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个人的悲剧绝不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

郭沫若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因此该文被定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党内文件,号召全党学习,可见该文在当时的份量。郭文对李自成的失败的原因,根据实可靠的材料,做了大量的论证和分析。特别对李自成、李岩、牛金星、刘宗敏等人物作了具体的、颇为中恳的评介。我以为在占有一定史料的条件下,郭文的结论是比较客观的,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当然,作者引用一些史料的真伪尚存有争议,自有史学专家去考证,另当别论。       但对郭文所谓李自成的失败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的说法,我认为颇有商榷之必要。作者在写到李自成失败时是这样认为:“......这是一场大悲剧,”并做了一连串的假设:“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的被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不深刻。”

把李自成个人的悲剧当做民族的悲剧,或者说,把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失败,说成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种结论是欠考虑的,是经不起历史的验证的。为什么呢?我们抛开种族的偏见,从大的方面讲,中华民族并不是由单击一的汉民族组成,而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其他各民族融合而成。从秦汉以来,由北方进入黄河流域的非华夏民族至少有匈奴等十六个民族之多,“华夏民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并非只是靠了祖先的伟大或血统的优良,而是由于不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凝聚力各民族的精华。”(葛剑雄《统一与分裂》第25页),比如最典型的如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民族大融合,谁能说今天的汉民族、不,就说明末清初的汉民族是纯粹的汉民族呢?因此,从民族和国家的大义上讲,把满清民族排斥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外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更何况,这个民族一至在至今仍是中国版图的东北大地上生活繁衍了几千年,几乎和汉民族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一样悠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李自成个人的悲剧,是断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悲剧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或者说李自成个人的悲剧,反而成全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大融全合,奠定了中国目前版图的基本轮廓,为中华民族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争取到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

众所周知,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明朝政府实际控制的中国版图只有468万平方公里(《中国地理》94年12期“中国历代疆域面积估算”),而清朝入关后到1820年, 中国的版图达到了1216万平方公里(同上),几乎是明末的3倍。尽管清朝末期也因为专制腐败,割地赔款不断,到民国初年,仍为中华民族留下了111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只是由于中国当时国力弱小,再加上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使拥有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外蒙古独立了出去,使中国的陆地面积仍然保有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上位居第三。这不能不说是满民族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假使李自成卒践帝祚,那么,我们可以想见的是,等李自成消灭完明朝残余势力后,自身元气尚末恢复,此时面对关外强大的八旗军,他还有能力再战吗?这时的现状自然是关外的八旗军吃不了李自成,关内的李自成也奈何不了关外的八旗军,形成内外对峙,割据一方的局面。假如真的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俄罗斯力量的兴起,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能否保留在今天中国的版图内实在让人不敢去想。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树植伪满洲国历史事实历历在目,让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联想。

好在这一切都是假设,幸而没有成为历史实事。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李自成个的失败,或者说他个人的悲剧,无论无何,也不能算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这种说法,对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满族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事的。李自成的失败,仅仅说明了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没有战略眼光,小成自满,由满而骄的农民意识,成不大事。他们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因此,与其说是李自成个人的悲剧,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的幸事。让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加入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淘汰了落后的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势力,加快了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因此,李自成个人的悲剧,只能是他自已的,而不是中华民族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