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新闻学院院长回应张雪峰“把报考新闻考生打晕”言论,上大学只是为找一份工作吗?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院长张明新在学院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他提到,今年高考时节,正值填报志愿之时,一位名叫张雪峰的“考研名师”在直播中表示,要把理科590分报考新闻的考生“打晕”,并提出“读新闻学专业难找工作”。他的言论将新闻传播教育推到社会的前台,引发公众的热议。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但凭着个体经验,我们能够感受到,张雪峰的观点影响到了很多考生在填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选择。
张明新表示,“读大学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如果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即使不读大学依然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参加一些职业技术培训,甚至有可能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相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人生是漫长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对专业的长久热爱和持续的努力付出。
在致辞中,他也否认了“新闻传媒业的前景不好,读大学要避开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说法。
《知识分子·科学四十人》系列座谈中,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指出,大学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文凭,还在于校园文化的熏陶,比如老师和学生的交往、同学之间的联结使得我们成为一个精神的共同体。纯粹从知识的传授角度来说,大学的存在价值比互联网大学毕业更好。大学赋予了这种文化和交流的职能,目前是很难被取代的。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理事长李志民也表示,上大学不等于就业,把大学和就业挂钩本身还是在生存层面上思考问题。他指出,学什么专业就能找到什么工作,这个也不是严格对应的。大学是知识层次的提高、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训练,这是人的整个生命层次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人文学科很重要。并且今天的本科不是最终学历,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发现自己在哪方面有特长或兴趣,考研的时候可以继续深造。
人文学科有没有前途?学生还要不要学无用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湘泉认为,专业设置不能太窄。英美讲究通才教育,这也涉及到就业问题。专业设置首先要研究需求分析。像工程类的专业,尤其需要和市场结合。而人文学科不应该按照这个方法来进行评价,它的特点是适应度比较广,无法一对一快速培训。
观网小伙伴,你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市场务实风气盛行,学生还要不要学无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