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后的铁路主要区别在两点

【本文来自《30年前中国人的真实生存环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风一样的抚过
  • 很简单啊,铁路工作人员看到的是你们工作的进步,我是旅客,我看到的是我买不到票的现实。你看你们的工作是站着你们职业的角度,我是看对我的便利性,我买到票了我才满意呀。说票难买是我一个人吗?一些媒体近日也有说呀。你们铁路人员怎么解决呀,只是说客观原因,票还是难买呀。如果主观意识中就是铁路部门已经很尽力了,工作已经很好了,那票难买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下去,当看不见得了。你们铁路工作很好,很尽心了,保持下去,买不到票以后首选其他交通工具好了。

圣诞节时,你在美国买张机票试试,绝对比在中国买张高铁票难。同样,全世界没有不堵车的大城市,没有不挤的地铁。

公共交通系统具有强烈的潮汐特点,如果按高峰状态设计安排车次道路线路,必然亏得一塌糊涂,所以只能选择一个平衡点。而票务安排关键在于公平公开公正。

30年前后的铁路主要区别在2点。

1.舒适度:无论30年前还是今天,其实大多数人人春节都能回家看看,只是30年前大家往往要多花钱,然后挤成沙丁鱼罐头,甚至一天一夜怀里抱着食物却不吃不喝,因为厕所里都挤满了人,根本没办法上厕所。今天高铁啥样就不必说了。

2.公平性:30年前想买到一张春节回家的票,如果没有关系或不加钱,就得在寒冬腊月排几天几夜的队。现在关系票、黄牛票基本绝迹,至少是铁路行业严厉打击。至于抢票软件本质是一种黑客软件,铁路体系只能提升系统安全性,并协调公安系统进行打击。但你至少可以躺在沙发上拿着手机与其他乘客公平竞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