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善良的人该不该善良——对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的几点建议
今天某系有几个同学问我一个辩论题:
“对不善良的人该不该善良?”
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她们,而是告诉她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的背景,以及一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们可能有哪些理由。
辩论赛不是要说服对手(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说服评委和观众,而评委和观众往往是站在置身两者之外的第三种立场,不会完全倾向于哪一方(也许他们心中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但总比真正的正方或反方要更加“中立”),因此,了解一下他们的看法,了解他们在这个辩题上究竟会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想法会和自己这一方相符合,如何强化这种符合,有哪些会和自己这一方的立场有抵触,如何解除他们的抵触,这对于增强自己立论和辩论的针对性,是会有好处的。
不过,因为自己毕竟很不专业地搞过一段辩论,还是抛砖引玉,给大家演示一下我之前一般是怎么考虑辩题的。
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吧。
我没有办法现在去采访观众,但我想,一般人大概可能会这样看这个题目——以下我模拟一下一般人面对这个题目时的心理活动:
我的第一感觉是,“对不善良的人不应该善良”,这很有道理呀。
我们从小就学过“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农夫同情冻僵的蛇,最后被咬死了;东郭先生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还学过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先生就是主张对恶人要斗争到底,要痛打落水狗的,他举过秋瑾女士的例子:说秋瑾烈士的同志抓住了出卖秋瑾烈士的人,本来要严惩的,但想到革命已经成功,过去的恩怨就算了吧,没有再计较。结果呢?等到袁世凯复辟的时候,那个告密者再次出卖了秋瑾女士的同志,害了他的性命。好人容易原谅恶人,但恶人从来不会原谅好人,所以,孔子讲“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经常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流行语也说“要是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这好像都是说,对不善良的人就不应该善良,否则岂不成了放纵恶人?哪还有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可言呢?
可是,哎哟,翻过来想想:“对不善良的人应该善良”,也有道理呀!
不善良的人也是人啊,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那就总是可以用我们的善意感化的嘛,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如果能用善意感化一个恶人,那我们的善意的价值不是得到了千百倍的提升吗?多么崇高伟大啊!
再说,谁能保证我们自己就永远善良的呢?在我们不那么善良的时候,我们不也希望得到别人善意对待和谅解,我们总不会希望别人把我们一棍子打死吧?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对待不善良的人,不是也应该善良一点吗?
还有,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人们之间的仇恨,总得有一个化解、了结的时候吧?谁去化解呢?当然是更善良的那一方去化解啊,这不就要求善良的人得用善良去对待不那么善良的人啊。
再仔细考虑下:什么叫善良呢?如果是因为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那不算真正的善良,只不过是一种交换嘛。只有你对我不好的时候,我还是对你好,这才是善良嘛。可见,善良之所以是善良,之所以可贵,而不仅是施恩图报式的交换,正在于它也针对那些不善良的人嘛。
而且,难道我们以后行善的时候,还非得搞清对方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吗?这么说来,难道我们捐款给灾区,非得注明“请红十字会注意一下,我的捐款只给好人用,不给坏人用”吗?不能吧?
所以综合起来看,似乎我们行善真的不应该以对方善良不善良为转移,换言之,“对不善良的人也应该善良”,似乎也是很有道理的呢!
这么左右互搏,翻过来覆过去地想,哎呀,真是纠结,我晕了,彻底晕了。台上才智非凡口吐莲花的八位辩手,快指引我走出迷津吧。我对你们满怀期待呀!
以上是我模拟一位不参加辩论赛的普通人的对这个辩题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大家不妨想想:是不是一般大家差不多都是这些想法呢?
大家不难看出:这个普通人既存在着被正方说服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被反方说服的可能性(我推断大多数人可能更加倾向于反方,即认为对不善良的人不应该善良,所以这个辩题正方的论证难度略大一些)。
那我们先从反方角度看。
反方能够赢得观众的地方在于:“对不善良的人不应该善良”,符合大家“以直抱怨”,“惩恶扬善”、“爱憎分明”的直觉。因此在辩论中,反方应该大大发挥这个优势,比如多用一些事例(各个方面都要有),比如在“昆山反杀案”、“赵宇案”、“入室骚扰被反杀”中,我们都放宽了对正当防卫的限制,就是鼓励大家在受到侵害时放开手脚,大胆反击;我们对腐败分子、暴力恐怖分子、经济犯罪分子,都是采取严惩不贷的态度,才能起到伸张正义、以儆效尤的作用;
我们面对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都应该坚决斗争,不应抱有任何幻想;
另外,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还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黑龙江那位好心护送孕妇回家却被孕妇的丈夫猥亵杀害的女孩,就是一个教训。如果认为不管是好人坏人,都应该去行善,那就会让我们失去警惕性,很多时候是把自己置于险境,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这不但不能弘扬善良,还会让你的善良受到嘲弄和亵渎。
又比如面对侵略者,我们苦口婆心劝他良心发现呢?还是拿起武器和他血战到底呢?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当时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略我东三省,采取不抵抗政策,要求全国人民“逆来顺受,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最后得到一个怎样山河破碎丧权辱国的结果呢?
还可以用一些名人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就是要用枪杆子打倒敌人,夺取政权,而不是对敌人和颜悦色,温良恭俭让;“你热爱和平吗?那就请准备战争”——对侵略就是要敢于还以颜色,才有和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等......
反方的困难在于,观众会想到:
1.对不善良的人到底要不要以善意去教化、感化?
2.对于“善良”和“不善良”应该怎么解释。特别是我们如何能把一个“人”看作“不善良”的人?是不是仅仅因为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甚至仅仅因为他对我不好,我们就判断他是一个“不善良的人”,然后就对他横眉怒目,风刀霜剑?如果我们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判断这个人不善良的方法,我们岂不是经常会误伤好人,甚至把好人逼成坏人?
3.即使是不善良的人,并不见得都是十恶不赦的人,是不是一概都只管斗争、惩罚?
4.即使是斗争、惩罚,是不是就没有一点人道主义和善良的成分?比如杨成武将军率领八路军有一次消灭了几百日军,有些战士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主张把日本官兵的尸体抛尸荒野,让狼撕狗啃,但杨成武将军还是说服大家将阵亡的日军妥为安葬并做了标记。这难道就没有一种令人尊敬和感动的善良吗?
这样一些点,如何化解和固守,是反方需要考虑的。
再看正方,他们能够赢得观众的地方在于强调对不善良的人用善意进行道德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观众一般还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罪大恶极、怙恶不悛、死不悔改、顽固到底的坏人,毕竟是极少数;那么大多数“性本善”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不善良的事,乃至变成“不善良”的人呢?一个重要原因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善意的对待,因而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感到怨恨乃至绝望吗?将心比心,他们不正需要人们的善意的手来扶持、提携,才能走出暗冰冷的深渊吗?
因此,正方也应该大力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举出大量实例(各方面的都应该有):改造日本俘虏、改造犯罪分子、感化那些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的人......
也可以引用名言,例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水平低大多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好,因此只要真心帮助人改善生活条件,人的道德水平是可以大大提高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这一优势。
正方的困难在于,观众会想到:
1.对善良的人也善良(这是不言而喻的),对不善良的人也善良,似乎毫无区别,这不是善恶不分吗?甚至有时候为了“感化”不善良的人,似乎对不善良的人还得比对善良的人更好些——这公平吗?这种善良如何能与糊涂、软弱区分开呢?
2.仅仅善良,是不是就能达到改造恶人的目的呢?事实证明:恶人往往首先得撞了南墙,被彻底制服,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战胜你(比如那些日本兵,首先得在战场上被打败,被抓获,认识到八路军战斗力的强大),才有可能悔悟,才有可能听得进你的良言相劝,否则他只会认为你的和颜悦色是软弱可欺,是一定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你在制服和打败他的过程中,是谈不上对他“善良”的——而当你可以对他善良的时候,他其实自己已经有所悔悟,不是那么一个“恶人”了。因此归根到底,似乎还是得说,对不善良的人,就是不能善良。
3.当然,哪怕对待十恶不赦的恶人,也得讲一点基本的人道主义,可是整个来说,我们毕竟是严厉地处治了他,两相比较,只能说我们对他讲了一点人道,但不能说我们对他“善良”。这好比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一些革命者之后,也会予以掩埋,这能说国民党反动派“善良对待”这些烈士吗?
面对这些难点,正方也应该找到化解之道:
比如区分一下“不善良”的“人”和不善良或者反动黑暗的“集团”、“阶级”乃至“社会”:指出我们对前者是尽可能教育挽救,而我们的“不善良”、“不留情”是针对着残暴黑暗反动的“集团”、“阶级”、“社会”的,我们要对其毫不留情地斗争消灭,但我们对这些集团不善良,并不等于对其中的“人”不善良,对其中的“个人”我们总要尽可能给出路:甚至可以说,我们消灭那个犯罪集团,那个反动阶级,也正是为了挽救其中的大多数“人”,让他们能够自新。
比如界定一下“对好人善良”和“对坏人善良”的这两个“善良”本来就不是一个意思,正如“给中国人吃饭”和“给外国人吃饭”中的“饭”肯定不可能是同一个东西。因此,对好人坏人都应该善良,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善良”就得采取同一种方式或做到同等程度.......这样,对好人坏人还是可以区别对待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反方对正方“不分对象,一味当老好人”的指责——不过,这样做也有困难和风险(因为这样有时就很难区分什么是“善良对待”,什么是“不善良对待”了),这就得看正方在准备立论时如何处理了。
总之,只要辩题真正具有可辩性,那么辩论双方的立场就总是利弊互见的。同学们来问我,但事实上我也不可能提供一套“包赢不输”的立论,谈的上述看法,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将双方立场的这些利弊摆出来,或许可供双方同学们在准备辩论时参考。
另外,有些同学希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许也能从中受到某些启示。
结尾,我还是得说,我不是专业做辩论的(虽然不少同学误以为我是),而且也只是信手写下这些,没有时间(也不必要,因为分析辩题,准备辩论,还是得靠同学们自己一步步去做,去体会,如果一切都由别人包办代替,你是不会有提高的——我当年搞辩论的时候,事实上主要就是自己硬干)做更详细的展开, 欢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提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