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网上反复炒作某大学“学伴事件”?
原创 牛方玉 新千年变局 2023-07-20 15:02 发表于山东
每到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网上就有一些人热炒某某大学“学伴事件”。对此,应当怎么看?
《论语》开篇讲三乐,其中第二乐便 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交友、切磋学问,这是教育成长的一条规律。当这个同学来自国外,或中国学生到其他国家留学,也不例外。学伴现象通行世界各国。换一个说法,“学伴”是一个自然现象。
当然,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结为“学伴”有一些特殊性。国家差异,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另加性别差异,会延生出许多问题,有正面的,有负面的。引导正面的,避免负面的,对此类现象加以管理,形成制度,未尝不可。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自信心强一些,学生自立一些,对学伴现象可能放任一些。我们国家开放度差一些,学生自立程度低一些,对中外学生交往提供一些指导、规范实有必要。当然,也要看到,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大学管理机构还是学生个人,都在迅速进步,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尊、自制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
对中外学生交往,特别是异性之间交往,有一些人忧心忡忡,有一些人表现得特别愤怒,反映出的心理仍然是缺乏自信。
应该正视,所谓“学伴制度”的确体现了一些对国外留学生的“照顾”,这其中有中国人好客的传统因素,自己舍不得吃喝的,却要让给客人。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否定好客背后也会有利益考量。要全面评估中国的留学生制度。
在国家留学生制度大背景下,一些激励措施肯定起作用。一个时期,大学“国际化”成为一个目标,这样,本来的友好就变成了“讨好”。归根结底,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阶段和自主、自信能力提升的问题。社会对“学伴制度”的反感,并成为一个舆论话题,反映了网络民间自信、自立心理与管理当局自信、自立能力和表现的一定反差;如果是这样,还要容许当局做一些调整。毕竟“买好”“讨好 ”效果有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魅力来自于“富而好礼”而不是“穷而多谄”。当然,最糟糕的情况是“穷而傲慢”“穷而耍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