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一部?
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这部电影巧妙地合并了对“天”和“人”的表达,它首先是关于凡人宿命的,带来了血脉亲情的不可抗与个人性格决定命运的不可逆。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它则将这种血脉与性格的宿命升级成了“天命”,又对应了原著小说的主题,同时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内容。这让它既有情感的浓烈表达,又在暗中淡化了它的意义。二者持续地并行,本性即是天命,又逐渐地产生了更丰富的表达。在这样的架构之下,作品的文本水平达到了非常可观的高度。
它设立了“人的性格与血脉决定的个人与父子命运”与“高维的天数决定人的命运”这两个层次,所有人物都在同时面对二者,而前者逐渐升级为后者,并在结尾处的纣王
杀子时变成了对后者的附庸。而在这样的架构之下,电影便在“凡人修法”与“原著精神”中实现了平衡,既关于人,也关于概念化的高维度规律。
持续全片的,是主动意念与被动引导的合一。人物饱含的情感冲突与转变成为了主体,是亲情的选择(姬发对文王和纣王)与爱情的献身和权欲的诱惑(妲己和纣王)。这是人物能动性的体现,成为他们各种行为的动机。但事实上,这一切又在冥冥中有着妲己的被动激化,她以为自己在献身爱情,实际上则无意识地引发了外力。这也构成了她的二重性,既是纣王自己的本性外化,逐渐暴露出来,也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影响因素。这让妲己和纣王,以及纣王行为连带出的一切人事,都沿着剧本而行,其他人也在种种看似自主的行为中一步步迈向了既定的结局。
对此表现最好的显然是纣王。电影先设置了他对血脉亲情定理的反抗,传统概念里的“血脉父子之既定”与他定性的“实际父子”持续冲突,前者是“天命既定”的降格呈现形式,后者则随着天机的涉入而完成了对纣王堕落与商朝灭亡的升级。纣王因家庭而导致的无情性格,才让他对父王的权位欲望完全压过了父子情谊,这正是反亲情伦理的动机根源,带来了他在权欲下的毁灭。因此,其行为本身恰恰是对本性定理的顺从,必然不会成功,带来天怒人怨的血亲杀戮,一次引发红云降临,一次彻底统治崩坏。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性格带来的必然“天机”,与天机注定的“黑化暴君”相对应,在“人类”与“天数“的两个层次上给出了纣王失败的“既定”---虽然他在对抗“家庭缺失“,也在反击“王朝衰亡”,但他无法在无情的情况下维系住与质子的关系,也无法扭转推演中的堕落。而前者成为了后者的“推动因素“,由质子的反叛与亲子的决裂而带来关键的堕落。
此外,姬发为首的各人物都在这二者之间挣扎,这也让本片突出了强烈的情感氛围。而在冥冥之中,这却被命数的力量笼罩,从而抹除了这些情感的作用,一切都是注定的安排,悲剧性的情感也同样被天命所“许可”。
最开始,姬发面对着血脉父亲姬昌的八卦推演之“天命”时,会相信自己眼睛看到与感受到的纣王,而不是推演与父亲告知的昏君。他在“姬昌(天命)之子”与“纣王(反天命)之子”之间的选择纠结,形成了电影的主要线索。这也体现在了他在开场战斗中的“身入火海”画面上,他充满了迷茫,想要尽忠商朝,回报“父亲”纣王,也试图挽救生命,这都是对“不关注人命生死而引发商朝灭亡,姬发回周“的反抗,对方却马上中箭而死,他也打不赢战斗,正暗示了他主观力量的无能。
对于父亲,姬发完成了对失去之血脉亲情与不认可之“八卦推演结果”的共识达成。面对开启残暴一面的纣王,姬发初次“顺应”了自己的第一层“既定”,无法杀死姬昌,回到了血脉父子的关系中。而对于第二重,姬发则质疑了“几根草就能判断未来吗”。但随着纣王的愈发残暴,他也认可了这个推演的命数,并对应了“对血脉父子关系”的回归。事实上,他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姬昌之子”的身份困扰,对纣王的唯唯诺诺中显示出了非血脉亲子的不自信。在最后,姬发回到了血脉的家乡,也就归于了自己“天下共主”的位置。
可以看到,作为全片情感核心的“姬发于血脉认知的选择”线索中,纣王和文王分别以截然相反的方式牵绊着姬发对于“父子”的情感归属矛盾。这带来了父子之情的强烈张力,但三人在宏观上皆属天命剧本之中,剧本默许其情感剧痛发生的状态,又让微观层面的亲情纠葛失去了对人物决断的真正意义,看似经历痛苦而找到亲情归属的选择,不过是被安排好的存在。
更进一步地,“父子”的部分还带来了姬昌与纣王这两个父亲身上的激烈对比,以及最终导向“共同走向剧本既定位置“的殊途同归。在上述“归于血脉与反商”的姬昌父子之外,纣王父子在“天命反抗”上其实同样存在更加微妙的等同性。前者反对血脉与衰亡,后者则试图杀妲己以解除外力赋予父王和王朝的天命,但二人都最终各归其位,前者杀死后者并成了命里的反人伦暴君,后者则说着“我做鬼也不放过你”的逆反父亲,并站到了反抗者西岐一方,完全推翻了自己“维护商朝”的天数逆转意图。进一步地说,父子二人最后其实都反抗了“血脉”,结果却是对第二重“衰亡”命运的激发,一切反抗都只是第二重的规定步骤而已,又形成了他们的另一种“归命之共性”。
由此,在“人的层面”之上,电影放入了一个更宏观性的角度,在剧作上赋予每个段落以整体的意义,其具有的更高属性也恰恰强化了其对具体段落中“人之事”的笼罩与统御作用。
在电影中在天命引发之前,世界的运行是封闭独立的,甚至纣王无情性格下的“非血脉父子关系”都能暂时地维持住。苏护造反,面对他的质子苏全孝的劝降而无动于衷,要求他的儿子为他去死,这便是标准的封建父子关系。另一方面,纣王则扭转了这样苏护父子的关系,他同样要求苏全孝去死,却并非是惩罚逆臣之子,而是将他变成了自己的儿子,让他心甘情愿为自己而死,自己也与他抱头啜泣。血脉桎梏的亲子关系,由此被纣王扭转了。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对战马的态度上,当马出于本能而恐惧火焰时,他蒙住了马的眼睛,“马看到什么是由人决定的”。
而到了妲己出世引发了天命后,一切主观能动性驱使的偶然也就被笼罩在了天命剧本的必然之下,失去了意义。妲己尽孝死亡,随后变成妖狐
,逆反了此前“不朝商”的兄长嘱托,与纣王形成爱情,组成了“反血脉”的亲密关系,这是“反血脉第一重既定“的初期阶段。但是,二人的关系在高维度上却是天命出现的关键,证明了妲己之爱情献身与纣王维护权力--延伸出反抗天谴里的“王朝衰败”--的无意义。妲己的出现也带来了纣王与质子们的“反血脉父子关系”的由成转败。在妲己作为被动天命者出现之前,苏全孝的“全孝”被纣王扭转,成了他真正的儿子,父子面对死亡时互相落泪,一切处于可维持的阶段。而在受妲己影响之后,纣王则变成了残忍亲手杀子的人,反血脉父子关系出现了本质性的恶化。
并且,这一幕也与妲己诱惑纣王的“权欲”高度相关。同样面对质子与权位,彼时刚刚接触妲己的他尚且能够保持表面的正面态度,在初回王宫的时候对上位者父兄表示尊重,对杀死兄长的姬发也“反规则”地开恩,没有看作弃子,维持了反血脉的父子关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面对谋逆者伯侯时,他干脆地灭杀了质子。在这场戏中,电影比较巧妙地处理了他潜在的转变。质子们将反叛侯爵们带到大殿,纣王依然试图冲破血脉关系的桎梏,与开场时苏全孝一幕比较类似。但他的具体做法却已经非常不同,让儿子直接杀死生身父亲,否则便毫不迟疑地自己动手处决对方,已经没有了开头时对苏全孝“对方自愿,自己悲痛”的父子情深。纣王的表面行为,依然在他自以为的“一贯自我意志”中对抗着“既定”,但实际上则已经更加残暴,接近了昏君的结局---在这一幕的结尾,红色的天命再次出现,而且已经是彻底的血色。
同样面对生父反叛,质子的选择与纣王的做法都截然不同,说明了妲己带来的“非血脉家庭分裂“。纣王对保持权力的姿态也更加凶暴,而他在“无情”上的恶劣程度也不可收拾,从最开始的阶段发展成了最后质问比干的“祖宗在哪儿呢”,“对血脉家庭的逆反”严重破坏了其统治水平,这是在电影初期并未达到的程度,也对应着质子们对他的看法转变。他依然在受困于家庭,实际上恶化程度早已是源于无意间推动天机的妲己,作恶影响的也不仅仅是与质子的亲情关系,更波及到了此前处理得当的“国事”,赐死作为国家未来的殷郊,坑害王朝支柱的比干,自己也成为了酒池肉林的享乐者,可谓从“无情的统治者”升级成了“糜烂国家的昏君”
值得注意的是,纣王触发妲己封印引动天命契机时,一切节点全是被动的。斧子被打到石头上,震开封印,引发了暗喻随后天命席卷人间一切的雪崩,随后则是被打伤后的鲜血流到封印上,这种被动淡化了纣王在触发衰亡关键时的浅层主观意识因素。触发妲己的天命契机便是偶然而成,但这种偶然正代表了人在内心驱动下的随机性,因此终有一日会引发天命,从而失去对人生的自主掌控权利,成为深层本性与注定宿命指向的模样。这种“终有一天要引发天命”,实际上便是宏观意义上的“偶然中的必然”,就像姜子牙对殷郊所说,“人心不善,灾祸自至”。但由妲己出世与天机触发的外力,纣王才走向了维持失控的败局,与质子的关系愈发恶化,这其实从根本上强调了高维度力量的更强决定性,是由人之偶然引发的外力判定之必然,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性格。
对比原著,一切的契机从主动的“意淫女娲图”变成了无意间的“滴血八卦图”。原著里的纣王同样英武,看到女娲画像后心生淫欲,因此被女娲派狐妖制裁。这体现了“神仙对凡人内部的不关心”,事及自己方才做下“天命”,但淫欲确实存在于纣王的心中,也随之在妲己的激化下将他导向了天命注定的灭亡。而电影版里,纣王的“无情感下的夺权之欲”取代了“淫欲”,成为他在凡人世界中最初的必然堕落之根源。然而,这却与他触发天机的表层行为无关,它表面上是由于纣王兄长--而非他本人直接命令---对父王的谋逆,而其背后则是妲己的附身影响。妲己的所为是对纣王内心想做而不敢之本性的实现,可以作为纣王本人“终有一日”的做法,但这是纣王的深层次主动性,却非本人直接谋划,随着电影的发展才逐渐转变成浅层主动行为。
另一方面,妲己与纣王的相遇也是打斗中的一个偶然。电影淡化了纣王触动妲己的有意性,让它在表面的主动行为上更加偶然,反衬出了更深层次的“必然“,即父爱的缺失和内里的无情,让纣王对父亲王权的渴望压过了对父亲的爱。这种必然性并非纣王有意为之,而是由其存在于心而迟早引发的事件,而妲己作为外力的“帮忙激化”则赋予了它超出“性格“层面的“天机引导”意味。姜子牙闯入打破了天尊对天机内容的推演,但它却依然在运行,元始天尊
明白这一点,因此成为了天命的冷漠化身,也是电影里对残酷天机掌握最多的存在,成为了唯一的主动天命执行者,甚至其化身。
必然笼罩下的表面偶然,出现在电影的各个部分中。它首先表现在纣王的内心驱动行为之“偶然性”与内里的“必然”属性的并立,似乎偶然的巧合诱发了必然的“妲己引导纣王”。纣王的堕落与原著里的“淫欲“并不完全相关。第一次的杀质子没有妲己的直接出现,与殷郊生出间隙则是“你敢杀父亲”,更纠缠于权力,唯一能拉回他的王后死亡时他更是旁观者。显然,电影对纣王的每个堕落节点都淡化了他对妲己的“淫欲”,削弱了发展的表层主动性,而是由妲己无意识的引导,而妲己则是被动不自知的天命执行者。这就强化了纣王更深层次的“必然”,来自于他内心中的性格,终有一日会引发行为的质变,也来自于更高维度的存在。
事实上,围绕着“父子关系毁灭带来王朝衰败”的二重既定,纣王也一直处在妲己无意间影响的“表面偶然”中,不停地堕落黑化下去。一方面是由他的性格使然,一方面则是妲己背负的“高维度规律”。直到最后一步,纣王才完全归于天命,主动靠拢了妲己,而此前一切则皆由妲己叙述而在此处闪回,强调了妲己的独立行事,看似报恩实则引导纣王堕落与朝局衰亡。在最后,纣王自发地坑害了比干,成为了“剧本”里的自己,似乎自己走到了这里,实际上是由一路上的被动引诱至此。内里的“被动”让人物处于无意识的被掌控之中,他们主观而驱动行为的感情也再无意义,很多人的生命消逝和负面感情都在剧本中任其发生。
这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带来了所有人物内心在各个角度与倾向上激烈表达的无意义之悲剧性,成为了“不自觉之间的顺应天命”。纣王自以为的一贯做法,其实已经在妲己的诱惑下质变,他对妲己说了“一切由你开始也应该由你结束”,想要杀了对方,却转瞬沉迷回去。姜子牙旁观这一切,也会自以为主动地做出判断,将《封神榜》授予文王。姬昌似乎是自己算出了八卦里的未来,实际上八卦结果由天决定,他只是将它呈现出来并予以相信和执行而已。
并且,“妲己出世”发生时的随机性带来了一系列的必然发展,这种段落内部的“偶然之下的必然”,也是电影的重要元素,出现在妲己无意间影响的每一个节点中。它们看似偶发,带来了纣王父子的关系恶化。纣王的堕落与殷郊对他的失望,实际上都是因妲己存在而必然发生的。殷郊对抗妲己的行为似乎让他处在了天命的对立面,也出于自己的意志。但是,正是这种对抗导致了看似偶然的父子决裂。当他几乎一剑杀死妲己时,纣王突然出现并受伤,由此激发了纣王对“你要杀父”的愤怒出手。王子的主动行为只是诱发了纣王的进一步“顺应天命”,由权力猜忌一步步变成了最后的互杀决裂和国运衰败。而他自己其实也因为这种决裂而被推向了天命规定的方向上---在姜子牙的建议中,无论生死地必须前往西岐。
这其实也体现在妲己本人的身上,她以为自己是在报恩,但所做的一切都无法逃离她出世时引发并赋予自己的“天数引导者“属性,无意识之间将纣王心中的无亲情与权力欲一步步扩大,直到不可挽回。在姜王后的死亡中,对方打断了纣王与妲己的亲热,以自己的意志试图杀死妲己,唤醒纣王。二人在水中厮打之中,妲己似乎意外地杀死了对方,而这一切的发生似乎也都是王后引发的“妲己被动之偶然”,但打斗画面并未正面呈现,正暗示了表面偶然的不正确---打斗中的胜败其实因其力量差距而毫无悬念。而纣王的另一个关键时刻中,他决定杀死伯邑考并让姬昌吃肉,直接导致了自己与对方走向“暴君”与“回国造反”之宿命落点的时刻,妲己也始终在周围游走着。而在最后的高潮中,妲己的成后诱发了比干掏心,殷郊对纣王放弃拯救的彻底绝望,以及姬发的回归血脉西岐。她的游走与影响既带来了纣王在诸般作为时的“本性毕露”之具象,也说明了外部因素对这一切的推动作用。
每一场戏中妲己的暗中存在感,将纣王在其中的堕落分为了两个层次,于人的层面上是性格导致的必然,于“妲己被动引导”的潜在则是二人均无意识之下的天命步骤,甚至也包括妲己自身的“灭国者”命运---这也是对“红颜祸水”的一种否定,导致她引发恶果的并非其本愿,而是表里合一的“男人性格”与“苍天剧本”。而偶然对应着“人的内心引发的主观随机行为“,必然则不受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这便淡化了每个人物在行为中强烈的内心驱动力。
这一点贯彻电影的每个细节,包括姬发扔封神榜的瞬间。这表面上是被哪吒激将的偶发,实际上却说明了姬发对“血脉与天命”的潜在归属感,他并不像殷郊一样热衷于“夺封神榜救父王”,就像他对纣王始终保有谨小慎微的距离感,对姬昌的血脉之情始终存在,这也让他在隐约间完成了对暴君与灭亡之天机的顺应。同时,扔出封神榜带来了“对共主权力的不在乎”,这又让姬发摆脱了商朝王权毁于父疑子之权欲的剧情,恰恰说明了姬式父子走向和谐与共主的结局。他似乎扔出了封神榜,实际上却注定获得它。
影片对落点的表达是丰富的。姬发杀殷启看似偶然事件,实则妲己影响后者之下的必然,由此开启的以纣王堕落为中心的一切,便也拥有了“纣王之外”的注定因素。殷启杀父时的纣王略感吃惊,虽然没有与妲己谋划,但其无情已经体现,并没有很悲愤。妲己在此处的无意间触发天命,才将纣王的命运必然地从人间家庭层面的亲情缺失进行了关键的抬升,去到了引发王朝衰亡演算的天命级别。而到了最后,纣王的“反血脉”反而变成了“杀殷郊”的彻底堕落,彻底归于了他的暴君天命。第一层的“反抗“却带来了第二层的“既定”,这暗示着命数的不可改变,而这种从属关系也表明了“凡人性格”之于“天命剧本”的败北,后者才是真正的定数,前者的反抗本身都只是后者的“计划步骤”。
电影巧妙地处理了朝堂之外的人与事,天尊、封神榜、昆仑天尊与金鳌岛修行者,都获得了“性格命运的外化“与“外在天机的顺逆”的双重意义。封神榜属于天下共主,这让它成为了人们权欲状态的凝结,纣王渴求而姬发淡然,同时又代表了“指定人王与册封全员”的外力剧本,划定了这个世界中所有人的结局位置,如水泊梁山一般各自归位。并且,电影由封神榜引出了金鳌岛势力,申公豹帮助纣王学习法术,抢夺封神榜,来抗衡“自焚或衰败”的命运以实现权欲,最后还挡在了姬发“归位父亲与西岐”的路上,同时又是昆仑山天尊的敌对面,在独立于朝堂的语境中进行天机的斗争---天尊拥有封神榜,窥探与顺应天机,金鳌岛夺取天机剧本封神榜,也想逆乱天机。
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尊们的出场,在有限的戏份中带来了天命剧本的必然性表达,姜子牙则成为了他们手下的“被动者”。姜子牙的闯入被称为“你冒失闯入,莫非天有注定”,承担《封神榜》的责任,也是看似“偶然”的“冥冥天意”。而姜子牙“打断天机推演”则给他的个人选择与内心纠葛蒙上了一层纱雾,暂时无法窥见,却依然继续运转并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便是由外在力量决定的“天机”,包括了他看到的一切人事,以及随之从纣王到殷郊的“天下共主“选择在内。姜子牙看似在自己做选择,其实他的选择都已经被提前定好,别无他人。他自以为“凭借自身意志”,拿着封神榜下山去自己寻找“明主”,但实际上始终都在天尊知晓其不可撼动的外力掌握之中。
在姜子牙的初登场中,他的“凡人”属性就得到了诠释,在元始天尊“你下昆仑山就会失去法力”的提醒下依然乐于执行任务,变成普通人类后反而非常高兴。当姜子牙下山后,影片用了很多段落去展现他的法力全失,以及积极乐观的搞笑一面,去强化他的平民属性。但是,但他判断纣王为《封神榜》明主时,却落入了“天命的既定”,恰好遇到文王姬昌。而后他又把尹郊当成了共主,却又一次失败,显然唯一人选只在既定的西岐,他根本没有主观的选择权。由此,纣王与姜子牙甚至成为了一组对应的关系,都在执行自己的意志,也都在无意之间被笼罩上了天命。
电影依然克制地表达了天命超脱于“凡人性格决定命运”的高维存在。天尊对血海翻腾的“人间苦难”从未开口说话,表明了他作为天命化身,在冷淡表情下的一种漠然,每个凡人的命运都在天命的必然下确定,情感上的挣扎痛苦与肉体上的伤痛死亡都由它所规定,而对结局悲剧的个体凡人的不带有任何怜悯,就像他们面对血海人间时的无表情,每个人的痛苦和死亡也不断强化着这个内里的信息,这其实反驳了他们所说的“人间疾苦不可漠视”。而元始天尊对姜子牙居高临下的仰视定格镜头则强化了天命的上位状态,冥冥中俯瞰苍生,知道一切都将发生,伯邑考必须去死,姬昌必须吃掉他,殷郊也必须在绝望中撕心裂肺。
在妲己触发天机运转而一切开始的时刻,电影用这场天尊的戏份给随后发生的一切带来了一个“俯视”的视角,他在血海的幻象中已经看到了各人即将面临的惨剧,知道你们会面对多么激烈的冲突甚至死亡,也对此淡然旁观,只是单纯地将之作为“一切都是命”。这种居高临下的笃定与冷淡,消解了之后发生的所有激烈情感冲突与内心选择,让人心引导的主观行为都变成了提前确定的事情,纠结迷惑后的坚定选择、情感张力下的驱动行为,其意义都淡化了下去。而在天尊之外,姬昌也用草根摆了八卦,让他与姬发的“顺应与反抗”之争从单纯的血脉认知冲突升级到了更高的兴亡命数对立。于是,姬发在人间炼狱火海里的迷茫,对血脉与否的父子纠葛,包括纣王和姬昌在无情与有情下的人伦冲突,前者剥夺血脉关系(让质子离开父亲,让姬昌吃伯邑考),后者争取姬发的亲情,以及上升到“天命”后的前者反抗(对抗衰亡与维护权力)与后者顺应(算命),都变得被更高级别的力量提前注定,不再有表面上的强烈能动性。
这种“无意间的顺应天命”,在结尾处得到了持续的体现。姬昌为了救儿子而承认了自己的“伪造八卦”,带有强烈的否定天命意味,也出自本心亲情地承受着朝歌人的心灵辱骂和肉身痛苦。但是,他的“文王返家”终究还是执行了天命的安排,而最终拯救他于危局的雷震子也正是天命的明确执行---他的出现即伴随着文王问卦,自己也正是天尊的弟子。姬发等人看似以自己的意志对抗着纣王,实际上却都是遵循冥冥中剧本的安排。
特意设置的父亲对比,也在结尾处发挥了作用。纣王面对了殷郊与姬发的决裂,姬昌则赢回了姬发的亲情,二人在父子关系纠葛后的迥异结局,其实都在天命之下失去了情感理应具备的“主观行为驱动力”意义。二人都纠结在“血脉父子”与“统治所归”的两重“既定命数“之中,纣王激烈地反抗血脉与天相预兆,姬昌则柔情地争取儿子与八卦应天。前者一度获得了姬发,打压了反叛者,后者也吃掉了长子,否定了八卦,似乎都走出了剧本。但他们最终还是分别归于了情节安排的位置,纣王以完全失去了家庭的暴君姿态复活,文王则完成了“归西岐”,各安其位。
尤其是纣王的结局,他的身死彻底抵消了一切的性格之存在,而此刻妲己作为“无意识的天命执行者”而对他的复活,无疑突出了高维度力量的本质决定性,而此刻的纣王也已经不再有任何的父子纠缠,只以绝对的“暴君”形象重生,成为了脱离本作中其人的完全“天命归位者”。
可以说,所有的天尊外角色都并非绝对的脸谱化反派,包括妲己在内也是如此。他们的有血有肉,饱含情感的表现,随之以自身动机而引导的种种行为,都得到了非常正面的呈现。然而,在这一切“人的意志”之主观能动性上的,却是天尊和他们窥探并信任的“天命”,他们也是电影中唯一毫无情绪的存在。姬发等人在结尾处迎接的阳光,与姬昌的父子情深,都变成了对血脉父子关系与“反商”的剧本演出,浓烈的情感力量也彻底全无。这让上述的种种能动性都完全逆转,也因带来了对天命之原著正向主题的批判---人有情,情带来能动性,而在上空抹杀了它的天命却最是无情。
在一定程度上讲,乌尔善将《封神演义》的内容直接变成了“天命”的内容,每个人物都不同于小说里起初的形象、思想、行为,这彰显了他们对于小说之“天命剧本”的逆反,而最终也逐一归于了与原著一致的落点上。这让电影与原著形成了微妙的交互表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不偏离原著剧情太多,也淡化了原著对神仙一方过于正面描写而凸显的“知天安命”的封建化主题。
事实上,考虑到原著比较强的封建化中心思想,参考预告片的内容,原本以为本片会将天命变成王朝兴衰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当代化处理,展现所谓的“三国演义历史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纣王的个人挣扎都是无效的。只是没想到,成片的思路更为直接大胆。
可以说,本片是《封神演义》的前传。在原著里,它涉及的内容其实并不长,只有最开始的几章,而人物也有着很大差别,纣王、姬发、姜子牙尤其如此。然而,到了影片结尾,他们却都归于了原著开始时的定调之中,成为了暴君、姬昌之子、“姜太公钓鱼”。原著是天命的“结果”,而电影则是与“结果”的对抗,并在150分钟的持续冲突之后,走向了“结果”的最终状态。
电影的结束,也是《封神演义》的开始。这样的互文效果无疑是非常有趣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