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到底是谁占主导地位?
本文是跟一位水友讨论元朝民族矛盾问题时延伸而来,这是他的原话:
【抗日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先民族矛盾后阶级矛盾,这是我党正式的政策,你翻开任何一本大学中国革命史的教材都有这个内容】
是吗?
【
《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一九三七年九月一日——《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六)资产阶级追随无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追随资产阶级(国民党吸引共产党,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
自觉与不自觉
反对急性病
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即投降主义——即将成为全党的主要危险(混同不同的阶级、党与政策)
民族失败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左”的——托洛茨基主义;一种是右的——民族悲观主义(存在与抗
日战线的右翼中)
】
而教科书说的很明显了: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抗战初期,抗战初期是什么时候,1931-1938年,1931年我党粉碎了国民党第二次围剿,毛主席还在苏区各地搞调查,搞土改,你跟我说当时的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所以@长健短路 说抗战初期我党认为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很搞笑的。
整个抗战时期,核心是反日本帝国主义,这是鲜明的阶级对抗,是当时整个国际社会的底色,苏联当时也在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反映到各国国内,才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谁主导的问题。
比如英国在二战初期的人民议会运动,就是典型的阶级矛盾占主导地位,对比同时期的我国,也就是1939年-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的时期,毛主席是怎么说的?
《我们决不能怕破裂》(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恩来:人家已宣布我们叛变,我们决不能再取游移态度,我们决不能再容忍,我们决不能怕破裂,否则我们就要犯严重错误,因此延安命令及谈话[1]的全部,包括文字在内,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表明态度之后听凭蒋介石去处置,或者他执行我们的十二条[2],两党重归妥协,或者实行全面破裂。你们应向各方表示,蒋介石已将我们推到对立地位,除非蒋介石取消十七号命令[3]及实行其他必要步骤,我们是只有和他对立一途,因为我们没有别的路走,你们应迅即回延。余详书记处电。毛泽东有申
那么,是否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民族矛盾都没有上升至主导地位呢?——答案自然不是。西安事变以后,国民党内部反共倾向相对下降。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公开表态的场合,我党是怎么说的呢
《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一九三七年十月)
第三部
如何争取抗战的胜利
一、扩大与巩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首先必须向党内外人士说明,统一战线的基本条件是抗日,“抗日高于一切”,民主民生均在其次。
……
四、动员与武装人民,帮助政府与军队抗战,组织巩固的后方
(一)国民党在群众运动中的矛盾:一方面“要”,一方面又“怕”。“要”,不能不使运动相当合法,“怕”,不能不统制。
(二)我们的矛盾:我们要发动群众,而我们的同盟者却怕发动群众,要统制。关于“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区别。
(三)但群众运动在这种情形下仍然能够发动,问题是在经过何种方法、何种道路。
(四)群众运动中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合法”与“统一”。利用一切合法的形式,旧形式也好。一切为了统一,反对分裂。即共产党发起的运动与组织也要服从于这两个基本原则。
(五)关于开展救亡运动中两条战线斗争,深入到群众中去。
(六)关于政府、军队与民众的关系(如关于民主、民生问题上的磨擦),党应该起桥梁的与调解人的作用。要政府、军队让些步,但也要人民拥护政府抗日。挑动尖锐的对立是错误的。
我们对比上面那篇1941年的文章,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西安事变确实使得阶级冲突相对缓和,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发动群众,彻底的倒向托派的议会路线。如果真的是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那么自然就不需要去发动群众了,转向托派走议会路线就好了。
纵观整个抗战历史,无论是苏区时期,长征时期,陕北发展根据地时期,华北游击战时期,直到抗战最终胜利,我党从来都没有放弃发动群众。而国民党也不负众望,完全没有给托派走议会路线的机会。
从西安事变到皖南事变,国共两党有过一段暧昧时期。期间一些话很明显是针对党外人士说的,自己人看看就得了,不全面看待毛主席的发言就要犯错误。这期间党确实表示过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不能放弃阶级斗争的话。
跟国民党的斗争的事实是,如果你不利用阶级矛盾,占据抗日战争的主导地位,那么你就无法解决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更不要提在此基础之上,利用阶级矛盾,发动日军战俘联合抗日。
这个过程证明了一点,抗日战争时期,只有在阶级斗争占据优势的时期,才有机会去解决民族矛盾,一旦美苏加大援助蒋介石,党内一些人放松警惕,使得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蒋介石就要反共。
皖南事变发生之前,毛主席在党内就说过这个问题:
《目前时局与党的政策》(一九四〇年七月十三日)
……
一方面,凡尔赛与华盛顿体系,又一方面,反对这个体系而企图建立新凡尔赛与新太平洋体系。这个斗争尚未完结。
就是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尚有可供革命利用之矛盾,因此,必须利用之。苏联必须利用之,印度必须利用之,中国必须利用之,一切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必须利用之。
……
二 中国问题
(一)好转问题1.初步好转——两党两军的外部合作,目的在唤醒广大民众,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2.彻底好转——只有在共产党参加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政权成立之时3.除去悲观——初步好转与彻底好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的同盟军是广大的,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同盟军。4.除去幻想——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政之时,不能有彻底好转。……(三)民族与民主革命问题1.抗日与革命是一个东西。2.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有区别,也有一致的。大体上可分为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两个阶段,然而都在抗战过程中。是抗日除奸的整个革命阶段,没有另外单纯的土地革命阶段。是抗日除奸问题,不是单纯的土地革命问题。3.“一切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抗战建国”。战略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四种形式的统一战线――(1)在国民党区域:在野的与在朝的统一战线。(2)在八路军与新四军区域:我们与其他党派、阶级在政权内的统一战线。(3)国民党政权与我们政权之间的统一战线。(4)在敌人占领之大城市:下层统一战线。4.是部分的统一战线政权,将来应该是全国的统一战线政权。没有这种政权,就没有抗日胜利。5.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是同时的,不是民族革命过去之后,再来一个民主革命阶段。五台山一类——在抗日的前期与中期。全国——在抗日的后期。反磨擦——民族革命中的民主革命。(四)中间派问题1.就世界范围分:被压迫民族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中间派,但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同盟军。2.就抗战营垒(与敌人营垒区别)分:顽固派或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则是统治的阶级,动摇的阶级,不是中间派,把它们当做中间派,混淆了人民的视听。中产阶级及上层小资产阶级——中间派。下层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进步派。……
我们看上文中关于民族与民主革命问题段落中的表述,就可以发现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的说法有多么可笑。
当时我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共生关系,是由我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决定的——整个中华民族,在资本主义帝国面前,都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
那么这个@长健短路 的说法是哪来的呢:
很明显,别人指的实际上是全面抗战初期,而非整个抗战时期
21年的时候,发改委在做什么呢:
说老实话,发改委有这样的观点我是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别人就是要唱红脸的,同时说的也是一部分事实,也就是那句经典的——假话不说,真话不全说;否则我也不会劝@长健短路 多读点书了。
但就算@长健短路 指的真的是文中所述的全面抗战初期,作为对历史的论述,作为想要对照着研究元朝时期的民族问题时,取这种片面看法作为自己理论的依据,得出的结论,又怎么会不是错误的呢?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历史,当时党内是否有人认为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那必然是有的,作为斗争需要,也很难说这些人是错误的。我们作为后人,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简单的说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那就是错误的。
民国时期,国际上的阶级矛盾,是当时民族矛盾的基础,反映到国内就是如果要解决民族矛盾,不搞阶级斗争,是必然无法成功的,汪伪政府的成立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掌权,他们会更快的向帝国主义投降。
因此,如果不考虑当时中国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非要把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排个序,那么自然是阶级矛盾排在民族矛盾之前。又因为中国当时的历史情况,无视民族矛盾是不可取的。这是由当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之间、国际阶级斗争与国内阶级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共生而非对立,解决中日民族矛盾又能更好的使我们继续阶级斗争,最终目的仍旧是解决阶级矛盾,而非仅仅解决民族矛盾。
最后,也奉劝一下@长健短路 ,莫要做那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