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四年企业没法用,工科教育怎么了?

2023年6月,又一年毕业季,每年,中国约400万工科大学生走出校园。

根据智联招聘最新报告,2023年应届毕业生中,来自工科专业的获聘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学科,达到56.9%。火热的数字背后,却依然难掩工科人才供需错配的困局。

去年,尹英从国内某重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后,供职于国内一家头部车企,如今,他每天的工作是测试新车的性能。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学校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但这对于他这样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帮助很小。在他看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留给学生思考和总结的时间特别少”,学生很难有足够时间去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他认为,大学的一些培养内容脱离实践太远,“我现在的工作能力大都是自学得来的”。

王连是某能源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站在企业角度,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现在工科毕业生对工程的接受度、认知以及实际动手能力都太弱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也就相当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工科本科生的水平。“我们一般不招应届本科毕业生,因为好几年都成长不起来,除非他已经在相关领域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历。真正适配我们的工程人才很稀缺。”

今年3月,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包括曹德旺在内的数名企业家联名发文,呼吁扭转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例如,教师宁愿或不得已在黑板上教修机器、教盖房子,也不愿或无法下车间、下工地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本科生实践机会少,实践多停留在企业参观层面。文章称,如果不解决“屈从论文、难下工厂”的问题,“中国制造”极可能遭遇大面积空心化。

有企业家说,他现在最担忧的是:“工科理科化”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远离工程、不爱动手的习惯,更糟糕的是,他们还丧失了对工程的兴趣,不仅只会纸上谈兵,也更喜欢纸上谈兵。“我发现,我遇到的很多90后、00后都显露出一个共性:喜欢做软件,不愿做硬件,而且觉得写论文、做模型更高大上,工程实践就相对低级。

不仅学生存在“工科理科化”问题,在教师中间,这一现象更加严重。有专家指出,“工科理科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很难满足企业需求。此外,工科教师研究的项目很少来源于企业创新,导致人才培养“理科化”。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1261398870236816&wfr=spider&for=pc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