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女足(男足)未来出路在哪里?

【本文来自《中国女足,该戳破“铿锵玫瑰”的迷梦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WIUHTIWEHIWHIH
  • 这样大的市场,不仅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提供无数的就业岗位,关键是足球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成功路径都是现成的,照抄就行。既然好处这么多,既然也还在搞,那还是尽可能好好搞呗。------------又要念足球市场化的歪经。中国女足实际上已经非常成功了,输几场球有什么?女足赢球的时候评论员们出来分析女足体制的成功没有?当年没有市场化男足亚洲前三的时候,评论员们分析过体制成功了没有?怎么一到输球就各显其能大吹市场化法螺?事实上,以亚洲人的身体素质,在足球领域中国女足这已经是接近极限了,别在那吹嘘日韩的所谓成功了,他们如果不依靠欧美归化球员,充其量也就进到十六强,进到八强那真是烧八辈子高香了。当然,像韩国那样进四强甚至未来拿个世界杯冠军没法在此讨论,毫无意义。

您是有认真看过多少场女足比赛?我印象中从铿锵玫瑰那时候开始,就不断有评论员教练员会提到过类似的观点:我们的女足(男足)未来出路在哪里?只是以前还有拿得出手的成绩,这个讨论占比不太大,哪怕上报文字上也着墨偏少,但探索上一直都是在进行的,女足联赛就是其中一个。

足球体工模式为什么不继续搞了,为什么不继续在足球体工模式上完善?是因为市场化有更多钱赚吗?对,是的,是为了赚钱,但也是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因为足球的体工模式已经快走到穷途末路的地步了。

以前的物质水平比较低出路少,能混个省队那铁饭碗就有了一定程度保障,以后不踢球跑跑关系还能给安排个体面单位坐坐班,这么香的编制出路大把人挤破脑袋进来搞足球体育,人才自然不会少到哪里去,且里面的聪明人占比的概率也大,也能形成竞争。后来全国开始市场化,社会物质也慢慢丰富起来了,尤其国家在战略上探索各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资源都尽可能往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层面倾斜。足球相关职位数量没咋多(应该还变少了),坐在上面的人也还没离退,甚至有其他领域的人空降进来,搞足球体育跟铁饭碗离得就越来越远,再加上经济活络后出路多了,人们自然不愿意再进来搞足球了。

财政资源倾斜变少,出路难了,直接间接造成选材也趋于收窄,这成了当时足球体育圈越来越严重的行业忧虑。

有人会说,跳水乒乓甚至是女排,还有女篮男篮为什么靠体工模式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文章里面说的集训制度,在我们现在的优势项目里依然还是不可或缺。

这需要拆开来看,一个足球队标配需要多少球员?23人,里面11人上场其他是替补,而一场正式的比赛需要两支对抗的球队,合计就是46个球员。篮球队是多少?两队合计24人,排球合计也是24人,跳水体操乒乓球就更少了。如果再加上对应球员人数的后勤保障医疗教练团队等,足球需要的专业投入就更不是其他几个优势项目可比的。再加上球场、器材、住宿等等,开销花费更需要钱。另外人员数量多就意味着出路晋升的竞争难度更大更卷,也就更需要经营好人情和其他不可言说的关系,在现实的窘境下还能留给美好的足球理想多少空间?

——人才选拔变得困难,财政压力持续变大,足球梦想也就变得廉价,再加上需要给大量足球从业人员安排出路等等,那时候如果还抱有足球理想的行业决策人士,肯定是要对当时的足球体工模式做改变的,不变那就只能等死。更别说被一拨一拨逼近身后的邻国超过、甩开(别看90年代我们还能搞掂日本,当时其实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竞争压力。而当年为打破恐韩症也是我们最大的改革动力,甚至还超过进世界杯走向世界)。凡此种种,势必急需为足球找到出路,当时我们看向的就是西方足球先进国的市场模式(当然,也有当时流行盲目崇信市场化的锅)。

个人觉得这篇文章挺中肯了,念歪经是很给面子的说法。尽管有为了赚钱的目的在里面,但更是为了男女足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只是事实证明事情没有按预想的发展来进行。至于其他分析比较和总结,还有给出的方案文章也是说得很清楚了。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