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医生称加班没有加班费,极少贪腐代表不了辛苦的群体,大家怎么看?
据第一财经相关报道,最近,网传消息称,某医院发布公告,根据专项工作检查问题反馈整改要求,执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并且取消周末加班工资、错时补贴。
该公告具体来源不详,但很多医生听到后却并不在意,许多人表示,加班工资什么的至今为止都从来没看到过,而且每周工作时长已经达到了80个小时,40小时的日子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至于最近风声很响的医疗反腐,大部分医生们也表示,极少的贪腐真的代表不了辛苦的医生群体,现在专家门诊40元,普通门诊25元,而现在出门理个发就要50-100元不等。
根据报道中的描述,多名受访的医生都表示,每周40小时工作制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大部分医生每周基本的工作时长都在60-80个小时,“连轴转”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常态了。
并且,很多上海大型医疗机构基本没有“加班费”一说,一些江浙的三甲医院医生也表示,加班费虽然“非常微薄”,但也“很久未发”。
某上海大型三甲医院科室副主任阮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己每天工作时长都超过10小时,一周工作时间基本都在60小时以上,而且到家也要忙工作相关的事情,基本需要7天24小时在线,而且以前有夜班的时候需要连续工作24小时,一周两个夜班就接近50个小时了。
“夜班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8点,还要查房,走的时候至少10点半,连续工作26个多小时。”阮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也没啥好抱怨的,大家基本上都一样。”
他还表示,一般升为科室主任级别就可以不值夜班了,就是主任医生也还是要值夜班,但每个医院的具体规定还不太一样。
与阮某在同一所医院的一位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40小时工作制在医生群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我现在基本每天周一、周三、周五都是从早上8点工作到次日凌晨,因为有手术,手术第二天还是要上班的;周二和周四基本工作到5、6点,周末时间还要搞科研。”
这意味着即便不算上搞科研的时间,王曦每周的工作时长也已经接近70个小时。“这都是在玩命。”他开玩笑说,“偶尔有空的时候,周末会打打球。”
和王曦一起打球的李明也是一家上海三甲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原则上我们是8点上班,5点下班,每周5天,但实际上基本做不到,我应该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5天是60个小时,再每周算一个夜班,就是额外的12小时,大约72小时每周左右。如果周末加上,工作时长也要达到80-100小时。”
李明说道,医、教、研是他的三部分工作,光“医”的部分每周可能就达到80个小时。“温水煮青蛙,永远觉得过一阵子就会好一点,结果发现永远是之前的那阵子是最不忙的时候,越往后越忙。”他感慨道。
“比较保守估计的话,一周工作65个小时,这不算晚上加班,也不包括科研,如果周末值班,就是70多个小时。”上海某大型三甲医院主治医生徐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越是好的科室越累。”她补充说,曾在出差途中亲眼目睹本院脑外科一名主任在红眼航班落地后,还不停在用微信发工作语音,“外科白天要开刀,其他科研工作只能放在晚上讨论。”
不仅是大城市的医生工作时间长,一些地方医院的医生也并不“清闲”。江苏某市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有时早上7点到科里,查房、会诊,下午门诊,夜里值班,第二天一天手术,夜里接着急诊手术备班,最多的时候夜里做过3台手术,然后第三天接着上班。”
按照刘涛的工作时间安排,最长的时间连续“作战”三天两夜,也就是连续工作超过60个小时,第二天还要接着再上班。“其实这些也并不是医院强制的,我们都是为了完成职责,这在我们行业很正常,大家都是这样的。”刘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很多医生的工作时间是8-12-6(每天早上8点到夜里12点,一周6天),996根本不算什么。”一位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等熬到了副高级别,专家门诊40元,普通门诊25元,现在理个发都要50-100元。极少的贪腐真的代表不了辛苦的医生群体。”
报道中相关段落原文
部分网友赞同这些医生们的说法,认为在一线工作的基层医生,确实不大可能会和那些贪污的高层划在一起。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待这件事。
在我国城市中,三级医院承担了绝大部分医疗救治,而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卫生则基本处于边缘和停滞状态。所以,说忙不过来的,像驴一样的,一般都是三家医院的医生。这篇文章采访的对象恰恰基本上都是他们。而基层卫生机构呢?社区和县乡卫生院所的医生大部分时间都很悠闲。大医院一床难求,而基层医院大量的空床基本上是普遍现象。
但不管是基层还是三甲,公立医疗机构统一都是事业编制。如果都按照编制,按照统一标准拿薪金的话,凭什么干得多的和干得少的拿的钱差不多?三甲医院医生水平高,技术好,干活多,而固化的事业单位薪酬体系又无法对其劳动价值进行公允的评定,那么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会通过其他方式,包括灰色甚至黑色的方式来获得补充的收入,最终达到一种其劳动价值与实际收入的平衡。
就医生的实际收入而言,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一名主治医师一年下来明的暗的各种收入加起来落到30万到50万这个区间问题不太大,而科室主任级别年入百万的也不是少数。基层医院的医生们干着更少,技术要求更低的事儿,收入自然也更低一些。甚至基层卫生所、卫生院的医卫人员就是拿那么一点死工资。而根据德国22年的一个统计,除美国和澳大利亚外,基本上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生平均收入水平大致就是这个标准(https://www.praktischarzt.de/arzt/arzt-gehalt-ausland-vergleich/)。对岸的台湾也差不多。而且根据统计,这些国家主治级别的医生普遍工作时长都是在每周60-80小时。所以,这些出声抱怨的大城市的医生们如果拿到了这个标准,就不要抱怨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生是轻轻松松挣钱的。
实际的问题是国外医生们的收入都是阳光下的,而构成中国医生实际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暗的。在本轮医疗反腐的大背景下,很可能这部分收入没有了。医生大概率还需要退还之前得到的这部分收入,甚至可能因为这一部分收入被处理,乃至被处以刑罚。这就让大医院的这些医生们觉得难以接受了。加上法不责众的心理,甚至觉得自己“委屈”,那就把声势造出来,最好这一轮清理能不追究诸如药品提成,开单提成这部分收入的问题,只针对准入和采购过程中的行贿受贿问题(这个过程大部分医生是参与不进来)。即便要追究,那也要把医疗卫生领域薪酬体系不合理的问题给充分暴露出来,推动下一步建立公允的,能充分反应医生价值的薪酬体系。
所以,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一定是需要“三医联动”的。通过医药改革,通过反腐打掉医生的灰色收入,那么就得建立合法合理的新薪酬体系。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一时抽几下皮鞭可以,短时间打打兴奋剂估计也行,但长期的结果一定是马儿们躺平,不想跑,或慢慢走。
首先,从实践中看,简单一个感冒要求医生开药,开好药的真不是少数人。对这些主动要求开药的,不能将治个简单感冒就花上千块钱归因于医生吧。
另一方面,就像你回复的一样,你愿意干的前提是“诊断是准确的,并且能够解决问题”。而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极大,医疗本身也是一个撞概率以及试错的过程。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发达到医生简单看症状就能判断出一定是感冒的程度。只能说是从症状看你是感冒的可能性极大(新冠肺炎最早的时候也有被判断为普通炎症的)而感冒一般不需要药物干预,多喝水一定时间后会基本上自愈。不做全面检查,很难知道患者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做检查又需要花钱。如果检查没查出其他啥毛病,那就是“黑心医生”在乱开单;检查出来有其他隐患,医生需要辅以其他药物治疗,或者恰好某种药物对患者效果不好,那就是“黑心医生”在乱开药,一个感冒给我开一堆药,还治不好。所以,做到绝对的“诊断准确”,“能解决问题”真的很难。想尽可能的诊断准确,可能真需要多花钱;而要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花很多钱。
我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每次感冒就要花上千的例子。不知为什么,他在秋冬季一感冒就很容易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所以只要他有感冒症状,哪怕还没有出现肺部感染的症状,熟悉的医生就会用抗生素输液,以预防肺部感染,直到感冒症状消失。
所以不能简单的将患者有某种症状与患者花了多少钱直接挂钩,像是一个标准产品似说某某症状就xx钱,包治包好。面对说包治包好的“医生”,建议你直接走人,或者把他打出去。
就浙江而言,据我所知,杭州在总结抗疫期间成绩的时候还曾经提到过“公开招聘3名援鄂医护人员为事业编制人员,破格晋升10名援鄂医护人员专业技术等级”
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并非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具有事业编制。目前,公立医院人员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编在岗人员。这一类人员进行事业编制登记,个人拥有事业编制,非常稳定,可以说还是事业编铁饭碗。可以调动去其他单位。医院领导,科室主任以及主治以上的医生,护士长基本上都能拥有一个事业编。
2.员额备案制人员(各地叫法不同),多见于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现在采用的都是这种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即把单位的编制数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但不会把这些编制具体放到个人的头上。也就是个人不拥有编制,只占用所在单位编制,离开本单位(或者本行政区)即无效。这类人员不能跨区域调动,不能转公务员身份,但是在本单位(本行政区域)可以提拔晋升。
3.人事代理人员。身份比备案制低一级,算是与单位签合同的合同制人员,没有编制,没有正式提拔晋升机会(只能担任低级职务),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
4.聘用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一线医生和护士这些人做着医院最底层,最累工作的人一般都是聘用制人员。同时,他们也是最没有保障的,随时可以被医院辞退掉。因此,才会出现各地将编制身份作为参与援鄂医护人员的奖励。
医院有事业编的人就就好比拥有“铁饭碗”,工资由财政兜底有保障,而且在晋升、职称等方面更有发展。而编外人员的工资则全部是由医院自行承担。编内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医院行政人员占用大量编制,在编人员享受铁饭碗反而不做事等等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现在的医院基本上都是企业化运营,除了少量财政拨款,都是自负盈亏,是要靠看病赚钱来维持运行的。
医生的收入,是和所在的科室收入以及整个医院的收入密切相关的。
所以,医院会出现过度医疗的情况,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企业嘛,盈利才是目的。
至于药厂嘛,就更不用说了,企业要赚钱,药当然是卖得越贵越好。
再说医保给医院钱的,前提是医院给患者提供了治疗,那是花费了成本的。病人住院产生的、应由医保报销的费用,患者是不付账的,都是由医院垫付后向医保管理部门申报结算。医院申报后,医保能3-6个月给你回款;报100,砍掉20%到30%后回给你的,那一般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政府工作人员常来看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才能有的待遇。拖个大半年一年,被砍掉40%到50%,根据各地的医保中心收入水平,那也是很多医院会遇到的。这还没有说医保每年给医院划定额度的事儿呢。要不有些公立医院都拒收医保病人入院呢。
医院维持运转需要费用,医院要发展,要建设,要引进设备,要进行学科建设,搞科研,都得要钱。财政拨得了几个子呢?还不是都得医院自己找钱。钱从哪里来?
说到药贵,想起以前的药品加成政策。知道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就允许医院以药养医,说医院可以对药品加成15%销售。这个规则不知道是谁制定的,这不是促使医院卖贵药吗?治同样的病,10块钱进的药,医院能赚1.5块钱,而100块钱进的药,医院能赚15。你说你是医院领导,你会采购便宜的药还是贵的药来卖?当药企和医院的利益一致以后,倒霉的可不只能是患者了。不过还好,后来药品加成政策被取消了。但高上去的价格想降下来,那可是真难了。
2、对百姓来说,是希望看病的钱少下来,而不是感冒开个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2、对百姓来说,是希望看病的钱少下来,而不是感冒开个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