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存量博弈,用发展解决矛盾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了
【本文来自《青年失业率持续走高,专家称“毕业生的能力不是企业需要的”,如此看待此观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青草根
就业难根子出在高校本身!
1、产业转型升级难
产业转型升级,听起来好,做起来难。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可转化的东西太少,高校花了那么多科研经费,有多少成果是有产业转化价值的呢?不用去调查,看看我们科技现状即可。脖子卡来卡去,究其原因,还是科技届本身没多少值得转化的科技成果。
产业转型不了,高大上工作机会就少,现在毕业生胃口又这么高,怎么可能顺利就业?
2、教、学与用严重脱节
1)教方面
绝大部分大学搞的东西,不是产业界需要的,尤其是工科,各学科严重材料化,为了好出文章,都去偏材料了。不研究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教,也无可教,教都是用最简单办法应付。什么卓越班、企业班,多半流于形式。还有,高校师资教育、教学经历,严重脱离社会,大部分博士都是一个学堂门接着一个学堂门,最后来到教学岗位。完全不了解行业、产业所需。甚至完全不懂行业、产业。他能给学生教什么呢?行业、产业所需的,他教不了。
2)学方面
工科专业学生,成天被喂ppt,能喂成什么样呢?学生听一次两次还可,多了,就不想听了。一天到晚说大学不在于大楼,只在于大师。一般性的大学,要什么大师?(研究型大学要的才是大师!)一般本科里的工科,要的是大楼、与产业、行业所用同步的教学设备,要的是懂产业、行业技术的教师。试举一例:
一般本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很多都不开设三维设计软件课程。而一般本科的机械毕业生,出去,起码三分之一左右的职位是搞设计与开发,需要用的就是这个软件工具。
汽车类专业,教学基本不涉及实际汽车零部件设计;电气专业,连高压配电房都没去过;自动化专业,生产线都没上过。
这还搞什么工科?
还让学生怎么好好学?
他学得下去么?
天天谈就业,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业就需要天天谈。
首先应该知道目前的形势。目前的经济形势是存量博弈,用发展解决矛盾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了,这是一切矛盾的根本。
再说人才流动性。
再相比较的话,早一辈的人不过他们那代人的胜出者,然后赢者通吃霸占了社会的大量资源。但中国的高速发展变化,他们大多数早已适应不了新时代。
而年青人们生长于新时代,从小接受的是信息时代新思维、大视角;又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从小卷到大,是社会的高素质人群,但却是失业率的主要贡献群体。从人才资源角度看,这是绝对的错配,也是中国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只要有人占了坑位就死不下来,岗位、人员流动不起来,创造再多的新岗位也是不够,人总都是要向上爬的。
老一辈应该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出发,提高觉悟,自觉隐退,让社会可以即时补充发展的新鲜血液。而不是搞什么,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玩什么,延迟退休。
再说人才的成长性。
看过NBA转会新闻的都知道,NBA对人才的需求,分为潜力新星和即战力。
目标在于夺冠,或争名次的球队,更需要即战力;目标在于重建的,倾向于寻找有潜力的年轮人来培养。总体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我们有多少公司,会有耐心、有计划地,去培养一个行业新人?
更多是开个底薪像施舍,埋怨能力不行;成长起来了又不肯加薪,必须跳槽才能实现涨薪诉求,伯乐总在下一个公司。
无论什么样的公司,无论有没有必要,一开招聘目标就是985、研究生,开个行业底薪就想招来行业大牛,无法得逞就埋怨高校生这不行那不行,学校这不对那不对,简直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