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女维权案及后续—舆论的胜利

奔驰维权女车主被催债:

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刚结束,她也紧接着被别人维权了。看报道,奔驰女车主参与的一个公司,貌似因为欠别人钱,被一堆商户追着讨债。当然,目前双方各执一词。维权商户说,奔驰女车主欠他们钱,但奔驰女车主方则认为,对方是在蹭热度,没欠对方钱,而且与这些这些商户产生纠纷的不是个人,而是公司,让他们走法律程序。

我看了某些号称是维权商户的微博,有的微博中表示不是不想走法律程序,而是走不起。他们咨询了律师,说打官司至少要拖一年半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支付律师费,能不能把钱要回来还是未知数。因此,这个法律武器实在是用不起。

所以,你用什么方式从奔驰那儿维到的权,我现在也用什么方式来跟你维权。

不管这个维权商户事件是真是假,都一再印证了我之前的观点,即当法律维权成本明显高于维权收益或者说违法成本时,大家不会去选择法律维权,而是会选择舆论维权。

所以,这两天坐在汽车引擎盖上的人,突然间就多起来了。有个车主还拉了横幅,摆出了要跳楼的姿态。因为大家突然发现,如果你现场闹一闹,就能把钱要回来,那我为什么要费劲吧啦去打官司呢?

让人深感讽刺的是,奔驰女车主通过坐在引擎盖上的一番演讲,顺利维权成功。但是当她面临同样处境时,她一再表示,希望维权商户走法律途径。

为什么?因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话,明显成本大于收益,对这些维权商户不利。

在这里插一句。

很多人把奔驰维权女车主当作英雄,其实错了,她只不过成功点燃了中产的焦虑和屌丝的愤怒。如果没有大学生群体近年来高失业率做背书,如果没有大量的屌丝群体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做铺垫,而对手又恰好是跨国巨头奔驰,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强权”和“公理”,则即便这位维权女车主把现场的那些话再讲上一百遍,也不会引起共鸣。

所以,归根结底,这些乱象都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在我们当下社会,对于中小额争议和纠纷,法律维权方式已经基本失灵。

这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和增强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安全感,并没有好处。提倡法治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规则具有可预测性和客观性,任何个体在规则社会中,都能准确预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在发生纠纷时,也能预测到一定的处理结果。而如果法律维权失灵,回到丛林社会后,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极其不安全。

所以,我在之前的非公开微博问答中提到,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带给我们最糟糕的一个结果是,这个案件是以和解方式结束的,不是执法或司法裁判方式结束的。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通过这个举国瞩目的事件,趁机建立执法和司法裁判规则,加深人们的规则意识,而是通过和稀泥方式和解结束。人们通过这个事件的处理,不但没有受到法律维权方式的鼓励,反而是受到了非法律维权方式的怂恿。

因此,奔驰女车主方现在让人家走法律途径,人家会听你吗?当然不会。你刚通过闹腾的方式,成功维权,现在却让我通过不闹腾、成本更高、效率更低的方式去维权,我不是成傻瓜了吗?

这种法律维权失灵的现状,也会体现到律师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律师同仁,会不愿意去接这些中小额的诉讼案件,因为这类案件的当事方,非常容易和律师产生争议。比如,一个车主为了60万的车辆去维权,他在找律师时,内心是极其痛苦和纠结的。你作为律师,哪怕所有程序加起来,总共收他几万块钱律师费,他都会感到贵。因为他的法律维权成本和收益,是不成比例的。你所收的每一分律师费,都是在加重他的成本。

而如果是一个6000万标的的案件,他来找律师时,内心是不会纠结的。对于一个6000万争议的案件,闹腾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他只有选择法律,没有其他路可选。而对于维权成本而言,即便他花了100万律师费和一两年诉讼时间,只要能把钱要回来,甚至要回来一部分,他的成本也是远远小于他的收益的。

所以,有些律师事务所开始限制甚至禁止律师接中小额诉讼案件。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这些中小额争议的当事人,遇到事情后都不太愿意找律师打官司,另一方面,这些当事人也会慢慢发现,他们不太容易找着律师了。最后就会变成丛林法则,看谁更狠,更奇葩。

最终消费的是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稳定。#奔驰维权女车主被催债#(转自微博@皇城根下刀笔吏)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