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调了12年的一项计划,引起美国智库极大关注|文化纵横
【导读】近期,中国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小巨人”和“单项冠军”计划,受到美国高度关注。美国智库Force Distance Times专门发布研究报告,基于对中国超600家“单项冠军”和9000余家“小巨人”企业分析,认为高精尖中小企业正成为中国的一大优势。
该报告指出:与美国注重高利润节点、把低附加值产业外包到国外的做法不同,中国的工业竞争侧重于整个产业链,中国优先考虑的是产业链安全和影响力。美国政府长期把目光放在大企业上(如华为),却忽略了由“小巨人”和“单项冠军”组成的更大生态系统。这些企业构成关键产业链节点,不仅反映中国的相对优势,也折射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弱点和依赖性。
这份报告同样值得中国政策界、产经界和研究者注意。它不仅全面摸底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还指出这些企业的薄弱环节,更有意给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贴上“战略对抗性”的标签。类似这种报告,可能会使我国许多优质中小企业受到外部风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也在加码产业政策,2023年初美国国防部发布《小企业战略》,旨在减少小企业参与国防行业的壁垒,更好地利用国防部投资项目增强国防工业基础,提升国防工业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有必要巩固现有优势,加快弥补潜在短板,以应对未来不测风险。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原创编译“世界权力的迭代与重组”系列之十一,编译自Force Distance Times智库研究报告(2023年3月),原题为《“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中国塑造差异化产业优势的宏图》(《Little Giants, Single Champions: China's Blueprint for Asymmetric Industrial Advantage》)。由于美方立场、议题设置等原因,本文仅反映局部信息,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辨析。
“小巨人”与“单项冠军”:中国塑造差异化产业优势的宏图
Force Distance Times|美国智库机构
西东-编译 迦然-审校 | 文化纵横新媒体
2023年第24期 总第129期
中国产业发展对国际供应链的杠杆作用正在凸显。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发展中,中国取得重大进展,这对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很重要。最近的种种现象,从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崩溃到新冠初期的医疗和防护设备短缺,都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美国对中国产业优势和政策设计仍然知之甚少。中国的供应链优势经常被忽视,因为这种超出了传统竞争框架的范围。传统的统计数据(如人均GDP、盈利能力)没有考虑到中国相对于全球体系所享有的战略优势。尽管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战略纲要指导着中国产业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但对其细节的熟悉程度、全面实施和企业层面的定位仍然滞后。因此,以往的分析可能无法准确评估中国的竞争地位,也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监测。一些可以看到的竞争优势,如华为,在成为全球主要参与者之后就被辨别。但其发展的“种子”还没有。基于一个由“不太明显”的参与者构成的更大生态系统,中国在关键供应链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知。
本报告力在填补这一缺陷: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评估中国工业发展计划的目标和成就,了解其参与企业和投资者,以及它们对供应链和技术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报告分析了一组被长期忽视、却格外有用的产业政策示例:“单项冠军”和“小巨人”计划。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指的是近万家在细分领域获得突出成就的高精尖中小企业,他们有的在关键产业链节点上占据领先,有的显露出相当潜力。从这些中小企业中,我们能了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确立了哪些优势,又有哪些环节已经相对地自给自足,在中美竞争中建立起相对实力。
本报告调研了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的详细规划方案、受益企业、和总体的发展趋势,并发现以下几点关键:
1.“单项冠军”和“小巨人”计划强调“专精特新”,反映出中国在供应链节点上占据重要地位。
2.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计划不仅反映出中国的相对优势,更反映出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和对中国的依赖。而此举将扩大美国的依赖范围,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定位背后的中国企业。
3.“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建立起相辅相成的伙伴关系,增强了中国发展垂直整合工业的能力。
报告发表截图
▍引言
2015年,中国启动“制造强国”的十年纲领——《中国制造2025》,这一计划延承中国几十年来“世界工厂”的优势,并将重点放在工业和技术领域。如今,这一计划即将成为现实:美国政府和企业都已认识到,大国竞争的成败将取决于制造业。
然而,美国对于竞争平衡的认识仍然滞后,对中美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把握不足。尤其是关键供应链环节,美国对自身的脆弱性、对中国的依赖度、材料的供给链风险上认知仍然模糊。中国在关键供应链中已经占据了哪些优势地位?弱点又在哪里?中国未来一年、五年、十年的发展战略又是什么?
中国的规划纲要和细化的产业政策提供了部分参考。其中的“单项冠军”和“小巨人”项目值得特别注意。“单项冠军”反映了中国关键产业链里具有主导优势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名单上的企业已超过600家,远超过2016年设定的200家目标。另外有近700家获得了额外认可。这些企业都是细分市场里全球排名前三的领导者,大部分营收来自于产品销售。“小巨人”则是中国发展关键产业链的领先企业。目前为止,“小巨人”公司达9000余家,它们在国家或省级的市场中占据领先份额,在特定细分市场显露出高度的专业化、并伴随着高研发支出以及强劲的利润增长。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中国制造2025》。这份报告从这些“隐形”的中小企业出发,以此了解中国在哪些领域建立工业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力方向,从而理解美国和中国的不同趋势。可以说,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里列出的企业,奠定中国工业在全球中的地位,为之勾勒出产业优势的发展蓝图。
2023年1月26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小企业战略》
▍国家设计的产业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将中小企业(SME)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五”规划(2006-2010)多次提到中小企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6)在此基础上,为发展中小企业奠定了框架。它将中小企业描述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促进其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该文件还提出了“专精特新”的概念:中小企业通过在细分领域发展先进能力,加强了中国的工业基础。
此后的几年里,工信部制定了选拔和培育“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的管理计划。下表总结了一些关键的政策文件:
▍何为“单项冠军”?
“单项冠军”一词在2016年《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被正式定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该文件还列出了识别“单项冠军”的具体标准:
1. 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位。
2. 主要从事制造业1-2个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从事2个细分产品市场的,产品之间应有直接关联性。
3. 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
“单项冠军”企业可分为三类: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是符合“单项冠军”企业标准的成熟公司;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是指尚未达到全球领导水平,但有其潜力的公司。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授予生产全球销量领先的产品所在企业,但企业还未从该产品的销售中获得70%以上收入。
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经公布七批“单项冠军”企业,最近一批是在2022年10月公布。该分析总共确定了“单项冠军”企业1,286家,分为6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9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和59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政府对“单项冠军”企业的参与,不止是选择它们,工信部每三年进行一次考察,对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在入选“单项冠军”计划后,企业将受益于优惠国家政策,例如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先支持。各省也为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例如,安徽省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提供能源、电力、土地利用等要素支持,并给予入选“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公司一次性奖金。浙江省作为中国“单项省份”集中度最高的省份,按研发经费比例对“示范”和“培育”企业进行补助,并给予省级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先支持。
“单项冠军”名单凸显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影响力,并表明这些领域具有战略重要性。此外,通过跟踪“单项冠军”的名单变化,我们可以侧面了解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和优先发展领域:譬如,某一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增加,表明中国在该领域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
▍何为“小巨人”?
“小巨人”概念在工信部2018年《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中被正式定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根据《通知》中概述的标准,“小巨人”必须具备:
1. 年收入在1亿至4亿元人民币之间。
2. 强劲的利润增长。
3. 低资产负债率。
4. 高研发支出。
5. 在特定细分市场专业化深耕。
6. 在国家或省级市场占有率领先。
“小巨人”时效三年,过期企业可重新申请,或晋升为“单项冠军”企业。
迄今为止,“小巨人”名单上的企业高达9000余家。为了促进“小巨人”发展,从2021年到2025年,政府为千家“小巨人”预留了补贴,还提供企业战略咨询服务,包括并不限于上市评估、云计算服务、产品设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小巨人”横跨多个行业,在2021年发布的第三批“小巨人”的2930家企业里,超过五分之一是压力阀、采矿和钻井设备以及建筑设备等工业设备和机械的制造商。其他是电气设备、材料、化学品、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以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商。根据工信部的数据,超80%的“小巨人”为民营企业,其余为国有或合资。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的行业细分有相似之处,工业设备和机械领域的企业均占五分之一左右。同时,电气设备电器、材料、化工领域的制造商均位列“单项冠军”和第三批“小巨人”前五名。这并不奇怪:制造业依赖于机器和原材料投入。
我们也应关注“单项冠军”和“小巨人”名单的构成差异:金属、矿产及相关制造业占“单项冠军”的6.6%,但在第三批“小巨人”名单里仅占2.8%。这可能反映出中国在许多关键金属和矿物生产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与之类似,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和材料占“单项冠军”的3.6%,但仅占“小巨人”的1%。这一现实反映出中国在关键可再生能源设备领域的工业实力,包括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
相比之下,在第三批“小巨人”中,半导体相关企业排名仅第九,而在“单项冠军”中排名第十四——这符合中国坚持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目的,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半导体薄弱。例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硅片供应商,在半导体产业链处于上游地位, 2021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46%。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的战略性
我们认为,“单项冠军”和“小巨人”项目致力于实现中国技术和资源的自给自足,以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避免在未来某个时刻,因无法获得特定的技术或投入,而危及整条产业链。
2016年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这一目标:“...单项冠军企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基石... 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占据全球产业链主导地位,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如果说“单项冠军”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制造”,那么“小巨人”则为这些企业奠定了基础。正如某媒体的《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茁壮成长》一文所说:“国家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链条上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
举一个“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例子。哈密中车新能源电机有限公司,是中国中车的子公司,专门生产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及相关配件。总部位于河北的欧伏电气有限公司,生产风电变流器。根据《新能源产业的“压舱石”》一文所述,“哈密中车和欧伏电气同为金风科技的合作伙伴,集成两家公司产品的风电机组目前已出口至中亚、东欧等地。”据调查,金风科技是一家跨国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在亚洲、欧洲和美洲设有办事处和设施。
总而言之,目前已基本形成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次培育体系。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攻坚战”颠覆了传统全球化经济的一个关键原则:以往企业会基于效益生产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中国优先考虑的却是产业链安全和影响力。通过投资价值链上下游的制造商,甚至是那些在经济学上“比较劣势”领域的企业,中国不仅加强了国内产业链的自给自足,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杠杆地位。
南京大学一位研究者在《“隐形冠军”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一文中写道:“向上延伸产业链,培育GVC(全球价值链)上的‘隐形冠军’,需要我们主动地扬弃过去某些经济理论,如不能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去实施所谓的‘扬长避短’策略,放弃对GVC上游的某些高知识技术密集环节的追赶和投入,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而应该以动态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实施‘扬长补短’策略,全力拓宽发展的瓶颈部门。”
我们认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际竞争对手遵循着全球化“比较优势理论”的传统逻辑,所以在这场竞争中处于下风。而且出于经济效率考虑,各国甚至还把制造业外包给中国或直接通过投资来支持。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的典型案例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计划,使中国建立起产业优势,同时也给海外众多中国产业政策观察家提供了一个企业清单:无论是物联网模组还是轴流调节阀,中国都确保了关键工业节点的安全。“小巨人”名单则反映出中国在哪些领域看到发展机会,或者暴露现有弱点。一些案例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结论:
案例1: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移远通信)是一家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2019年因其蜂窝无线通信模块被列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蜂窝模块也称为物联网模块,是嵌入在不同机器和物体中的小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和接收数据。这些模块是各种互联技术的必要组件,包括汽车、无人机、智能工厂、机器人和电力网络。移远通信生产一系列使用不同无线技术的蜂窝模块,涵盖各种带宽和网速。数据显示,2020年蜂窝模块的销售额占移远通信收入的95%以上。
移远通信在全球和国内的无线模块市场均占主导地位。2022年一季度该公司占据了38.1%的全球份额名列第一,名列第二的也是一家中国公司——深圳广和通占据全球份额8.6%。更惊人的数据远不止于此:在无线模块市场Top5的制造商里,仅有一家非中国公司——成立于意大利、总部位于美国的Telit(泰利特)。2022年7月,Telit收购了法国跨国公司Thales(泰雷兹),成立了Telit Cinterion(泰利特晶腾)。靠两家市场份额相加,泰利特晶腾拥有全球8.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移远通信和广和通。
我们都知道,华为在全球电信市场的影响力已引起美国和国际上的重点关注。但中国在物联网行业上游确立的主导地位,这一基础优势却被忽略了。
通过对移远通信的深入研究,我们也可看出中国在此领域的薄弱之处:虽然移远通信占据了全球蜂窝模块领域的大部分市场,但它的蜂窝芯片组需要从外国半导体公司进口。蜂窝芯片组是无线连接的基础,执行基本任务,如生成频率和身份验证,这些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物联网的连接所必需的。而移远通信所生产的蜂窝模块是一个电子设备包,包括芯片组和其他硬件和软件组件,以改善蜂窝连接。
根据移远通信的招股说明书,蜂窝芯片组的进口占该公司2018年原材料成本的82%以上。移远通信的两家主要芯片组供应商是美国高通和中国台湾联发科,分别占公司原材料采购总成本的29.15%和10.82%。也就是说,移远通信的采购成本约有1/3来自美国公司。
案例2: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南铝业”)是中国铝业集团公司(Chinalco)的子公司。更具体地说,它是中铝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铝高端制造是中国铝业旗下12家企业在2019年组成的集团,专注于生产高端铝产品。中铝高端制造旗下的两家企业均被列入“单项冠军”的名单中,西南铝业和东北轻合金。西南铝业在2020、2021连续两年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分别为航天用铝合金锻环和高精铝锂合金材两种产品。
铝合金是一个被国际低估的重工业材料:航空航天铝锻造环对开发重型运载火箭至关重要,高精度铝锂合金因其高强度重量比成为飞机和航天器的必要部件。
据《中国有色金属报》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锻件生产国,2020年占全球产量的48%。美国排名第二,而后才是日本、德国和俄罗斯。虽然这一领域的公开数据有限,但据报道,美国企业占2016年全球航空航天铝产品产量的35%,占全球航空航天锻件(包含铝、钛和钢)产量的34.3%。这一领域竞争激烈,美国铝制品巨头Novelis(诺贝丽斯)生产包括航空航天在内的扁平轧铝产品,它将西南铝业及其母公司中国铝业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我们认为,将西南铝业和东北轻合金列入“单项冠军”名单并给予相应扶持,足以表明中国的重视,并有可能未来几年在该领域大量投资。
案例3: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是一家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它成立于1998年,2016年凭借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获得了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时至今日,它已是全球第二大风力涡轮机供应商,2021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8%,仅次于丹麦的维斯塔斯。金风科技也是全球第三大海上风力涡轮机供应商,2021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3.3%,仅次于中国的上海电气和明阳电气。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占全球海上风力涡轮机市场的75%以上(按新安装份额计算),此领域全球十大公司占据7家。在国内,金风科技是该领域最大的参与者,拥有中国20%的市场份额。
案例4:中国的航天工业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不仅为我们识别出在全球产业链里美国依赖中国的特定节点及涉及公司,更为我们评估中国处理战略价值链的发展和竞争的平衡,提供了分析基础。航天工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将航空航天定位为战略部署的重点:“单项冠军”名单中至少包括18家企业从事空间或卫星组件的生产。其中7家在2022年10月刚刚入选,足以证明中国在该领域的飞跃。
随着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美国等国家也加深了对中国的依赖:例如,有研粉末新材料专注于生产用于航空航天部件增材制造的铜基金属粉末,占据了37.6%的全球市场份额。海能达通信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移动无线电终端供应商,在2017年收购了加拿大的Norsat(诺赛特)后(全球最大的低噪声降模块转换器供应商,供应卫星天线的关键部件),海能达一跃打入卫星通信领域。
与“单项冠军”类似,航空航天“小巨人”企业也迅猛增长,迄今为止航空航天的小巨人企业有43家。2019年第一批 “小巨人”没有航天相关企业,2020年有2家,2021年第三批入选了15家,2022年第四批则飙升至26家。
航空航天的“单项企业”及“小巨人”横跨上游材料至下游应用,覆盖全产业链。它们反映出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努力:自力更生地补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减少潜在的堵点,并在全球市场尽可能占据竞争力。以下几个案例有助于充实这一图景:
“单项冠军”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52年,专门从事航天器、火箭和空间站模块的铝合金材料制造。2021年5月发射的天舟二号的货运飞船就用了东轻和西南铝生产的关键铝合金材料。东轻提供了板材、锻件、型材、管材等高精度铝材,主要用于货运飞船总装件、舱门组件等关键部位。西南铝的铝合金材料则用于更多结构用途,比如航天器的框架和表面。
另一家上游公司是成立于2004年的有研粉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集团有研科技的子公司。2021年,有研粉末的先进铜基粉体材料获批“单项冠军”产品。此外,有研科技还生产用于增材制造或3D打印的金属粉末。
根据华经研究的数据,有研粉末拥有强大且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铜基金属粉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7.6%;其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也在增加,2020年是15.2%,2021年就增长到了18.9%。有研粉末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已酝酿多年:早在2015年,有研粉末收购了英国金属粉末制造商Makin Metal Powders(欧洲最大的铜和铜合金粉末生产商之一),为有研粉末进入欧洲市场铺平了道路。
2021 年 12 月,有研粉末将其增材制造部门分拆为一家独立公司,北京康普锡威科技有限公司,并持有该公司80%的股份。康普锡威是一个专门从事合金焊料粉末的“小巨人”企业,它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生产用于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铜基合金粉末,包括铜锆粉末、铜银锆粉末和铜铬铌粉末。而美国财政部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列入制裁名单。
杭州中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是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从事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及模块的生产。该企业成立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成立,为国有独资企业:微电子研究所持股50.24%,国有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余资49.75%。中科微电子的旗舰产品是SOC单芯片—AT6558,支持多种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 GLONASS、欧盟的GALILEO、日本的QZSS以及卫星增强系统SBAS。2021年,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将12家中国实体在内的27家实体新增列入“实体清单”进行出口管制,杭州中科微被列入其中。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也是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主要生产光学显微镜和光学元件。永新光学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出口,其主要国际客户包括尼康、徕卡显微系统、霍尼韦尔和新美亚。
永新光学在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作用难以忽视:其荧光显微镜已被用于天河空间站模块,以观察微重力条件下活细胞的变化。而此领域的重要性就如NASA所述,研究细胞对重力变化的反应将是发展长期太空探索的关键。此外,永新光学开发的卫星镜头已被用于嫦娥2号、嫦娥3号和嫦娥4号月球探测器。
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专攻卫星应用技术,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航天恒星是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而中国东方红卫星又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的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研究院(CAST)是CASC下属的航天机构,将航天恒星描述为“CASC和CAST卫星应用的支柱。”航天恒星将自己定位为未来数字基础设施的主要参与者,并在其网站上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卫星应用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真正基础设施之一,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该公司的产品涵盖民用、商业和军事用途。其母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也被列入美国财政部的制裁名单。
广州南方卫星导航仪器有限公司生产高精度北斗接收机,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隶属于南方测绘集团,旗舰产品包括实时动态定位(RTK)接收器,用于测量并纠正卫星导航定位中的失误。
▍结论
中国的工业竞争侧重于整个产业链,这与美国的做法正好相反:美国注重特定的高利润节点,而将低附加值细分市场外包到国外。美国的战略,建立在传统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之上,通过离岸外包,为消费者提供了廉价商品和大宗商品,同时带动了美国经济腾飞。这一战略将在新的竞争中失效。
我们如今急需重新评估:中国的产业优势在全球工业和商业的竞争力如何?这是一个迫切需要修补的“竞争平衡”问题,中美的相对优势和影响力在哪里?相对劣势和依赖点又在哪里?
“单项冠军”和“小巨人”的企业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我们能从中了解中国在哪些领域建立了优势,又计划在哪些领域给予支持,又有哪些企业参与其中,从而了解美国及其盟友该如何解决潜在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