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碰撞、融合,这是一直发生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本文来自《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是失败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971363311612
- 也可说是民族融合,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主要学习和效仿谁的制度?主要还是中原汉家文明的制度。
首先,当时没有民族概念,只有文明概念。学习使用谁的文明就叫什么化,比如说以后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以及伊尔汗国的突厥化。日本所谓的西化。现在的民族概念要比文明概念狭隘的多。
其次,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当大家接受了这个国家统治认同它的执政方针,效忠于国家时,了解学习国家推广的先进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是有必要的。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文明,这里的表述是前后矛盾的。
交汇、碰撞、融合,这是一直发生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汉”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用它组成语汇,明显带有“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的指向意味(这里的中国是现代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但是,由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民族的交汇碰撞融合一直在不停顿地发生着(事实上,像中国这样,民族交融碰撞融合连贯、持续地、不间断地发生了这么久,放眼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带有明显的历史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加一个时间定语,单纯说“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其内涵与外延是模糊不清的。具体说,先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其实在的内容差异巨大。所以我才说“汉化”这个词缺乏清晰的概念支撑。对于历史事实了解不够充分的人来说,泛用”汉化“这样的词,很容易造成思想观念上的混乱。对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如此,对于五代、蒙元、满清时期的民族问题也是如此。我们说这些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或者说这个时期发生了民族大融合,而不宜说某某民族发生了"汉化",因为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内涵和外延,而原来的彼此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彼此了(或者说不存在了)。由于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澄清这个概念、慎重使用“汉化”之类的语汇十分必要。
至于突厥化、鲜卑化、西化之类的说法,严格地说也不够准确。在这些“化”的过程中,一个民族吸收了另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特质,但同时也大量保留了自己原有的特质。与前述发生在中国的民族融合不同,“化”之后,两个民族彼此还是彼此:突厥、鲜卑成为古民族、古文化,作为历史定格而不再存续发展;日本也没有和西方(更准确地说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融合成一个全新的民族或文明形态,西方仍然是西方,日本仍然是日本。上述种种,称之为某某化,虽然不够准确,也就姑妄听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