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的涅槃重生

500

 

1994年底,刘玠被调到鞍钢任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

刘玠是我国著名的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调到鞍钢之前,刘玠在武钢工作了26年。从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研究生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武钢。在武钢,他一步步从钳工、车间副主任、热钢厂厂长助理、厂长、设备副总经理,一直做到第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500

 

此时的鞍钢困难重重!

按刘玠的说法:

“企业呈衰世之相,将萎之华,惨于槁木,面临的严峻形势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设备陈旧老化,已经有50年历史的高炉经常被“开膛破肚”,多次维修;

合同严重不足,产销率仅为80%;

陷入三角债泥潭,回款率只有65%,人欠我138 亿,我欠人86 亿;

资金断流,已拖欠职工3个月工资,两座高炉因没钱买煤而停了下来,眼下就靠党员集资7000万元勉强维持生产⋯⋯”

 

 

鞍钢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90年代正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期,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鞍钢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在体制改革的风涛巨浪中受到冲击并不意外。

而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成本高昂,钢材产品缺乏竞争力则是鞍钢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

 

1、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

 

鞍钢始建于1916年,是一个有80多年历史的老钢铁企业。

自1949年以后的几十年里,虽然经过不断改造,但是高炉、热轧机等主要生产设备仍然是50年代的产品。

进入90年代,鞍钢的炼铁、炼钢和轧钢设备愈加显得落后,钢材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差,进入市场经济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一是工艺落后的平炉钢占比高。1994年,代表落后工艺的平炉钢占鞍钢钢产量的62.97%,占全国平炉钢产量约40%;连铸比仅为24.88%。

二是带钢轧机落后。鞍钢生产钢板使用的仍然是前苏联提供的1700mm 热带钢轧机,这套轧机的产量仍占全公司钢材产量的40%,但是产品精度和品种规格已经远远不适应市场要求,无法与宝钢和武钢的产品竞争。

三是高炉设备技术落后,生铁的生产成本高。鞍钢的主要高炉仍是50年代初建成的高炉,70年代新建高炉的设备不成熟,技术经济指标也不理想。

 

因为产品落后,使得鞍钢的盈利能力低,缺少造血功能。

 

500

2、鞍钢没有资金积累

 

在计划经济时代,鞍钢的利润全部上交,没有给企业留下发展的资金。

前鞍钢集团总经理刘玠在总结时说,宝钢是国家给了近200亿元的资本金,武钢是国家给了一条1700轧机,首钢是国家给了一个产品的销售权。鞍钢是既没有国有资本金,又没有自销权,而且又是一个老企业,给国家贡献了700亿的利税,剩下的都是落后淘汰的设备。

 

鞍钢没有资金积累是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产品统购统销、资金统收统支使得鞍钢手上没有留下一分资金。

90年代后国家实行“拨改贷”,将对企业的投资从拨款改为贷款,增加了企业投资的资金成本。

鞍钢的设备老旧,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缺少资金则是鞍钢发展最大的命门。

 

3、生产效率差,企业负担重

 

鞍钢近50万人,只靠800万吨钢、600万吨材生存。

据统计,1994年,鞍钢下辖16家医院、20多家幼儿园、86家渡假村、32所中小学,殡仪馆、消防队、农场、牧场和公安局样样齐备,堪称企业办社会的典型。

 

除此之外,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思想观念落后也是导致鞍钢陷入困境的原因。

 

 

 

 

鞍钢的改革

 

 

鞍钢如何改革?

改革虽然有千头万绪,但无非是两条路:开源和节流。

开源就是增加收入,节流就是减少支出!

开源就是改造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更高质量和价格的钢材;节流的重点是主辅分离和下岗分流。

这两点都不容易做!

 

主辅分离和下岗分流

 

节流的主要途径是分离辅业和减少员工。

 

刘玠为鞍钢制定了一份“主辅分离”的总体改革实施方案,把传统的、大而全的钢铁联合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组建为模拟以资产为纽带、母子公司形式的钢铁企业集团。

鞍钢主辅分离后,钢铁主业人数减少到7.4万人,矿山、辅助生产部门、非生产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分别组建成为二十几个子公司和经济实体。到了2001年底,鞍钢全民在岗职工比1994年减少了5.24万人。钢铁主业由10.57万人减少到3.96万人,减少了6.61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几乎翻了一番。

 

1998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国企脱困要减员,下岗分流是企业脱困的必由之路,这为鞍钢消除冗员提供了政策契机。

为了减员,鞍钢鼓励届满30年工龄和50岁的人,离岗过居家生活,退休工资不变,补助照发,还适当给一点补贴。由于条件优惠,工人很踊跃,鞍钢一下子减了约2万人。

 

同时,鞍钢从1995年开始破除“干部不犯错误就不能动”的观念,破除了论资排辈的思想,对干部队伍管理实行“赛马机制”,实行动态指标考核,末位淘汰。

 

不过,到了2006年前后,鞍钢效益上来了,年平均工资由8000余元涨到3万多元。这时,已“居家休息”的职工不干了,觉得被骗了,要求重新返岗,不给安排就上街游行,游行队伍最多的时候达到三四千人。

为了平息事态,鞍钢适当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待遇和“居家职工”的补贴,对外招工时也优先考虑“居家职工”,这样才逐渐把“居家职工”稳定下来。

 

这样一场触动数万人切身利益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

关于刘玠的举报信和负面议论不少。同时职工不仅不断上访,还把刘玠家围了半年。

国家审计署为此专门派出工作组在鞍钢调查了14个月,没有发现刘玠的经济问题。

多年后,鞍钢工人评价说,刘玠让鞍钢人感受到了痛,但回头看那是给鞍钢“刮骨疗伤”,最终痊愈后的鞍钢振作起来了。

 

500

改革是痛苦的,改革的代价相当部分都由下岗的工人承担了。

大量工人的下岗是9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鞍山的下岗工人仅仅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这又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如果鞍钢垮了对工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冲击更大。

 

鞍钢通过改革涅槃重生,才有能力提高下岗工人的待遇,才能让更多人有工作机会。

 

 

鞍钢的技术设备改造

 

开源就是增强鞍钢的造血能力,就是要让鞍钢的钢材能够卖出去,能够卖出好价钱。

提高鞍钢钢材的质量,生产市场需要的紧俏钢材产品就是鞍钢技术设备改造的方向。

 

鞍钢的技术设备改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平炉改转炉。

2、改造轧机。

3、高炉的改造。

 

 

平炉改转炉

 

平炉改转炉,是投资最少,用时最短,产生经济效益最快的技术改造。

 

为什么要改造平炉?

鞍钢共有三座炼钢厂,其中一炼钢、二炼钢厂都是平炉钢厂,三炼钢是70年代建设的转炉钢厂。鞍钢800万吨的粗钢产量中,两座平炉钢厂的产量超过500万吨,而氧气转炉钢厂的产量则不到300万吨。

 

平炉炼钢工艺落后,而且要烧重油,重油当时不仅价格一路上涨而且难以购买。

因此炼钢的成本非常高,钢的质量却非常差,导致平炉钢厂都处在亏损状态。

根据鞍钢的测算,转炉钢每吨的成本比平炉钢低100元左右。鞍钢每年的平炉钢产量在500万吨左右,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成本5亿元左右。

 

鞍钢平炉改转炉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设备,而在于低成本。氧气转炉炼钢技术50年代就已诞生,此时已经十分成熟,国内的企业也有能力制造相应的设备。鞍钢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平炉改转炉的目标。

500

 

1994年以前,鞍钢的主要思路是在灵山开辟新区,新建一座全新的年产300万吨的转炉钢厂,回过头来再搞一、二炼钢改造。这样做一是保证新钢厂的技术先进性,二是改造期间不减产。但问题是投资规模太大,新建钢厂投资概算为56亿元,老区向新区送铁水专用铁路还需27亿元。鞍钢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刘玠在参观邯钢时受到启发:一般来说,平炉厂房高度18米,转炉厂房则要30多米,所以以往平改转就得重建。但邯钢使用的小转炉,完全可以放进鞍钢原有的18米的平炉炼钢厂房去,就没有必要重建厂房了。

因此,他决定在第一炼钢厂和第二炼钢厂建设容量100吨的氧气转炉来替代平炉,在原厂房外面接一个高35米的厂房建平炉,其它利用原来厂房的设备。

 

为什么改成100吨的转炉呢?当时也有争议,有些专家说应当搞150吨或者更大的的转炉。原来平炉300吨,分三次出钢,每次100吨,所以原来吊车、钢水罐、钢水包都是100吨的。选择100吨的转炉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设备以减少投资,鞍钢最缺的就是钱。

除此之外,鞍钢还采用了多种方法减少投资:凡是鞍钢公司内部能干的工作决不外委,从设计到施工、设备制造等大部分工作是由鞍钢自己完成。另外设计费不计入改造成本,工程所用钢材按鞍钢成本价供给,全民一类施工单位按三类取费,施工费和设备制造费用由甲乙双方拿出预算,确定了预算金额基础上再下浮20%。外委制造的设备实行招标,货比三家。另外转炉炉前的3台140吨 吊车全部利用现有吊车,节省资金。

 

从1996年开始,鞍钢在不停产、少减产的情况下,用1年零9个月时间全部淘汰了炼钢系统原有的12座平炉,改造成了6座100吨 现代化转炉,结束了鞍钢长达64年平炉炼钢的历史,完成了炼钢工艺上的变革。

此后鞍钢又用4年的时间淘汰了模铸工艺,改造和建设了8台连铸机,拆迁了两套初轧机,实现了100%全连铸生产。

 

鞍钢‘平改转’的投资虽小,但是技术水平却不低!

改造设计方案的起点高,一次规划设计分步实施。鞍钢的“平炉改转炉”工程并没有因为投资少,工期紧而降低转炉的装备水平和简化工艺布置。工程采用一次规划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已上马的项目确保技术水平先进。对于今后要上而目前无条件上的项目内容在设计时就考虑预留,如副枪、复吹、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等,这些都预留到二期和三期配套完善,填平补齐。同时与转炉最重要的配套——连铸部分也留到二期工程中。

 

‘平改转’是鞍钢技术改造的里程碑,使鞍钢迎来了转机,起死回生。

 

 

轧钢系统的改造

 

钢铁企业最终的产品是钢材,而钢材是利用轧机生产的。

钢板是钢铁企业产量最大、生产技术要求最高的产品,销售价格远高于建筑用的螺纹钢和线材。

鞍钢技术设备改造的重点是轧钢设备的改造,这是开源的核心。

 

自1997年5月份开始,鞍钢分别完成了轧钢系统代表性的4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即1780热轧线、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线(ASP)、1700冷轧酸洗-轧机联合机组和重轨生产线的改造,从而使鞍钢由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的老企业,改造成为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其产品市场竞争力

 

1、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1780mm 热轧带钢机组。

鞍钢1780mm热轧带钢轧机是国内自主集成设计的轧机,部分技术和设备“点菜式”引进,集合了日、美、德、加拿大的先进技术。

 

鞍钢1780 热轧带钢生产线于1999 年10 月建成,2000年5月正式投产, 年产热轧板卷450 万吨,工期31个月, 工程总投资42.5 亿元,相当于宝钢2050工程总投资的60%。

鞍钢1780工程(即鞍钢半连轧总体改造工程),起点高,难度大,速度快,投资省,成效好,创国内乃至世界上同类型带钢轧机建设史之最。

500

 

该项目集纳了日、美、德、加拿大的先进技术。原计划投资75.6亿元,实际投资只有42.5亿元,比引进一条相同生产线的投资低一半。

该项目适逢钢材价格上扬,四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1780项目因此被鞍钢人戏称为“印钞机”。

 

2、建成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

 

在消化吸收1780机组的工艺技术基础上,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短流程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投资仅相当于国外引进项目的1/3。

1700mm 热轧带钢机组于1999年3月破土兴建,2000年11月30日全线热轧生产,仅用20个月时间建成投产。

 

2006年1月,由鞍钢总包的济南钢铁公司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投产。鞍钢成为中国第一家既输出产品又输出成套技术的钢铁企业,结束了中国冶金重大成套设备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

 

3、冷轧酸洗-轧机联合机组生产线。

 

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四机架1676mm 冷连轧机和硫酸酸洗工艺布置下,将其改造为酸洗-轧机联合机组,即新建浅槽紊流盐酸酸洗机组及0#机架( UC 六辊轧机),形成五机架冷连轧机组;新增轧机出口双卷取及飞剪等设备,使酸洗线和冷连轧机相联,形成酸洗-轧机联合机组(实现无头轧制工艺)。

 

该生产线于1999年4月兴建,于2000年11月成功轧出第一卷冷轧板卷,仅用19个月时间建成投产,年生产优质冷轧板150万吨。

 

 

4、重轨生产线。

 

鞍钢的大型轧钢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由前苏联提供设备,在1953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几十年来没有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造。

为了适应铁道部列车提速、新建准高速和高速铁路对重轨的需求,鞍钢完成了大型轧钢厂重轨加工线改造工程,主轧机的改造于2002年底热负荷试车,形成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轨生产线。

 

2001年,鞍钢钢材产量802.2万吨,其中板管产量562.2万吨,板管比达到70.08%;而1995年生产钢材518.04万吨,其中板管产量340.96万吨,板管比65.82%。

2001年板管产量比1995年增加221.24万吨,板管比提高4.26%。

 

技术改造前的1996年主要生产技术指标为:

1、连铸比31.67%;

2、板管比65.5%;

3、综合成材率81.83%。

 

技术改造后的2001年主要生产技术指标为:

1、炼钢连铸比100%,淘汰模铸工艺;

2、板管比达到70.08%;

3、综合成材率93.38%

 

至此,鞍钢产品结构以冷热轧薄板、热轧中板和厚板为主,大中小型材和线材为辅的产品结构格局,向生产“专、特、优、精”的产品发展,立足两个市场需求,提高其产品市场竞争力。

 

 

鞍钢高炉的改造

 

鞍钢炼铁系统大规模改造是自2000年开始的, 在短短5-6 年内对近100年老厂进行了全面改造, 并且取得了令世人醒目的成果, 同时也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了贡献, 积累了老厂改造的经验。

 

鞍钢计划在短期内全部淘汰一、二排七座落后的小高炉, 在其原位置上新建两座2580立方米 现代化高炉,2007年底前全部投产, 鞍钢通过此次改造彻底淘汰旧的生产工艺与设备。

 

500

1、对7号和11号两座2580立方米高炉进行完善性改造大修

2001年, 鞍钢对1990年投产的11号高炉进行完善性大修。此次大修采用了全冷却壁薄炉衬结构,摆动溜嘴, 轮法冲渣和软水、密闭循环冷却, 炉顶余压发电,霍戈文式内燃式热风炉等先进工艺。改造后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先进水平。

2001年12 月份开炉后,2002年11号高炉全年实现了利用系数2.260 吨/立方米.d的好成绩。

 

7 号高炉是1978年由7、8 号两座小高炉合并兴建的, 三钟式炉顶, 矿车上料, 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高炉。由于设备装备水平不配套、原燃料质量满足不了大型高炉强化生产的需要, 运行二十多年来, 技术经济指标一直较差。25 年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仅为1.518吨/立方米.d,入炉焦比495kg/ 吨,高炉寿命短, 工人作业条件十分恶劣, 已成为鞍钢提升炼铁技术水平的一个沉重包袱。

2003年9 月, 鞍钢开始对7 号高炉进行为期一年的改造性大修, 同时对其附属设施进行了配套改造。2004年9 月1 日高炉送风投产,高炉利用系数稳定在2.4吨/立方米.d左右,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型高炉前列。

 

2、建设新1 号高炉

 

鞍钢经过数年的技术方案论证, 确定在老厂区易地新建一座3200立方米的新1 号高炉( 2003年4 月投产), 以替代一排的四座高炉。

鞍钢一排四座高炉(1#,2#,4#,9#)总容积为3540立方米 , 均为二十世纪初日本侵华期间为掠夺我国铁矿石资源兴建的, 历经几十年苍桑, 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 工艺落后, 设备陈旧, 成本高, 质量不稳定, 环保条件极差。

新1 高炉易地建成替代一排高炉, 炉容略有减少, 产能变化不大。

 

3、在厂区西部新建了2 座3200立方米高炉

该工程历时2 年, 于2005年12 月底前全部投产, 从烧结到轧钢均为紧凑型生产线。

该生产线采用了当今世界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和设备, 开炉以来做到了生产稳定顺行。同时, 鞍钢停掉并拆除了一排4 座高炉, 将其所用焦炭供两座新建高炉使用。

 

鞍钢于2005年末停掉了一排4 座1000 立方米以下90 年历史的高炉, “十一五” 开局第一年停掉二排3#、5#、6# 三座70 余年历史的旧高炉, 完成一、二排2 座2580立方米高炉建设, 鞍钢高炉实现3 座3200 立方米和5 座2580 立方米高炉的格局。

 

 

鞍钢的新生

 

2007年底,已将届65岁的刘玠退休。

他在鞍钢12年,通过改革和改造,让鞍钢经济效益提高了30多倍,消化了142亿不良资产,积累了510亿净资产。鞍钢全部装备旧貌换新颜。鞍钢工人收入和税收均位居全国第一。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批示称:“鞍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改革改造以及自主创新之路。希望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进程中继续发挥好国有大型企业的主导作用。”

 

此后鞍钢继续发展,在辽东半岛中部的渤海之滨——营口鲅鱼圈,建成了一座首个由我国自主设计、技术总负责,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沿海钢铁联合企业。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是继西部500万吨现代化精品板材基地之后,鞍钢全流程自主设计、集成、施工建成的又一座现代化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是鞍钢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2008年9月10日,该分公司以1号高炉为标志的一系列39个项目,一次顺利开工投产,实现全线贯通。2009年5月1日,以2号高炉为标志的二系列12个项目再次实现全线贯通。

 

2021年10月,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鞍钢、本钢正式挂牌重组。

重组后新鞍钢集团粗钢年产能达到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位。

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

 

500

 

鞍钢为什么能涅槃重生?

 

鞍钢90年代的涅槃重生,既归功于时任鞍钢总经理刘玠大刀阔斧的改革和鞍钢党委的支持,也归功于国内重型机械工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

 

鞍钢的技术改造需要钱,而鞍钢当时最缺的就是钱。刘玠在领导鞍钢的技术改造过程中,将省钱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平炉改转炉,还是建设热轧机,都是在保证技术的前提下采取了最节约资金的方式。这是鞍钢改造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也凸显了刘玠院士的技术价值。

 

在鞍钢开始进行技术改造时,国内的重型机械工业已经完成了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基本消化掌握了技术,有能力为钢铁企业提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冶金设备。这是鞍钢1780mm热轧带钢轧机能够自主集成、国内制造的原因,也是鞍钢这套轧机成本显著低于宝钢2050mm热轧机的原因。

鞍钢高炉的改造、氧气转炉和连铸设备的改造能够如此顺利也是如此。

 

鞍钢技术改造的成功,还受益于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整体环境。美国锈带的钢铁企业也面临90年代鞍钢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美国的钢铁企业不能通过技术改造重新焕发生机?因为美国的钢铁市场已经持续萎缩了三四十年,美国钢铁进行大规模投资改造能否收回成本是个问题。在中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的钢材消费保持了长期的快速增长,鞍钢的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因此鞍钢不担心投资的回收问题。

 

鞍钢90年代的技术改造,是中国掌握技术的体系,也是中国工业化过程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刘玠,《鞍钢改革与脱困的回顾和思考》。

2、刘玠,《改革鞍钢,发展鞍钢》。

3、《危难之时勇挑重担——记鞍钢总经理刘玠》

4、《鞍钢志》

5、《鞍钢60年回忆录》

6、《鞍钢人的故事》

7、《国资报告:带领鞍钢突围的刘玠》

8、《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史话: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