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和分封,中国的得失。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农耕时代的中国郡县制和分封制各有特点,要区别看待,中华帝国的核心区生产力高,适合大一统,边缘离心力强,生产力低,适合同姓分封。非此即彼从来都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汉朝刘姓前后五百年,就是强大的中央和分散并独立的封国同时存在。

如果你讨论的是2000年后的中国应该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那么你自己考虑就好。

如果你讨论的是没有强势核心区的欧洲和印度到底是分封好,还是郡县好,你开心就好。

----------------------------------------------------------------------------------------------------------------------------------------------------

秦朝统一中国后,嬴政并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这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后,行政官僚迅速的按照事态的发展为自己的利益站队,国家看着很庞大,实则不堪一击,南越国有赵佗自立,北方有章邯、董翳、司马欣各自投降。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没有可以死战到底的军事力量,反而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

汉朝建立后,先后为淮南,代国,赵国这几个封国产生各种人事变动,但因为有同姓王在领地内的军事力量,各地的造反,反而很容易就被扑灭,同时代国和赵国直面匈奴的威胁,封国内的官僚体系因为面对重重压力,反而比帝国核心区域更有效率。

从实际的效果来考虑,一片土地属于自己,拥有军事和行政力量固然会导致裂土封王的野心产生,但在军事准备和行政准备中,治理能力是实际的在提升的,更多的兵员和更多的粮食产量,才能造反成功。而封国往往在帝国的边缘地带,就带来了一个显著的正面效果,中华文明的区域,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边缘地区雄主的野心,而不断扩大。

而每次对造反的剿灭和野心的产生,实际上都向周边的各种势力宣传了中原帝国的文明和方法,中华文明区域扩大了,依靠帝国的军事能力,派驻行政官僚,扩大地理区域就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帝国边缘的封国因为受困于削藩的压力,或者被逐鹿中原的雄心所推动,能够在行政力量和军事力量中使用和选拔各种被帝国核心弃用的人才,反而更加有活力。唐代的各种边塞诗人,就是因为在朝廷得不到一官半职,但却被边塞将领招揽,最终因为他们的诗歌让大唐熠熠生辉。

吴三桂起兵反清和中央政府打的有来有回。但在帝国的历史上,云南一直都是小透明,不光组织不起来合格的军事力量,甚至连行政力量都弱不经风。

大一统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如果帝国一直没有扩张,那么帝国核心无限制的内卷,最终会耗尽天下人的耐心。所谓天命,就是如此。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