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南、是感想也是赞美——一份迟来的长安三万里作业
拖延了一周,迟来的作业,谈谈我观影后的想法
先声夺人不如余韵悠长
好的创作者从不缺乏对自己作品的自信,而长安三万里的主创团队毫无疑问对自己的作品是自信的。他们的自信不仅表现在给作品赋予了长安三万里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更在于他们敢于在影片的结尾再告诉你这个名字。他们自信经过三个小时的情绪牵引和情节铺垫,位于片尾的篇名会让一切显得如此恰如其分。似一壶内敛的醇酒,并不以先声夺人的香气和甘冽娱人,而是以悠长的余韵让人回味悠然,恰如唐朝是一个自信的国家,恰如长安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带孩子观看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观看这部电影前,这部电影给人的感官是自带几个BUFF的:动画片”、“暑期档”、“历史和诗词”......一切都似乎天然契合孩子和学生,我也相信在这部电影取得的不俗票房中,带着孩子观看的家长们贡献了其中的大多数,但是观影后我却认为这部电影其实并不太适合孩子观看,或者说让孩子去看这部电影,他们的体会和所得其实是不完整的,是多少有些浪费的。在我看来,任何一部作品都存在一定的欣赏门槛,可以是学识、可以是审美、可以是眼界......而这部影片的观影门槛从来不是对历史典故知晓的多寡亦或是文学素养的高低,而是需要一定的人生经历和岁月沉淀,而这些反而是孩子们最缺乏的。莫说诗词,就连文学本身从来也只是情感的载体,而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来都是共情而非共知。会不会背那几首古诗,知不知道那些人物典故其实对观看这部电影来说其实无伤大雅,能否被其带动情绪,能否找到某种情感共鸣的契机,才是打开这部电影正确方式的应有之义。
是故事更是意象
“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我对马未都的这句话深以为然,因此其实我是反对以历史考究党的视角去看待这部影片的,因为一旦去过度对比会严重影响影片的沉浸感。在我看来,只要影片的主旨不歪,看到你熟识的历史典故时你可以会心一笑,与你所知相左时,把其看成一个平行世界发生的故事也大无不可。一个故事在其娓娓道来的时候,对其的艺术加工就已经开始了。在我看来,电影和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可以反映情绪、可以诠释道理,但却真的无需还原现实。
“这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我相信这是一个观影者和未观影者对话时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而任何一个能被三言两语准确概括的作品又显然是缺乏深度的。一部好的作品除了准确精彩的诠释故事本身以外,更是能够赋予故事的外延更多意象。意象这个词本身其实就很抽象,就像如果回溯我们5000年的文明史,选出两个最具名族意象的朝代,除了汉只能是唐,一个被作为了民族的名字,一个在异域成了群体的代称,你可以说是因为强大和繁荣,也可以说是先进和包容......但又通通不够准确。似乎是一些血脉烙印又似乎是精神图腾的东西,不具象,却始终影响着我们。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则剑南春的广告,实际在电视台播放的周期很短,因为广告片的表现形式中借鉴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权游”片头,很快被一群权游粉就举报下架了。但是就广告创意本身和广告词在国内广告中应该都属于上乘之作。大概的广告词是这样的:“作为领土最广袤的朝代之一,唐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为著名的贞观十道:关内、河东、河北、陇右......一千多年后,我们依然熟悉的只有剑南,不是因为行政区域,而是因为.......剑南春!”多年之后,这依然是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广告之一,我觉得它将一件商品提高到了文化和意象的高度,仿佛血脉中有某种东西被触动了。
讲了一大段抽象,总要言归正传回到具象,《长安三万里》显然是讲的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当然也不仅仅是高适和李白的故事。
矛盾的仙人,蹉跎的人生
回忆影片中描述的李白和高适的一生,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我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竟然是“蹉跎”,其实这个结论让我自己都是颇为吃惊的,为什么会是“蹉跎”?一位是封侯的诗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当得起一句文武双全,位极人臣。另一个就更不用说了,只要谈到诗,李白就是个逃避不了的名字,是一个即使跨越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的名字。而“诗仙”的称号更是赋予了这个名字浪漫洒脱,超脱不羁的情怀。如果如此人物的一生用“蹉跎”来概括,那我等普通人真的就和虫豸无异了。但这又的确是我观影后的第一感受。
片中的描述的李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无比的豁达通透又无比的压抑彷徨。李白喜饮也善饮,因此他的一生仿佛都在半醉和半醒之间,人称其唯谪仙人既是称赞其出尘潇洒,又何曾不是说其和俗世格格不入,所以究竟肆意潇洒的他选择了酒,还是酒其实是他维持豁达乐观的工具,而豁达乐观又是这位谪仙人融入俗世的唯一手段,没人知道。片中描绘的李白是极为矛盾的,高适初见李白,是一位快意恩仇,鲜衣怒马的美少年,誓将友人的遗骨葬在一处风景形胜之处;也是这样一个李白为护持郭子仪,横剑在行刑人面前,这一切似乎都是一个重信守诺的翩翩侠客形象。可是也正是这样的李白将与高适的一年之约完全抛诸脑后,也忘记了曾经写信力邀高适去往长安,仿佛所有的言行都像酒后的戏言,这又是一个纵情声色的浪荡子秉性。这种矛盾感有时也会让周边的友人无所适从:当杜甫对高适说,李白酒醒后定会去寻他,高适却说也不知道他何时能醒,以及李白邀请高适为其承接道箓护持时说高适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高适反问自己,我是吗?因此,对李白周边的人来说,李白是谪仙、是偶像,令人倾慕、令人神往,却独独不值得托付。李白在片中的矛盾性还不仅如此,片中李白的一生一直在出仕和出家之间左右横跳,一会寻仙问道、一会又上蹿下跳想要入朝为官,心灰意冷后又想出家继承道箓,隐居庐山多年后仅仅被永王的几句戏言再度出仕。吟唱将进酒时的李白仿佛世间圣贤、古今哲人,将这世间道理尽数道明,但更多的时候他又像人间稚童,幼稚的让人心疼。比如连木讷如高适,也知道没有世家根基,行卷之路根本行不通,但李白偏偏觉得这是如他这般商人之子出仕的终南捷径;又比如永王凭借一个自封的天下兵马大元帅title,就诳的他誓死相随,被俘后不谙朝堂险恶的他又认为只要高适为其开脱就一定能获救。也许正是这种稚童般的天真幼稚,才能让他的诗超凡脱俗,让其撩拨开世俗的繁杂,看透时间的真相,但是看透真相又如何,可能得到只是愈发强烈的无力感。就像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可是英雄和勇气对俗世中的大多数来说又是何其之难。
李白身上的蹉跎感来自于其一身所求皆求之不得,想出仕为官、登台拜相而不得;想寻仙问道、超凡脱俗而不成;想纵情声色、寄情山水而不久....在他的一生中获得了名满天下,留下了无数传承至今的伟大作品,但这一切又似乎只是其追求过程中所擅长的手段,而并不是其蹉跎一生所寻求的那个果....
经典的人设,大器晚、晚成的一生
现在双主角的影视剧一般都有一个经典的人设,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一个才能一般却无比努力的努力型天才,用更为流行的说法就是,一个是老天爷赏饭吃,一个是祖师爷赏饭吃,这个人设的经典之处是既有天才折翼的悲情,也有努力逆袭、大器晚成的爽感。片中的李白和高适,似乎也有一点遵循这种一时瑜亮的人设感。
片中的高适结巴、木讷、踏实、传统而保守,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家国情怀,这是一个和李白截然相反而又格格不入的人物设定,他所有的特质仿佛都是李白的一面镜子,似乎只是为了映衬他而存在。那么按照剧情的经典设定,他应该上演弱者逆袭、大器晚成的经典戏码,最后影片也似乎安排了这样的情节,但一切似乎又显得太晚了点...高适一生的蹉跎感比起李白来说也是不遑多让。高适一生似乎也一直在追求理想和回乡修行中横跳,这么看来倒有点像RPG游戏中的人物,卡关了不要紧,回新手村再刷刷等级,不同的是在多次往返新手村的过程中,虽然好像他一直都在进步,治好了结巴,学会了写诗,可翩翩少年已经变成了垂垂老者,而他的理想却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想出仕为官,不惜以家传枪术博一妇人欢心,却只让妇人觉得其枪术可怕;想征战疆场,不惧身先士卒,却始终得不到和敌军正面拼杀的机会;想上阵杀敌,不顾年老体衰,却只能以文职参军的身份与己方叛军殊死一战....在这一次次失败和命运女神的一次次玩笑中,他的枪术愈发圆融、他的诗词突飞猛进、他的须发日渐花白、他的理想渐行渐远。在这个以兼容并蓄而闻名的大唐盛世中,这个努力的天才似乎永无出头之日。虽然,人生的末尾,高适的人生因为安史之乱出现了几年的高光时刻,但似乎又带着一些回光返照的悲情感,在盛世中一事无成,在乱世中却突然功成名就,这多少带点讽刺感。一身本领在秩序中无从施展,在无序中才能崭露头角,这多少又带点命运的宿命感。
命运的交织、情感的牵引
影片中两位主角的命运显然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同时也会让人又一种感觉,如果没有李白也许高适不会是这个高适,但没有高适的李白应该还是那个李白,就像如果没有太阳,月亮就没有光亮,而没有月亮,太阳却会照常升起。片中的李白显然对高适的一生影响深远,没有李白就没有他和裴十二的一战,那也许高适一辈子还都是个结巴;没有李白传授的相扑,他得不到掌兵的机会;没有李白多次提及的相扑欺骗的策略,高适也不会有晚年用兵的高光时刻。毫无疑问,高适对李白是钦慕的,对高适来说李白是一个艳羡而难以触及的精神图腾。但高适之于李白呢?
影片的高潮部分无疑就是吟诵那首《将近酒》的时候,但最让我动容的部分却是他们酒醒之后。在经典的故事构架中,最能勾起岁月情思的无非是英雄迟暮,美人白头,会让人不觉反省自身,这些年在互联网上流行的词汇“爷青回”,又何尝不是追忆青葱岁月的自我调侃。影片中酒醒后,高适和李白的最后一次相扑,看着须发皆白,挺着大肚腩的李白和影片初期那个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逐渐重合,骤生感慨。而高适得胜离开时,李白吟诵起了那首侠客行,并说这首诗多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样子所写,我突然潸然泪下。如果说,李白是高适的精神图腾,那高适何尝不是李白心中一块移不走的顽石,木讷而执着,纯粹而侠气,这块顽石还在,谪仙人对人间的期望不灭。所以也许李白从高适写诗还很稚嫩时就一直在关注,他说的那句我最好的朋友,也许也并非完全是戏言。
片中塑造的高适是纯粹的,纯粹的仿佛人生有一条明晰的轨迹,清晰而简单,只是因为李白的介入在人生的终点泛起了别样的波澜。片中为了塑造高适的纯粹,凸出友情,甚至没有给他添加任何爱情的戏份,没有安排任何妻女家眷,孑然一身,最终也仅有一书童相伴。就如,高适和裴十二比武输了以后我就这样想,高适为什么没有爱上这个英姿飒爽的女子啊,故事如果这样展开,也许后续的疆场上也会谱写一段剑枪双绝的伉俪佳话呢?但影片塑造的纯粹高适,此战的所得不可谓不丰,排遣了怀才不遇的心境,治好了天生的结巴,但也只是在他预定的轨迹上分毫不差的走着。也许只有这种纯粹如顽石般的高适,才能成为谪仙人在人世的道标。
结尾说两句
影片结尾长安三万里以诗集卷名的形式缓缓展开,各地方言版的长安诗词娓娓道来,既是全篇的情感总结,也是对长安这一词汇的意象诠释。其实我同意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看法,这是一部足以载入中国动画影史的影片。在中国动画这些年肉眼可见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有遗憾,以往的作品无论好坏都像是用迪士尼、梦工厂或是日漫的手法去讲一个充满中华文化元素的故事。追光的前一部作品杨戬,就是一个大大的反例,人设完全COPY cowboy,只是进行了一些本土化改编,同时讲了一个稀烂的故事。因此我觉得作品中仅有中华文化元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中华文化筋骨,我认为长安三万里是有了一些中华文化筋骨的作品。但这类尝试无疑也是充满风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曲高和寡,就像长安三万里选择暑期档上映,也是觉得可以绑定一定的受众群体,奠定一定的票房基础。市场和资本必然是冰冷的,这就需要创作者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匠心,这不容易但真的很酷。
最后说一说,有些创作者可能担心注入中华文化筋骨的东西,会影响作品所谓的“国际化”,这种相当可笑的理由。正如真正的大国永远是心态上的,而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一味的迎合只会使作品变质。莫说是如今,当年积贫积弱的时候,携京剧访问美国的梅兰芳有为了迎合他们去修改京剧吗?如果那时候都能对从事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如此的自信,为什么现在不能呢?迎合与模仿无法打造自己的根基和脉络,何谈自成一派,伟大的文化需要世界自己去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