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最担心的这件事,还是爆上热搜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这件事情Sir觉得有必要聊聊了。

前天,伊甸园字幕组的负责人@邦德的那个猪发了条微博,不满《孤注一掷》剧情中对字幕组的呈现方式,宣布解散伊甸园字幕组

500

随即,网友们纷纷站队。

有人指责电影创作者的抹黑行为,也有人连忙为之辩解,称剧组早就有了解释。

一天之后。

字幕组解散的消息直接登上了微博热搜前三。

500

甚至还上了新闻。

500

这可能并不像某个明星的新闻八卦那么受关注。

但是跟每一个影迷更紧密相关。

关于字幕组,是一个中间的,含混的,甚至有点“灰色”的话题,难以给出一个斩钉截铁定的论断。

但越是这样,Sir觉得越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问题。

最终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关于——

我们为何含糊其辞。

我们为何草木皆兵。

01

电影拍了什么?

争议起源于《孤注一掷》的一个情节。

王大陆的角色,顾天之,是一个字幕组的运营者。

一天。

他接到了一个广告投放的邮件,而这个邮件内容就是我们曾在盗版电影里看到的“性感荷官,在线发牌”的博彩广告。

500

这算是抹黑了吗?

电影里交代了两点:

1、字幕组最终没有同意贴这样的广告;

2、诈骗团伙爬取了字幕组的联系方式,定向发邮件给他们,也就是说字幕组也是被钓的“鱼”

顾天之之所以走入赌博陷阱,原因与字幕组无关,是因为自己的“好奇心”,以及“贪心”。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满?

他们的理由是——

误导。

影片中,提及字幕组的情节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

是诈骗集团指示潘生,把博彩广告发给字幕组,说明这是他们重点的推广途径。

第二次。

则是顾天之的小伙伴收到博彩广告的邮件,讨论接不接,字幕组的运营需要成本,说明也有可能一念之差就“接了”。

更何况。

现实中我们都看过大量的嵌入博彩广告的视频。

从心理层面上来说,这也更加深了我们认为字幕组“接广告”的思维。

也是因此。

对于不少观众来说, 这一段,太扎心了。

“原来下载的电影里,那些葡京娱乐场、性感荷官,都是字幕组搞出来的。”

甚至,不少观众也有了——“字幕组是会接赌场广告的,而且一条就能赚三千”的印象。

500

这就是难以说清的地方。

一方面。

你能阻止别人联想吗?不能。

另一方面。

引发了联想,就是被联想者的过错吗?也不能。

所以很难说《孤注一掷》这么拍就是不负责任。

要说不足,就是这部电影的快节奏推进剧情,让它无暇更深入地呈现字幕组,将背后更复杂的关系说透。

那就是字幕组与盗压组的区别——

02

盗压组

《孤注一掷》正式上映的前两天,Sir在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张截图:

500

非但是惊叹于枪版的迅速与嚣张,更荒诞的是,一个反博彩的电影,也难逃博彩广告植入。

问题在哪?

事实上早在电影上映之初,电影宣发张文伯就在微博里对字幕组的情节进行了解释:“很多不法分子会盗取字幕组资源,进行博彩网络信息传播。”

500

而在他贴出知乎的帖子《我给美剧做字幕的那些日子里》,也提到人人影视的视频里,各式各样的广告。

500

△ 出自《我给美剧做字幕的那些日子……》

等等。

你是不是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

影片里是“把广告发给字幕组”。

现实中是“不法分子盗取字幕组资源”。

二者,根本不是一类群体。

字幕组是什么?

他们是专门翻译影视资源的小“团体”。

比如日剧韩剧。

或者是欧美冷门电影。

他们多半是处于爱好,传播自己喜欢的内容。

根据一个有多年字幕组经验的朋友跟Sir透露,字幕组为了盈利,大部分还是会接广告的。

但,基本上是不会去碰非法、赌博的广告。

除此之外,也还有不少字幕组是通过打赏等方式,维系自己的日常运营,当然,也不排除有小团体或是个人字幕组是为爱发电。

(在此为了安全,Sir就不一一举例了。)

毕竟,字幕组本身就行走在钢丝上了,太过于招摇地打非法广告,那势必会对这个行业雪上加霜,也对它自身的口碑不利。

而那些盗取资源的所谓字幕组呢?

与其称他们为字幕组,不如说,他们是盗压组

他们除了偶尔自己翻译字幕外,更多的,其实是将字幕组发布的外挂,拿去制成熟肉(带字幕的影视资源),再做成视频平台进行盈利。

对于一般人来说,其实很难分清这两者的差别,毕竟很多人下载资源,一般来说都已经是“熟肉”了,无论是打上字幕组的水印还是博彩的水印,其实都没有专门去加以区分。

但对于资深影迷来说,这二者的区别可谓天上地下。

与字幕组的为爱发电不同。

盗压组往往背后有资金,做事情比字幕组快,发展也快,是有目的的盈利组织。

为了赚钱,自然,就会压制一些非法视频,会接一些非法广告。

情色、诈骗、赌博。

或者传播枪版。

就像最近的《奥本海默》,这些人早早地就盗取了枪版资源,并翻译完毕,打上了博彩公司广告。

500

《孤注一掷》的遗憾就在于。

没有揭露出盗压组这一环节的存在,让观众看清赌博诈骗真正的帮凶。

但有时电影确实无法面面俱到。

对于那些没有讲到位的地方,Sir认为需要跟进讨论,补充说明,把更多的事实传播出去。

03

谁在为难谁?

今天出现了两难的局面。

即。

作品的表达权和观众的观影权发生了冲突。

对于影迷来说,这两者都是我们愿意维护的,但是谁让它们发生冲突的呢?

先说作品的表达权。

豆瓣9.0的《我不是药神》,当年上映也遭遇过不少的一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声音是——

“电影抹黑了医药公司。”

500

没错,这也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

但一部电影中的人物,不可避免又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不可能是面目模糊的集合体。

打个比方说,《隐入尘烟》算不算现实?

算吧。

但你能说,所有的农民都和马有铁一样朴实善良,疼爱老婆吗?

当然不可能。但你也不能否认,他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有权在银幕上呈现出他的真实。

500

电影呈现的,只能是世界截取出来的一面。

我们不能要求电影必须代表一切,否则一切的电影将失去表达的权力。

就像《孤注一掷》里。

有一个被骗充当“性感荷官”的模特,不代表所有的模特都有危害。

有一个被胁提供技术支持的程序员,就是抹黑了所有码农吗?

同样的道理,电影里的一个字幕组,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字幕组,何况这个字幕组还并没有真正贴博彩广告。

500

另一方面。

Sir也能理解字幕组的敏感和“过激反应”

没看到有模特或者码农跳出来指责电影污名化了自己,因为这两个行业的从业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有安全感才不会敏感。电影怎么拍都不会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实质性影响。

而字幕组呢。

字幕组太难了啊。

他们的地位,至今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认可,政策还可能进一步收紧。

同时,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出现不少资源都带有官方中文字幕。

于是,字幕组也进入到了生存的池塘快要干涸了的地步。

劣币驱逐良币之下,越多机翻的劣质“熟肉”为了拼速度,铺天盖地;

大环境整理之下,字幕组低调行事,下载渠道骤减;

广告收入,也不稳定,甚至没有。

还要面对盗压的打击。

肉眼可见大量的字幕组开始“金盆洗手”了。

有人看到这可能会说了,Sir你这不是和稀泥吗,电影没错,字幕组也没错。

对啊。

根本的问题其实都不是它们造成的,它们为什么需要相互为难呢?

如果电影拍的是一个别的领域,基本不可能出现今天的争议。

但特殊就在于——

这次拍到的,刚好是一个岌岌可危的领域。

这种岌岌可危,是电影造成的?是字幕组造成的?

这种岌岌可危何尝又不是整个影迷群体的敏感和慌张。

我们对字幕组多一重的滤镜在于,试图维护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影权。

举个例子。

我们能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其实还是很少。

给大家看几组数据——

从1994年,中国内地每年引进10部海外分账大片,在加入WTO后,增加到20部。

直到2021年后,才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4部特种分账片,“特种”,是针对3D与IMAX电影的引进,这部分的特种分账片只有3D IMAX单发。

就单看分账片,一年只有34部。

批片呢?就是买断版权的引进模式,一年只有30部。

不要说那些电影节上冷门小众的文艺片基本无缘。

就连世界范围的大爆款也可能与我们处于平行世界——

比如去年的《瞬息全宇宙》。

很多的电影,国内影迷有赖于字幕组“搞快点”。

500

500

如果没有字幕组。

我们大概会与真正的电影越来越远吧。

这是我们支持字幕组的理由。

毕竟。

相比于纷扰,我们更在意的,其实,是可以看到更多元电影的权利。

只是很可惜。

在合法渠道“未完成”的当下。

这两个同样的出发点,却变得如此势同水火。

最后,Sir想回到最本质的问题多聊几句:

字幕组与电影之间,其实也本不该是对立关系。

就像明知道内地传播的都是盗版资源,但《鬼家人》的导演程伟豪依然会在微博上“营业”,介绍开场设计的一些“小巧思”。

500

为什么?

一个导演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赚钱,能够在电影院以最好的形式呈现。

但如果已经注定不能了呢?

退一步来说,导演在乎的是,作品抵达了观众,才算真正完成了。

哪怕是以有瑕疵的形式。

也是因此。

《孤注一掷》这一次的争议,伤害的,反而是许多影迷的感情。

以至于再次面对电影。

很多人便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复杂心态,左右为难。

但,不论影迷是站在字幕组,还是电影一方。

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

我们,他们,其实都是陷入了困境中。

为何字幕组能存在那么久,又为何它成为了博彩广告利用的对象,又为何电影里的片段,让不少影迷反感。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我们心知肚明的问题。

盗版也好,字幕组也好。

(如果上映了还非得找盗版,Sir是不赞同这样的行为。)

它本不该、不需要存在。

但居然还会发展出一个产业。

就已经说明,这是一个摆在所有的人面前的问题: 它是电影市场的畸形发展下的另辟蹊径。

在歌颂它为普罗米修斯时,倒不如说,是人们换取基本需求不得不建立起来的地下市场。

是我们不再甘心这些“廉价爆米花”电影的反抗。

Sir又想起了娄烨。

他有两句话今天特别值得揣摩。

一句是。

“不要害怕电影,电影没那么可怕。”

这句话我们通常默认为是说给审查者听的。

可是今天这种“审查思维”,早已流向了普通大众,大家愿意把电影放大,让事态加重。

我们会因为电影里的一个情节,要么人人自危,要么义愤填膺,好像电影真的能如洪水猛兽,有毒而可怕。

另一句是。

“现在的观众变成了二流观众。”

500

对啊。

我们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变成了这样脆弱、狭隘的面目。

变成这样,可不是我们自愿的啊。

500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