之时。樊稠在李郭时期比较抢眼,多有战功,因此有功高盖主之势,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王方则是留名一笔的人物,仅见陈志《董卓传》。没啥可说。在《三国演义》里,他是在战场上被马超一枪给刺死了。
【杨定】
杨定,在范书《董卓传》明文记载为董卓部曲将。
范书《董卓传》:安西将军杨定者,故(董)卓部曲将也。
据清史学家惠栋考据,认为《九州春秋》提到的杨整修就是此人。于此,他的出身也应为凉州世族或者豪族。
【董旻、董承、董璜】
除去上述将领,董卓的亲属也形成一派,当然,董卓在早期并未提拔亲属,而是在进入长安之后,大肆封赏家族,其中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鄠县属司隶右扶风),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
在陈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起居注》中,有提到“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这里提到了董承。
董承的身份,陈寿在《先主传》中注明是汉献帝(刘协)之舅,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据此,董承便是董太后的侄子,籍贯为冀州河间国,自然与董卓非一个郡望。当然,董卓入京后,自称与董太后为亲族,大概也是这个缘故,董承也就变成了董卓亲族。
后人以《献帝起居注》的内容为凭,怀疑董承的郡望就是凉州陇西郡,我以为是不可取的,董承的身份,裴松之比我们更容易弄清楚,何况李贤在给《后汉书》作注时,也是采信了裴松之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