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级观察员探讨一下康熙对台到底是战是抚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59069
本贴本来是在@世界级观察员帖子里的回复,但是字数太多回复写不下了,只好另开一贴,也算是对你要求我拜读你大作的一个回复。
你的文章读了,读完以后,我仍然认为你的提法不妥。
首先,你认为清朝收复台湾始于“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很抱歉从事件的起点我就不能苟同。清朝与台湾割据政权的战争其实始于顺治入关之后与南明政权的争斗,是清朝统一中国战争中的一部分,把康熙攻台单独从清灭南明中拿出来,是对历史的割裂。从清与南明的整体战争来看,只有武力消灭,何来”招抚为主“?
其次,你文中说“历经二十二年,康熙与台湾进行了九次和谈,均未获成功“。虽然你所谓的九次和谈绝大多数只是派出使者招降,但我仍然先认为你说的“和谈(招降)了9次”是事实。然而,何时进行的9次和谈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和谈你为什么只字不提呢?典型的“我只说出事实,但我不说出全部事实。”如果从全部史实来看,夹杂着3次攻台失败的9次招抚,是否意味着这是军事斗争无法取得胜利后采取的无奈选择呢?如果结合清政府同时期与三藩的战争来看,是否意味着对台采取招抚为主是在特殊时期对次要作战方向采取的一种临时的麻痹手段呢?
第三,你文中提到“九次和谈均以失利而告终,康熙认识到以单纯和平方式统一台湾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万不得已时,必须付诸武力。但即使他在最终对全台实行大兵压境之时,依然没有放弃和谈的努力,并在最终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台湾问题。”不好意思,如果之前的两个问题还是在历史事实的解读上出现了谬误,这一段就是在错误的基础上你自己进行的臆断了。整个过程中,清朝从来也没放弃过军事手段。
第一阶段:康熙元年至四年(1662~1665年),康熙采取了剿抚并用,以战为主的“寓剿于抚”策略。以军事打击为主,并辅助于政治招抚、经济封锁等手段,先后收复金门、厦门、铜山(今福建东山岛)等沿海岛屿,迫使郑氏集团退守澎湖、台湾。
第二阶段:康熙五年至十二年(1666-1673年),施琅在1664年冬季、1665年春季和夏季三次率军跨海试图攻台均被大自然击败,清廷无奈,被迫采用采用经济封锁的手段对台。比如彻底摧毁沿海人民生产、生活的“海禁”和“迁界移民”等经济封锁政策,目的在于断绝郑氏集团粮饷和军用物资的供给,“如婴儿断乳,立可饿毙矣”,令其不战而降,而所谓的9次和谈中清廷真正有点诚意的也发生在这个阶段,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亲自主持对台和谈,但是当康熙了解到郑氏的真正需求“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后,就已经放弃了和平的幻想了。
第三阶段: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1674~1680年),这阶段与“三藩叛乱”相重合,很明显这一时期清朝的军事重点是三藩尤其是吴三桂,而且郑氏此时“乘机大举出兵进犯大陆沿海地区,攻占闽、粤两省的漳州、泉州、兴化、潮州等七府要地。”都反攻大陆了,还指望“和平解决”?很明显此时对于郑氏的安抚也是基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主要敌人——吴三桂”的目的,谈不上什么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尤其是1679年以后,,清朝政府在削藩平乱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就做出武力统一台湾的决策,指出“上欲乘胜荡平海逆,乃厚集舟师,规取厦门、金门二岛,以图澎湖、台湾”。陆续收复了被占的沿海重镇和岛屿,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郑军赶回台湾。
第四阶段: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681年~1683年),1681年郑经去世,郑氏集团发生内乱,而清军则加紧备战,准备水师,并制定了”实施澎湖登陆作战,消灭郑军有生力量,打开台湾门户,扼制海上咽喉,对台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引而不发,在积极做好对台登陆作战的同时,积极进行政治攻势,逼迫郑氏集团投诚,实现对台湾本岛的和平统一;议和成功,则接管台湾;如果和谈失败,就进军台湾本岛。“的三步走战略。1683年6月14日至6月22日,清军进攻澎湖列岛,基本歼灭了台湾水师主力。
从上述四个阶段来看,很明显清朝对台采用的是”以剿为主、以剿寓抚、以战逼和、以战促统“的策略,无论各阶段具体使用什么策略,都离不开一个”战“字。清廷无论哪一阶段也没有想过能以”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
至于文章的结尾处.....难怪红十月要骂娘。”七月五日,郑氏集团全面接受清朝和谈条件。十三日,施琅按照和谈条款,率清军登台湾岛“。我知道文人喜欢春秋笔法,但是您能把”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这样纯粹的投降行为给春秋成”接受清廷和谈条件“我也是服气。
纵观整篇文章,你基本上是在不完整的事实或者是春秋笔法的事实下得出了”康熙一直以招抚为主“的结论。
很抱歉,历史就是历史,你写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