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如何看待耶伦访华?

7月6日至9日,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这是拜登执政后,美国政府第一位内阁级经济高官访问中国。此举对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实质性进展的缺乏,我国舆论场上针对各种细节进行了讨论,比如彩虹、握手、云南菜以及女性经济学家的晚宴等。诚然,在中美关系的低谷期,一两次的外交行程难以真正起到“破冰”的作用,但积极的信号仍然值得肯定。通过对外媒报道的梳理,可以发现相比中美关系之前的冰冻,目前出现期些许回暖的迹象。

 

1、中美关系的宏观认知。耶伦表示:“我们相信世界足够大,足以让我们两国繁荣发展。两国都有义务负责任地管理这种关系:找到共同生活并分享全球繁荣的方式。”她声称,美国和中国存在“重大分歧”,需要“明确、直接”地进行沟通,但她指出,拜登政府并不“通过大国冲突的框架”来看待美中关系。

2、与中方经济团队见面。在美方看来,中国全新的经济团队并不熟悉,尤其是在与美接触方面相对较少。耶伦与四位中国最高经济政策制定者)进行了总计 10 个小时的会谈,这是拜登政府首次与中方举行此类高层级经济会谈。

3、“多样化”取代“脱钩”。耶伦在访化期间多次寻求消除中国对美国“脱钩”的担忧,甚至避免提及去风险化。她表示美国想要多元化的供应链,其认为“脱钩”与“使关键供应链多样化或采取有针对性的国家安全行动”两者之间存在重要区别”。

       4、为气候合作铺路。气候合作成为耶伦访华的一个要点,她在周六的讲话中说,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有共同的责任来领导气候行动,并呼吁中国支持美国主导的绿色气候基金,该基金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并减轻其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拜登气候特使克里在耶伦抵达中国时表示,他将于下周前往中国(已经确认),重启两国的全球变暖谈判。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