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让一个高考专业户霸屏一个夏天,这事正常吗?

跟往年一样,自打今年的高考铃响以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唐尚珺这个名字就一直占据着各大媒体显著位置,热度不减,挥之不去,想躲也躲不开。

先是高考分数出来后,立刻有人在网上放出了有关他分数的消息,一说600多,一说500多,不出所料,这些数字(其实只需要一个冠以他名字的数字就行)立即引爆评论,唐尚珺再次在炎热的高考季,领衔所有高考钉子户,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500

既然有传闻说了他的分数,本尊自然要出来澄清,逻辑上也顺理成章。 

你澄清就给关心你的人一个明确交代吧!人家不,话只说一半,就说网上传的这些数字都不是真的,但实际多少却讳莫如深。

你越想知道就越不让你知道,这位和媒体打了15年交道的高考专业户,早已深谙此道。 

吃瓜群众的心理也早已被他拿捏得死死的。

你不说那我们就洗洗睡吧,或者腾出点手机屏幕让我们看点别的,毕竟世界上也不只发生了一个人高考15年这一件奇葩之事。

那不行,“必须继续关注我!”

眼看流量快要掉下去时,当事人官宣高考成绩。

也就说,光公布分数这一个环节,就太极八卦,接连掀起了几波热潮。

发帖直播轮番登场,牢牢粘住了看客们的眼睛,自然流量也没少赚。

紧接着,人家又发布了一条“劲爆”消息:各位看官,本人准备去上师范类大学了。

瞧你说的,这多余告诉别人,录取了上大学,就好比果子熟了要采摘,再正常不过了。你要高兴庆祝自家开个升学宴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像搞新闻发布会一样宣布?

管你上师范还是啥,跟我们没有一毛钱关系。至于这样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吗?每年考生千千万,每个人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我们关注的过来吗?

可这世界上就有这么奇怪的事,就这样一个高考考生再正常不过的决定却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有人惊呼,有人叹息。唐尚珺这个名字继续把持着各个新闻标题。

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位江湖风云人物,突然宣布要退隐,金盆洗手。

因为看客们接收到的信号是,我们这位坚持了整整15年的高考牛人,今年将是他的收官之战。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热闹了。每个人都像赶末班车似的,抓住最后的机会打开手机说上几句。

接下来,进入录取环节,这才是这位考霸每年曝光度的高潮部分。他透露的志愿表上每个学校的名字都令人兴味盎然。更跌宕起伏的是,刚刚,消息传来,他报考的这些学校无一例外地对他退了档。

这足够唐尚珺继续维持新闻热度一阵子了。

就这样,整整一个夏天,一环扣一环,一位高考专业户的名字几乎每天占据了新闻版面的重要位置,而且,很有可能,还会继续霸屏下去,很有可能,明年夏天的高考季,唐尚珺仍然还是新闻头条的霸主。但是问题来了,这正常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三件事。

第一,他应该被关注吗?

或者准确的说,他应该被长期关注吗?

如果说他坚持高考的头几年,是为了上清华的执念,或者是放弃上大学换取复读学校的奖金为父亲治病,值得褒扬。我们关注他,也是对我们自己逝去的不完美的青春和未完成的理想的怀念,我们关注他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过去那个曾经拼搏的自己和留有遗憾的往昔,我们关注他是因为他的坚持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我们关注他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勇敢追求梦想的激励。

所以,过去,至少在他复读的前几年,我们应该、也有足够的理由去关注他。但是,随着他逐渐已经把高考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甚至发财致富的途径,当他坚持的初心已经被功利所包裹,坚持的目标已经模糊不清和变味,坚持的方向已经改变,我们还应该把继续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吗?我们关注这样一个人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观的回馈?我们关注他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应该继续用集体的力量给予这种行为以鼓励吗?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其它更需要我们关心的事了吗?

500

第二,他值得被宣扬吗?

通常来讲,我们占用大量媒体资源,连篇累牍地报道一件事,除了茶余饭后消遣,有新闻价值,更多地还是希望提炼出某个闪光点,希望能够传递出某种正能量的东西。唐尚珺年复一一年地高考,拿到了名校OFFER放弃,再考,再放弃,如此循环往复,他能给我们什么正确引导。是为了利益重复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吗?是挤占有限的公共资源吗?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像他这种高分考生,挤占高分排名位次,而又不以求学为目的,仅仅把被名校录取作为一种奖金的业绩目标,等到学校发出了录取通知,一切已成定局而最终又不去报道,每年这样来一次,就意味着每年有这样一个优质的高等学位被浪费掉了,意味着每年都有一个不幸地被他压在下面的学子的珍稀教育机会被剥夺了。而他放弃的那些学校有可能是别人毕生最大梦想,而那个人(必定有这样一个人)也同样为这个名额苦苦奋斗了十几年。

这种行为,虽然从现有规则设计上我们不能拿他怎么样,但用句难听的大白话讲,这就是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而更可恶之处在于,他有十多年是都是这样每年占着茅坑没有拉屎。退一万步说,就算他放弃的录取名额事后还有机制重启补录,但他年年这样的恶意举动肯定已阴差阳错地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如果你只以清华为目标,非清华不读,那你志愿只填报清华一所学校就好了,这样即使不录取也不会影响别人。但你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去却胡乱填一堆好学校,想过那些排在你后面的那些考生的感受了吗?

有句话怎么讲来着,不能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们不妨套用一下这句话,你可以追求你的梦想,但不能建立在粉碎别人梦想的基础之上。

500

第三,他需要被同情吗?

现在,据说华中师范大学等退了唐尚珺的档,有好事者可能就开始妄自揣测,是不是这些学校故意拒绝他?他的遭遇挺可怜云云。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高校有自主选择权,合规,合理,即使校方的退档真的是基于这个意识,也无可厚非。再者说,往年你一遍又一遍地爽约,放鸽子,戏耍高校,给人家的录取工作制造麻烦和困扰,就算校方真的是因为讨厌而拒绝你又怎么啦?如果你是录取官,站在你面前的一个是以考试为职业的已年过三十的老油条,另一个是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让你选,你会选择谁?那个更具有可塑性,那个更有可能出学术成果,那个更有可能为学校带来荣誉?泾渭分明,想都不用想就能取舍。

再者,如果我们站在唐尚珺的角度来分析,这也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唐的高考复制粘贴模式进行到第15年时,被录取对唐尚珺也许并不是最好的结果,或许也并非他真心所愿。

这位考生今年已经三十好几,大学四年得要吧,毕业时已奔四张。按职场不成文的规则,四十是一条红线,除非你是行业领军,超过这个岁数失业基本就等于退休了,何况他近四十岁时还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到时哪个HR有胆拍板要他?

从现实来看,他即使读了这个大学,除了为某种执念唱几句赞歌,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而如果我们反过来替他想,索性一条路走到黑,继续不断刷新高考次数的记录,继续活跃于各种媒体的聚焦镜下,继续维持他的新闻热度,高关注度和媒体曝光率,继续享受他的知名度所带来的高收益,复读学校的奖金和广告报酬,分数奖金,社交媒体的发帖收益,直播收益,不比他将来毕业后从事任何一份工作的薪资和社会地位低,从成本效益来看,这样选择远远高于他被录取上大学。

关键的关键,这个领域他已滚瓜烂熟,只要规则不改变,高考就是一个他几乎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不需要更新技能知识进行创新就可以永远进行下去的高薪职业。

也没有什么压力,不需要朝九晚五,每年只需要抽两天时间参加一场考试而已。

分数考高考低都没有关系,分数高他可以继续以此进行炒作。分数低则更会被热议评论,成为流量追逐的目标。。

我想,这也许是唐尚珺在志愿中选择不接受调剂的最真实想法吧。当然,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诚然,唐尚珺考多少年也好,接受或放弃录取也好,选择读什么专业好,那是他个人的选择和权利,无所谓对错,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无权指责,也不想妄作评判。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件事,我们真的要让它年复一年地,继续在一整个夏天占据我们的媒体版面和手机屏幕吗?

这就好比看一个人演戏演了十几年,如果演员自己入戏太久已经出不来了,观众也要跟着深陷其中吗?

让他去考好了,一切皆属合理,一切皆为自然,我们只需要像没有这件事一样就好。你说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