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经济悲剧的根源
这是一篇经济论坛转来的文章,对津巴布韦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比较透彻
对津巴布韦现象怎么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话题。一直以来,津巴布韦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被人视为“国际笑话”的是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在很多国家,“百万富翁”怎么说都还算是个有钱人,但是,在津巴布韦,几乎人人都是“百万富翁”。不久前,津巴布韦宣布删去10个零,也就是说,100亿元变成1元,可见这个国家的货币已经贬值到什么地步。对于津巴布韦的经济现状如何看,其实涉及到这个国家的历史。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曾经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也有比较丰富的矿藏资源。在农业方面,号称非洲粮仓。国土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90万,其中97%以上是黑人。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900多年前便有了自己的国家,是南部非洲文明的起源,15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此后不久,白人开始在世界各地扩张,非洲的历史变成白人与黑人的共同历史。
南部非洲白人移民很早就有,最初主要是一些从欧洲逃难的白人在那里建立的定居点。19世纪后半期,南非发现了钻石矿和金矿,白人移民蜂拥而至。当时最强大的英国首先镇压了黑人祖鲁人的反抗,又与有几百年历史的“土著白人”发生了二次布尔战争。1890年,位于现在南非北部的津巴布韦成为英国南非公司的殖民地,1895年定名为南罗得西亚。罗得西亚这个名字,来自于英国南非公司的创始人罗得斯,显然是为了表彰这位殖民者的丰功伟绩(包括北罗得西亚,现在的赞比亚)。1964年,南罗得西亚的白人宣布独立,改名为罗得西亚,实行种族隔离政策。至此,一个名叫穆加贝的人,开始出现在政治舞台。
穆加贝1924年出生于这个国家北部黑人农民家庭,从小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在南非获得大学学士学位,此后又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多个学位,穆加贝的大学学位超过10个,他是非洲领导人中,学位数量最多的,而且,几乎都是受西方教育。这里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不发达国家,受西方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往往对西方非常神往。而一旦受过西方完整深入的教育,则容易成为反对西方的领导人。这种现象在前殖民地国家很普遍,除了穆加贝之外,印度的甘地是另一个典型。这也许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对西方了解不多,或者只有肤浅的了解,就容易被西方的表面蒙骗;对西方越是了解,越是容易看穿西方的本质。
年轻时的穆加贝如果要作一个西方制度下的中产阶级,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决定反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统治,为此,他坐了10年的牢狱。后来的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坐牢时间比他更长。穆加贝1974年出狱后,参加游击队,展开了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者的武装斗争。后来的曼德拉对于种族主义者也同样不放弃武装斗争的手段。为什么?虽然所有的种族主义者都是所谓民主制度,但是,如果要通过民主手段来推翻种族主义,几乎不可能,必须用暴力来反对民主的暴力。这像是一个悖论:接受白人的民主,黑人就没有民主;黑人只有用暴力,才有可能从白人那里得到自己的民主。1979年,在英国的主持下,罗得西亚各派召开伦敦制宪会议,英国为罗得西亚制定了一部宪法。1980年,罗得西亚举行了黑人可以参加的民主选举,穆加贝任总理。同年,罗得西亚改名为津巴布韦。津巴布韦这个名字来自于国境内一个非洲历史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
津巴布韦的历史几乎是后来南非黑人历史的榜样,换句话说,南非黑人摆脱种族主义的统治,几乎再现了津巴布韦的历史进程。穆加贝成为津巴布韦领导人时,津巴布韦仿照英国的模式,实行的是内阁制。1987年,津巴布韦仿照美国模式,改为总统制。此后,穆加贝在总统选举中多次连选连任,担任津巴布韦总统至今。有人说,这是穆加贝实行独裁的明显标志。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必要多说几句。
英国对津巴布韦的殖民统治,对于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穆加贝从一开始就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对英国应该说好感不多,因此,英国人为津巴布韦设计的政治模式被津巴布韦抛弃,也属正常。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武装干涉安哥拉失败后,对津巴布韦采取了不同的政策。美国的这种政策有一个历史背景,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对于非洲的争夺非常激烈,而当时津巴布韦游击队实力比较强大,一旦游击队完全获胜,建立一个亲苏联的政府,是美国不愿看到的。但是,白人种族主义也确实不得人心,不改变它,就得不到黑人的支持。因此,美国希望在津巴布韦能够出现一个温和的黑人政府,既抛弃种族隔离,又不要亲苏联,也不要对白人有太多的伤害。
英国1979年召开伦敦制宪会议为津巴布韦制定宪法,与美国幕后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其中包括美国许诺对罗得西亚的资金支持,当然,这种资金支持是为了失去政权的少数白人,对不到1%的白人起安抚作用。有完整西方教育背景的穆加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英国和美国接受,要知道,当时津巴布韦的黑人领袖,并非只有穆加贝一人。而且,1980年穆加贝在选举中获胜后,美国是第一个声明支持的。因此,穆加贝在最初的时候,对美国抱有好感也就很自然了。事实上,穆加贝成为津巴布韦领导人后,对于津巴布韦的白人确实比较温和,基本维持了白人在经济上的利益。这个现象在曼德拉任南非总统后也同样出现。
由于冷战的需要,英美在亚非拉很多国家,容忍、支持了很多亲西方独裁者,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那个时候,他们不会对是否独裁,以及人权等问题提出指责,只要这些独裁者维护英美利益即可。长期担任津巴布韦领导人的穆加贝有一定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但是并没有离西方太远,因此,那时候只要穆加贝不伤害西方利益,西方都很容忍。穆加贝还被英国授予“爵士”称号。直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未对穆加贝的连选连任提出过指责。津巴布韦社会各个方面也获得长足的进步,例如,小学入学率达到80%,成人识字率近90%,津巴布韦还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烟草出口国。
至于穆加贝连选连任问题,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英国1979年为津巴布韦制定的宪法,规定了一些“不个更改”的条款。1990年,穆加贝不再照顾英国殖民者的面子,越过了英国人在《宪法》中设下的红线。一个国家为另一个国家制定宪法,还规定接受此宪法的国家不可更改,本来就不合理。因此,改变这种不合理,西方也无话可说。虽然大多数国家都规定领导人的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但是,第一个打破这种规矩的是美国。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连选连任四届总统,如果不是罗斯福在任职期间逝世,真不知道是否还会有第五次连任。如此,对于穆加贝还有什么可以指责?关键在于本国群众是否愿意接受。
问题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而真正的源头是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冷战结束后,政治利益至上的原则被西方社会逐渐放弃,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经济利益至上成为西方社会的第一原则。原先为了政治利益而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的做法成为历史,西方对津巴布韦的经济援助开始减少,经济掠夺的本质真正显露,而津巴布韦此前对于西方经济的过于依赖也成为它的致命软肋。穆加贝为了挽回本国经济,不得不对原先承诺的白人利益和西方经济政策发动挑战,由此彻底得罪西方。动了西方的钱袋,就是动了它的命根子。结果就是一系列的制裁,最终导致津巴布韦今天的局面。
津巴布韦北部与赞比亚的交界处是赞比西河,河上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维多利亚瀑布,它是非洲最大的瀑布,因此,旅游业也是津巴布韦的收入来源之一,此外,国土面积并不大的津巴布韦还有26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1890年,英国南非公司组成了一支军队,占领了现在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英国殖民者对于这支白人殖民军队的奖励是,每人获得当地3000—4500英亩的土地,并且还有金矿开采权。英国殖民者从那时开始,就根本不把本地黑人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黑人的土地他们是可以随便占领的。津巴布韦近代史上的这个殖民开端,成为它今天经济困境的最初原因。
津巴布韦的自然环境不错,白人殖民者看中了这块富饶的土地,殖民地政策以及白人独立后的种族隔离政策,导致津巴布韦的土地高度集中。到穆加贝就任津巴布韦领导人的时候,国内4500名白人大农场主(占人口的0 .06%)占据了全国75%的沃土良田,占人口97%的黑人不仅没有多少土地,更严重缺乏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白人殖民者通过占有土地而占有了水资源,并运用法律(种族主义也是法制社会啊)规定其永久占有,使得很多黑人农民对于流经自己土地的生命之水也不能使用。由此,白人大农场主土地广阔,水源丰富,可以种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例如烟草、棉花、花卉等,而黑人农民只能种一些耐旱作物,例如玉米,勉强维持温饱。
前文提到,1980年穆加贝就任津巴布韦领导人后,对于白人的现有利益没有很大的触动,造成这个局面是与英国谈判的结果。1979年英国同意让津巴布韦黑人领袖取代白人殖民统治,但是,有一个交换条件:10年内不进行土改。也就是说,白人大农场主的利益10年内不允许触动,并且在津巴布韦的议会中,为白人保留20个席位。当然,这个议会席位的比例大大超过白人人口的比例。为了让津巴布韦接受这个条件,英国还许诺,向独立后的津巴布韦分期支付4400万英镑的资金,作为对津巴布韦不进行土改的补偿。
那么,10年以后呢?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穆加贝不能容忍少数白人永远占据津巴布韦绝大多数重要资源的状况。从反殖民主义的角度看,外来白人占据本土黑人的土地,本来就是掠夺行为,就是不合法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美国与津巴布韦还达成一个共识,10年之后开始土改,津巴布韦采取对白人土地逐步赎买的方式,最终将土地交还给黑人。但是,由津巴布韦拿出赎买土地的钱也不合理,因为,这些土地本来就是津巴布韦黑人的。由此,英国承诺,10年后进行土改时,由英国政府支付赎买白人土地的资金。
由此,穆加贝担任津巴布韦领导人后,对于殖民地时期留下的土地问题,没有触动,保留了白人农场主的利益,西方对穆加贝也很满意,对津巴布韦的投资或援助也逐步加大。这10年,成为津巴布韦独立后发展最好的10年。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工业发展,贸易也得到发展。原因嘛,因为这个黑人国家比较听话,没有同白人过不去。但是,在这10年的发展和繁荣的背后,已经给津巴布韦的国民经济埋下了未来危机的隐患,这就是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经济自主性严重缺乏,本国经济的命运几乎完全被国际市场操控。而所谓的国际市场,其实就是英美等发达国家,与它们关系好的时候,问题似乎不大,关系一旦出现问题,结果就是致命的。津巴布韦的这种状况,在曼德拉任南非总统后,也几乎同样存在,至今为止,南非的主要经济命脉依然在少数白人手中。
津巴布韦最初承诺的10年不进行土改期限过去了。国内压力的增加,使得穆加贝不得不进行土改,而最初的土改还是延续与英国的协议,由英国提供资金对白人土地实行赎买。历史的奇妙在某些时候会显露出来。英国原先同意津巴布韦实行土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冷战时期拉拢津巴布韦,免得津巴布韦向苏联靠拢。但是,冷战结束后,拉拢津巴布韦的政治意义消失了,英国人不愿出这笔钱了,西方贪财的本性占了上风。但它又不能明说,只好乱找理由,比方说,他们认为津巴布韦在使用英国资金时“透明度”不够,便以此为理由,不愿或拖延支付原先承诺的资金。确实,津巴布韦本国也有点问题,随着西方强行推行的自由经济,贪污开始出现,正好成为英国人的理由。到了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不愿继续履行保守党政府当年的协议,全部停止了津巴布韦土地赎买资金的支付。
正因为英国政府出尔反尔的原因,进入21世纪,津巴布韦土地被少数白人掌握的局面,没有多大的改变,20年来,少数白人农场主拥有的土地,只从75%下降到70%,广大黑人没有土地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从这时候开始,穆加贝决定,没收白人的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分给无地的黑人。经过几年的推行,已经有几十万黑人得到了土地,但是,穆加贝的这个举动,彻底得罪了西方的利益,招来了美国、英国、欧盟的一系列制裁。穆加贝不屈不挠继续进行土改,西方世界的制裁便不断升级,连新西兰这样与津巴布韦没多大关系的国家,也加入到制裁的行列。制裁内容包括经济制裁、人员流动制裁,银行制裁等等。
面对西方的制裁,津巴布韦原先不合理的殖民地经济,终于暴露出致命的缺陷,国民经济困难重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而西方世界对此不管不顾,只是高举着人权的道德旗帜,为白人利益而鸣冤叫屈,却不管制裁会给黑人带来多少灾难。美国甚至把津巴布韦称为“暴政前哨”,英国取消了曾经授予穆加贝的“爵士”称号,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站在制裁和反对津巴布韦的立场,利用他们的宣传优势,以及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对津巴布韦频频指责和打压。今年7月,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在联合国通过一项对津巴布韦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被中国和俄罗斯否决。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津巴布韦的经济走到今天这种恶化的境地,与西方的制裁有必然的关系。制裁只会使津巴布韦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只会使津巴布韦的百姓生活更加堕入深渊,制裁解决不了津巴布韦的根本问题。
也正因为中国对于津巴布韦的这种态度,使得一些西方国家毫无廉耻地说,中国正在津巴布韦实行殖民政策,并且说,中国如今在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做的事情,与它们原来在非洲的殖民地行为是一样的。这种说法的荒谬、无耻在于:在他们看来,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从它们用此指责中国来看,他们似乎认为自己当年是错的,但是,他们承认自己错了吗?他们至今还在为失去殖民主义的好处而大玩阴谋手段。再说,中国有没有到别的国家去建立军队?有没有派出中国人到别的国家去当总督、总统?有没有要求别的国家议会中,为中国人保留议员席位?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恰恰是西方一直口头主张的、互惠互利的自由经济。
津巴布韦目前被国际舆论批评,一个重要原因是腐败,人们指出,穆加贝有多少私人财产,穆加贝的亲信也掌握了国家经济的重要份额。但是,按照西方自由经济的理论和做法,国家领导人拥有私人财产并不算什么问题,例如,美国总统布什家族的私人财产就很多,而且,布什及其亲信的私人财产与他们的所主导的美国国家石油政策也密切相关。只不过西方舆论在讲穆加贝等人的“腐败”问题时,有一个参照背景,整个津巴布韦的经济局势不好,与老百姓的生活相比,高官们的私人财产就显得很刺眼。津巴布韦的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非洲国家就达成了一个共识,他们认识到,非洲经济的落后,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由于长期被西方作为殖民地,非洲国家的经济大多处于单一的、畸形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使得非洲国家很难在本国实现自给自足,必须借助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因政治或经济原因发生波动,非洲国家就将遭受严重的影响。因此,1980年,非洲统一组织制定了一个计划,要求采取自力更生的方针,建立和扩大国有经济成分,实现进口替代,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建立独立的经济体制。
这个计划在当时推行得还不错,有一个重要原因,非洲国家在冷战中,经常处于被冷战双方拉拢的地位,他们的相对独立,在冷战的两个阵营中,至少可以被双方接受。那个年代风行的“不结盟”运动,说白了就是,不投靠苏联,也不投靠美国。对于大国来说,拉拢过来是最大的胜利,保持中立是可以接受的结果。甚至为了维护某些国家的中立,或者带一点倾向性的中立,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扶持也较常见。津巴布韦在那个年代大致处于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个阶段也是津巴布韦经济发展较为顺利的时期。然而,冷战结束后,事情发生了改变。
同样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非洲发展计划,世界银行的计划与非洲自身的计划正好相反,要求大力推行市场经济,减少国有经济,实现产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由于冷战的存在,整个计划并没有得到推广,直到冷战结束后,非洲国家再也不能在两个阵营之间左右逢源,一极化的世界,加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非洲国家不得不接受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调整方案”。
按照西方开出的经济药方,非洲国家几乎同时出现两个局面,一是在快速私有化的转型期间,腐败迅速滋生。这个现象几乎是必然的,远的不说,近的看看苏联解体后的情况就会有所理解。但是,如果人们把向私有经济转型时造成的腐败完全当作不发达国家自身原因,也是一个错误。西方经济药方不管叫“休克疗法”也好,叫“经济调整”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将穷国最要害的国民经济部门,掌握到国际资本手中。他们以国际资本、跨国公司等现代手段,替代了政治、军事占领的旧殖民地手段,使得穷国只能处于原料供应和消费品倾销的地位。
随着西方的经济药方,非洲国家第二个必然的局面是,原先不太发达的工业基础,更加一蹶不振;西方世界的债务,使得非洲国家的经济失去活力,如同人体失去血液。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己的统计结果:1986年至1990年间,5年时间里,非洲还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及利息,比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到的贷款还要多30亿美元。人们说,西方对于非洲国家的经济药方,是一种变相的抢劫,这个说法不算夸张。看看尼日利亚,这个非洲石油大国,却是全世界经济失败的国家之一。原因很简单,经过西方的经济调整,尼日利亚最赚钱的经济领域,都在西方资本的掌握中。同样拥有石油的苏丹为何动荡?因为苏丹不想变成第二个尼日利亚。美国为何讨厌委内瑞拉的查维斯?因为,查维斯奉行国有化,让外国资本无插足的空间。
又要说回腐败问题。在向私有化转型的过程中,的确会产生腐败,有些是自身原因,因为私有化就是要刺激人们的私欲;同时,转型期间经济与制度的不匹配也是一个原因;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很多腐败都是受到西方资本欢迎的,并且是西方资本拼命促成的。放眼全世界,不发达国家的多少贪官、腐败分子,最终都在发达国家“避难”,看到这个现象大概就能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比方说,赖昌星的疯狂走私对谁有好处?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是他周围的利益集团,但是,还有走私产品的生产国也是获利的大头,如同当年向中国走私鸦片的英国。而真正受损的是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穷国的腐败一方面让少数人利用不公平的手段,攫取私人利益,中饱私囊,另一方面也帮助了发达国家对穷国实现经济侵略。以中国为例,反腐败呼声最高的是中国老百姓,发达国家对此却并不很关心,他们关心中国的人权,其中就包括大批贪官的人权,多少逃亡国外的贪官,都在发达国家的人权保护之下。引渡一个回来受审,难度都很大。
国有资财流失到哪里?国家经济命脉被掌握在谁的手里?这个问题,在津巴布韦已经变得十分突出。对于穆加贝来说,前车之鉴已经非常明显,与其让国家经济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不如让它掌握在自己亲信的手中。由于穆加贝的民族主义立场,他在政治和经济上彻底得罪了西方,换句话说,他的“腐败”已经使西方的经济利益受损,因此,便成为一个污点,被抛到国际舆论中。而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穆加贝不愿做西方顺从的小绵羊。当然,穆加贝在与西方渐行渐远的过程中,由于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理解和应对不太正确,也给自身经济带来一些问题。
津巴布韦这样的原殖民地国家,其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依附于发达国家,即便是在它独立以后,这种依附状况也没有改变。
津巴布韦是一个内陆国家,陆路交通都要借助周边国家,空运直飞的国家也不多,而且,空运的成本太高,津巴布韦低附加值的产品,根本无法通过空运与外界交流。在殖民地时代,由于宗主国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制约似乎并不严重。但是,津巴布韦独立后,这个问题立即成为可松可紧的紧箍咒。但这只是依附的后果之一。
殖民地时代,宗主国对于各个殖民地,基本上都形成了发展单一经济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前殖民地独立后,都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原因很简单,原先的单一经济,不管怎么说,都是前殖民地技术条件、市场条件最成熟的经济领域。然而,单一经济模式必然造成一个结果,本国经济的命运,只能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反过来说,国际市场的一点点变化,都将对本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以津巴布韦来说,这个小国家曾经是世界上第三大烟草出口国,烟草是它重要的经济来源,美国曾经是津巴布韦烟草的进口大户。进入21世纪,美国对津巴布韦的制裁,使得津巴布韦的烟草没有了外销渠道,烟草产量急剧下降。目前,中国每年进口不少津巴布韦烟草,“美国之音”等一些媒体则说中国在非洲搞殖民地,他们不想想,如果没有这种互利的贸易,津巴布韦老百姓的日子岂不更加雪上加霜。
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时,外国资本占全国资本总额的62.5%,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津巴布韦的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外国资本的手中。只要穆加贝与西方国家保持密切的听话的关系,国家的经济还能发展。代价是,大多数利益都被外国资本拿走,本国老百姓得到的好处不多。例如,津巴布韦白人的现代化农场,资金和市场,两头都在国外,这些农场生产的烟草、棉花、鲜花等,都以供应国际市场为主,利润较高,但是,本国老百姓获得的好处不多,只有低廉的劳动力报酬。加上白人大型现代化农场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也较高,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不大。而且,从殖民地时代起,白人对土地的占有就附加了一个特殊的条件:对水源的同时占有。这就使得其他黑人的土地很难公平获得水源,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可想而知。从这些情况就能看到,穆加贝要获得广大黑人百姓的支持,收回白人的土地再分给黑人,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由于前面说到的外国资本问题,当穆加贝的这个决定得罪了白人之后,他的资金也没了,市场也没了,甚至连技术都没了。
穆加贝收回白人的土地,不可能没收白人农场主的资金。当他为了本国黑人而得罪白人后,2001年,全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仅为500万美元。2002年,资本净流出3.47亿美元。随着英国、美国、欧盟以及像新西兰这样的英联邦国家联合对津巴布韦的制裁,它的国际市场也没了。而白人农场主也带走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津巴布韦的经济形势必然一落千丈。造成这个结果,无非是因为津巴布韦的领导人觉得要保护本国的利益,要让本国老百姓获得实际利益,从而得罪了白人和外国资本的利益。并且,由于津巴布韦长期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经济模式,从而使得外国的经济制裁显得非常严厉,后果很严重。
外向型经济是很多后发展国家首先选择的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获得成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简单说来就是,外国资本的获利一定大大高于被投资国的获利。当我们说,虽然“中国制造”遍及世界,但是,中国只是以自己的材料、能源、人力的高消耗,换来极不对等的利润分配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外向型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严重依赖性,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
不光前殖民地的非洲国家如此,拉丁美洲国家也大多如此。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现在比较愿意同中国合作,一方面是中国不像西方国家那么见利忘义,另一方面也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津巴布韦的选择,对于中国是一个借鉴。一方面,中国要改变过渡依赖欧美市场的局面,扩大与非洲、亚洲、南美洲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要在产品上改变低端状况,要尽快形成自己在全球范围内无法取代的核心产品,从而让我们与国际市场的被动关系,改变为主动关系。同时,中国还应该大力开发本国市场,将本国市场变成本国资金、本国技术发展壮大的培育基地。在本国市场对外资开放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只是热情欢迎的态度,而应该将开放本国市场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砝码,以平衡海外市场对我们轻而易举的制约。
回到津巴布韦。人们在说到类似津巴布韦这种前殖民地国家的民主问题时,经常会简单得出一个结论说,非洲国家(或拉美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这种说法首先是对所谓“真正的民主”的定义霸权和解释霸权,其次是用发达国家的民主假象糊弄欠发达国家。美国、英国都有两个大党,但是,人们为何不想想,这两个国家为什么不会出现第三个、第四个大党?说实话,英美的两党制、反对党制,基本上是在给大众表演一个“民主秀”,两者的区别并不大,只在一些无关紧要、无关痛痒的问题上,假装对立,假装吵吵嘴,引得大众跟着起哄而已。这两个党在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本国资本利益这个根本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搞多党制,便出现十几个党,彼此互相打架,严重增加内耗。在我看来,这就是上了美国民主的当。其中还有一个关键是,由于国家经济落后,个别党派很容易就成为国外势力的代理人。由此,民主不但没有推动本国的发展,反而成为外国利益渗透本国的机会。在津巴布韦,这个现象很明显。所谓最大的反对党,其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外国资本的利益。这种现象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颜色革命中,也清晰可见。
津巴布韦遭遇经济灾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艾滋病的流行。1990年,津巴布韦的人均寿命是61岁,到2002年,人均寿命倒退到39岁,感染人数约230万,贫困家庭超过60%。关于艾滋病流行,同样牵涉到发达国家的所谓“人道主义”或“人权”问题。艾滋病在非洲的流行,并非只有津巴布韦一个国家,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都严正谴责美国的虚伪。美国的医药公司为了赚钱,明明有治疗、控制艾滋病的药物,却故意定出非美国人无法承担的天价。有些美国医药公司假模假式地到非洲救助病人,其实是在拿非洲病人做人体试验,以试验他们的新药。美国和西方各国政府则为了白人利益,大大减少了对津巴布韦等国家的援助,使得无数艾滋病患者得不到医治。一边摆出高喊“人权”、“人道”的嘴脸,一边眼睁睁看着大批非洲人死去。
2008年7月,美英等国在联合国提出了一个继续加大对津巴布韦制裁的决议,理由无非是津巴布韦在搞独裁,用美国黑人女国务卿赖斯的话说,津巴布韦是全世界六个“暴政前哨”之一。穆加贝毫不客气地将赖斯称为白人的奴才。7月11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对美国起草的进一步制裁津巴布韦的提案投了反对票。对于美国的这个提案同样行使否决权的还有俄罗斯。中国的态度很明确,自从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展开一系列制裁以来,制裁力度不断加码,目前,津巴布韦的失业率已达50%,人均GDP只有741美元。进一步的制裁只能加剧社会的动荡,激化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真正解决津巴布韦的现实问题。中国指出,制裁并没有带来津巴布韦的稳定。其实,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美国等西方国家发起的制裁,也造成了一系列“人道主义”灾难。
津巴布韦问题能否真正、有效地解决,还是有待时间考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而经济能否健康繁荣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本国经济的独立自主地位和全球化的关系。简单来说,给大户人家打工是一个选择,但是,大户人家一旦不要你,你就什么也没了。某种程度上,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