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耶伦访华、拜登、中美关系、挖掘亲中力量

来源:tuzhuxi耶伦是五年来首个访华的美国财长,访华为期四天,她自称“两天谈了十多个小时”。         

前前后后,作者零散看了一些中美官方发布及国内外报道。分享一点个人感受。         

1.耶伦访华,加上前几周国务卿布林肯的访华,是白宫对中国的组合外交行动。这两次都是美国官员大老远来到中国,中国是主,美国是客,白宫呈现地是积极、主动的姿态。尽管会面对于双边都有利,但某种意义上,美国比中国更需要这两次会面。耶伦是一个老人,下个月就77岁了,比我们对位的官员年纪要大不少。来回飞一趟中国,也挺辛苦。不远千里来一趟,白宫肯定是“认真”、“有所求”的。那么,他们“求”的是什么?       

2.个人理解,白宫所“求”,其实是“稳住”中国。请注意“稳住”这两个字:“稳住”。“稳住”中国,和长期搞好与中国的关系,并非一回事。“稳住”,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的策略,短期的战术。这次来,白宫希望通过一定的接触、对话、沟通,构建形式上的交流与反馈机制,把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在未来一年多(甚至更长时期,如拜登连任)控制在一定的边界和范围内,避免矛盾在短期内激化、升级,乃至失控,以导致更大的问题。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策略性地“管理”与中国的关系。“管理”(manage)一词,也是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精髓之一。         

3.那么,怎么知道他们只是来“稳住”中国的呢?因为耶伦(和布林肯)都是白宫高官,执行的是总统布置的任务。而白宫受制于许多客观因素:         

第一,白宫一届四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就是使得白宫受短期政治因素的驱动、约束、限制,缺乏做长期决策的政治授权、能力与动力。这些年,白宫的权能在美国政治体系里甚至有不断缩小的趋势。拜登管不了长期,视界里就没有长期这个选项和考量,只能管眼前。眼前能管好就不错了。所以,他们的战术和策略都是针对即期、短期的,不会超过中期。站在2023年中,他们考虑的其实都是2024年大选举:保证自己还能留在台上;

第二,目前的政治环境使得拜登白宫没有动力取消特朗普政府以降美国各个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的对华关税、制裁及相关法律。假如白宫一旦这么做,立即会遭到共和党/反对党的抨击,称拜登对华软弱,使其在美国国内政治上面临被动。这次布林肯访华表态说不支持台湾独立,已受到美国朝野抨击。美国的政治环境很大程度已经限制了白宫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拜登上任以来,主要是在继承和延续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框架,但跳不出特朗普划定的“圈圈”;

第三,涉及到美国国会,白宫就更无力了:国会有自己的议程、逻辑、驱动力量(从军工联合体到民粹政治),不受白宫影响。现在的国会与白宫也不是简单的制衡关系,在重大问题上,例如对华外交,实际上一直是争权关系,只不过白宫在中美建交后就已经输了:国会可以通过立法,将反华政治固化下来。后续,国会还可以酝酿推动各种反华立法/政策,例如台湾问题;例如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核心产业上对中国制裁。对此,白宫显得无能为力:它基本无力改变中美关系发展的逻辑与方向。                  

4.所以,白宫只会做白宫有能力做,且能从中受益的东西,这就是短期内比较稳定的中美关系。目前,美国已经进入总统大选季,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2024年11月),谁在后面四年主导白宫就会见分晓。白宫也已进入选举状态,很多行为和选择都要结合选举来看。如前所述,在对华问题上看,白宫的选择并不那么多,它无力改变特朗普的政策遗产,持续面临国会和反华政治生态圈的压力,同时还要防止中美矛盾升级。对华问题不是一个让拜登/民主党感到“舒适”、易于驾驭、能够利用并积累政治资本的议题,相反,是个如履薄冰的“危险区”:拜登随时可能因对华政策“软弱”而遭到反华政客的攻击,并影响到自己与民主党在未来几年的政治前程。可以确定的是:拜登的目标就是“稳住”、“管理”好中美关系,不“生事”,不“节外生枝”,不触发大的冲突和危机(尤其是军事危机);不把中国问题变成一个特朗普/MAGA可以在2024年选举中放大利用的议题。         

5.说得更直白一些,拜登白宫更有可能受益于中美关系的稳定,而共和党更有可能受益于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冲突;后者更希望看到中美矛盾的放大,冲突的升级,寄希望于从中获取政治资本与收益,借力赢得选举胜利。对于拜登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熬”过这一年半,赢得选举,在台上留任四年,延续并巩固民主党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争取留下一些共和党难以一把丢弃的遗产(如同特朗普选举的三个保守派最高法院法官)。这其实就是耶伦和布林肯不远千里访华的根本目的:与中国接触,获取更多的信息,安抚中国、“稳住”中国,并可以回去对美国国内宣讲说他们在很好地“管理”与中国的关系,并将其作为自己在外交领域的政绩。2024年大选问题摆在这里,白宫当然也比中国更需要这次会面。         

6.有了语境,再回头看耶伦访华时的讲话,就更清楚了。         

第一,她讲的许多东西都是带“话术”的:她亲临中国现场,利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解释、美化、粉饰美国的对华政策,以达到缓释、消解中国顾虑的目的,藉此“稳住“中国。例如,咱们说美国在搞“脱钩”(decoupling),她就说这是“去风险”(de-risk),是在“多元化”(diversify),美国不是真的打算“脱钩”……说得挺好听的。其实美国做的就是“脱钩”,这些好听的措辞都是“euphemism”(委婉语)。按她的意思,很多东西中间有“误会”,美国“本意”也不是如此;比如我们抱怨美国把一切东西都政治化,都往安全问题引,她就说要认真听取,甚至还要考虑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这种非本意的结果”(respond to unintended consequences)——说得跟真的似的。

第二,白宫确实在尝试与中国建立一些沟通及反馈机制。耶伦一个77岁的老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认真听取中方的意见,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姿态,会让中方感觉不错。两边如能建立沟通机制,也是给双方提供一些管理双边关系的手段和空间,多少都会有利于缓解中美在拜登任内发生冲突、矛盾、分歧、误解的风险。这些机制的设立,能让中方看到两国关系向好的预期和“希望”,也有利于“稳住”中美关系。(实际上,所谓“稳住”,也还是在拜登任内。如果拜登被共和党“翻篇”了,这些机制也会被翻篇)         

站在2023年,许多中国人对美国(的对华政治)已经充满怀疑,不再信任了,要相信耶伦的话术是很难的,很容易就觉得她在“套路”、“忽悠”,“顾左右而言他”、“画大饼”——坊间流行语,“PUA”……到最后,还是欺负善良的中国人。         

7.但我觉得也不用太“愤世嫉俗”(cynical),结合耶伦的背景,我觉得她讲的东西也是真心的,即她可能真心希望中美能够改善关系、稳定关系,真心希望两个大国能够相向而行、互利互赢,而不致走入冲突的轨道。她的想法和许多美国知识分子及工商业精英也是一致的。这些东西有可能正符合她的价值观、政治立场与取态。也要看到,她毕竟不是一个政客(选举政治家),而是一个高级技术官僚、高级政务官,所谓的“政治打工人”。说到底,政治这东西,她说了不算;中美脱钩不脱钩,中美关系如何发展走向,她说了更不算。并且不仅她说了不算,拜登说了也不算。再看她年事已高,职业生涯可能也就最后这一两年了,之后就会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场景里,在中美关系的十字路口里,她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譬如把一些横在中美之间的矛盾分歧及冲突点进行“再诠释”、“再定义”,讲一些中美双方都能接受的话,藉此增加两国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再考虑到中国历来对白宫官员的期待很高,认为他们有权能,能够代表“美国”,所以,耶伦还能一定程度放大自己话语的影响力。其实,在中美交往历史上,美国政府里确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总之,我觉得这个老太太做外交官挺不错的,比伯恩斯强得多了。         

8.既然已经说到这,就再多说两句耶伦。我对她是不了解的,纯只看她的背景简历,通过背景简历,估摸她可能持有何等价值观:         

——纽约大都市圈出身长大,有国际化大城市的视野;

——犹太人,自带国际视野,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性”(例如种族/信仰问题)

——极端年代是家族记忆的一部分(父母从波兰移民到美国,老家犹太人被纳粹团灭);

——超精英教育(布朗大学本科、耶鲁大学硕士+博士),精英视角、“上帝视角”

——师从左翼传统(凯恩斯、托宾、斯蒂格利茨……),了解左翼政治经济学

——一辈子学经济、搞经济,比较现实、务实

——与工商业界及金融人士往来甚多,了解并能映射工商业界及资本界精英的一些看法

——有年纪有阅历,经历过冷战,看过国际世间的起落与沉浮

——丈夫George Akerlof,犹太人,名校(加州伯克利、乔治敦、LSE)经济学教授,背景、成长环境和Yellen高度相似(几乎就是一个男性版)。价值观和政见也会相互影响。         

妥妥的“大都会左翼犹太精英”。Henry Kissinger、Bernie Sanders、Joseph Stiglitz、Jeffrey Sachs、Noam Chomsky……         

这样的人,和共和党民粹右翼/MAGA政客及基本盘真是毫无交集。这样的人在美国也真是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代表性”,并且为美国民粹右翼/MAGA所怀疑及厌恶,认为这些人根本不爱美国,但能够主导和操弄美国政治经济。 

而这些具有全球视野的精英恰恰又最适合出来为美国做国际交流工作。并且我的理解,以耶伦的背景经历和教育,很有可能比其他美国人更能看到并理解中国的视角。         

只是很可惜,她年事已高。像她这样的“高级政务官”、“政治打工人”,在当代美国政治里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而且远远低于我们的估计。他们都是随着选举政府走的,选举政客下台,他们也就“一窝哄”离场。有的人还能回到学校,像耶伦这样的,差不多就退休了。 

9.其实布林肯也是这样的精英:他也是纽约出生长大的犹太人(自带“复杂性”),哈佛本科,哥伦比亚大学JD、一路都是左翼/民主党。不过他的职业经历都在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早已脱离象牙塔(“去知识分子化”),受“军工联合体”思维影响较大。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务卿,他主要任务是聊外交、政治,都是中国不喜欢的话题。让中方“舒适”、能够帮助建立互信的话题,肯定是经济、贸易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绝不希望听美国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我们进行干预、教说及评判。所以,从赢得共情的角度上,布林肯很难取代耶伦。我猜拜登知道耶伦访华的效果会不错,一个人能胜过好多个“亲善大使”,因此特地委托她不远万里前来拜访,作为2024年大选之前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一步。         

10.我一直说,特朗普之后的美国,在对华问题上,民主党白宫比共和党MAGA白宫会更好。只要白宫由民主党坐镇——特别是拜登这样的老政客——中美矛盾就不容易失控。从耶伦访华就可以看出,拜登政府绝不希望破坏中美关系,相反,在努力“管理”和稳定中美关系,将其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所以,只要拜登还在台上,中美关系就有稳定的基础,中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大的冲突。有句话,我们可以“想”,但不能“说”:纵观美国政坛,拜登就算是中国在美国政治里最大的“盟友”了,而且居然还在台上。这样的“盟友”屈指可数。如果拜登不在任,后面还能否找到这样的人,都值得怀疑。但这句话又不能这么说,一说出来,拜登政治上就危险了。他很清楚这一条,对中国太硬当然不行,但太软了也不行。他得时刻把握对华政策的尺度及对外口径,注意和中国保持“一臂距离”。布林肯访华时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遭到美国朝野大肆报道乃至抨击,拜登立即往回“扳一扳”,在一个选举筹资活动时批评中国,结果被我政府严正谴责。其实事发后,拜登认为这个事应该可控,不至于影响中美关系。我个人的理解:拜登自信中方是能够了解和体会他的处境和难处的——作为选举政客,他得面临美国国内政治的现实环境,不得不在特定场景里说某些话、表某些态,中国得给他一些空间,对他有所包容。“请理解我必须得在大选时说这样和那样的话”。还有一句话,他不会说,中方也不会接的:“得等我保住白宫啊。”这就得靠两边的“默契”了。最终证明,拜登讲话的事情很快翻篇,没有影响到中美关系。这样的事情,未来一年半还会频繁发生,从未来几年稳定中美关系的目标出发,双方都得做一些“规定动作”。 

11.从拜登上台伊始,我就有这样的判断:以美国当下的环境,拜登进白宫对中国是相对“有利”的:相对于MAGA共和党,拜登能给中国一个相对温和、可控、可预测的外部环境,让中国在未来几年能够更加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拜登也有其局限、短板、“鞭长莫及”,“有心无力”——比如他管不住其他党派;不仅管不住其他党派,也管不住自己的佩洛西,还得关照和配合民主党中期选举。中国必须理解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才能更好的和美国博弈。 

12.最后,我前面列了一下耶伦的背景简历,推断她在世界观、价值观上是比较容易理解中国的一类人。中国与美国要开展多层次的沟通,但对不同的人做工作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我一直理解,像这样的人,犹太人知识精英,非洲裔美国人(受历史歧视的少数族裔),民主党里的进步主义者,可能是我们更容易打开局面的人、工作事半功倍的对象。中国应该多挖掘、多发现这样的人,尽可能多做他们的工作,将他们“发展”“转化”为能对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有益的群体。这客观上也要求对美国的社会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反过来也要看到,美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做同样的工作:挖掘、发展、转化更容易接受美国价值观的中国人,成为有利于美方的力量)。         

今天写到这里。         

(全文结束)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上海市

热门评论 2

  • 楼主分析很深入也比较客观。
    但是,说拜登政府是美国政客中“对华最稳定的一群”怕是偏颇了。美国对华政策不要去看它的主观出发点,而要看它的客观效果。特朗普也反华,但他主张的孤立主义,对中国是有利的。而拜登主张的联盟主义或干涉主义,对中国才是战略性的不利。
    我更希望下届美国执政权重归共和党,在孤立主义与联盟主义之间横跳的美国,会激发出它内部的一切矛盾。特朗普搞砸了盟国关系,拜登搞砸了俄罗斯关系,共和党减息,民主党加息……再来回折腾一轮,美国就再次“伟大”了。
  •        饮水机 的文章虽然可能不符合某些激动者的口味,但作者讲的大多数是事实。
    耶伦接受美国公共传媒广播网(American Public Media)财经新闻节目《交易场》(Marketplace)访问时形容,她的四天访华行程是成功的,为两国关系奠定基础,双方也讨论了“重大分歧”,她相信美国和中国都希望以坦率和尊重的方式来稳定两国的经济关系。她透露,双方同意“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加深对彼此关切的讨论”。虽然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具体突破,但华盛顿和北京同意继续交流。“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双边与经济和金融关系之一。”
    我此前就说过,耶伦本身政客,是专业人士,固有立场并不反华,但她现在变成官员,就不得不遵从政府政策,根本不具备一己之力扭转局势的能力和可能。从耶伦的讲话中细细分析,有的是其个人理念,有的是政府政策,其间有温和的也有矛盾的。如果换做是个理性对华政府,耶伦就是稳稳的知华派,不会比保尔森差。但恰恰因为如此,耶伦在政府不是主流,势力单薄,就是给人做嫁衣的。
           台湾经济日报有篇文章分析中美经济战的局势,总结三点:1、中、美之间的相互出招已进入相互报复的阶段,在逻辑上必将进入到一个“螺旋上升”的轨道,相互作用,相互刺激,不存在消停的可能,更不存在找“下台阶”的动机。2、双方似乎势均力敌。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战,始自2018年的特朗普政府,五年下来美方赢了吗?美国启动对华贸易战的借口是过去无往不利的“301条款”。这个从1974年开始发明出来的武器,迄今已运行了100多次,未尝有过失败。对日本半导体、对日本汽车等产业,一祭出301条款,日本立刻屈服;日本之外,欧洲亦未能幸免。唯独这次,针对中国的关税战,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反而愈打愈火。贸易之外,中、美之间的科技实力看来也有得一拼,只要实力接近,这个斗争就会持续下去。3、更关键的是,我们之所以用“经济战”此一概念,因为它是一个泛称,包括了贸易、科技、产业、金融等各种斗争;而经济战本身,也不过是像军事、太空、体制、价值、地缘等诸多领域,都只是中、美两强在“修昔底德陷阱”中矛盾或博弈的一个部分而已,因此,除非中、美两强的老大、老二之争出现了结果,否则所有的斗争也都将持续下去,全球各国、各领域、各企业都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关于共和党与民主党对华政策特点,作者分析的也比较专业,两个党都反华,但共和党更激进,民主党更阴险但不如共和党激进,大家就看看特朗普政府内阁的几个关键人物,班农、博尔顿等都是臭名昭著的极端派,甚至就是战争贩子,美国人都不喜欢,蓬佩奥是个特务头子,中美关系直线恶化这些人是首要罪魁祸首,而特朗普就是个种族主义者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他不想打仗是觉得没有把握并且不划算,并不代表他是和平主义者,暗杀苏莱曼尼这种恶心的事都能做出来,意味着什么?两害相权取其轻,共和党执政中美关系会更差甚至有冲突可能,起码拜登政府一直在降低冲突危险(当然这不是善意而是他没有把握)。
           我最初就讲过,对手越是歇斯底里越是使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招,就越是说明它的工具箱里东西不充足,有好的工具谁也不愿意使用有害的工具的,大家自信一点,团结一点,提高承受力,黎明前必然有黑暗,这个槛迈过去就是百年盛世来临。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2
最热 最早 最新

  • 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同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他们是资本利益集团的一体两面。美国非常善于左手制造问题,右手解决问题,并用制造出来的问题攫取利益和好处。只不过是在碰到了中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之后,他们踢到了铁板,这个惯用伎俩不好用了而已。中美两国政府在打过这么多年的交道,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的想法早就不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了。我不知道楼主让我们去理解美国人是什么意思。
  • 十方观复 十方者天地覆承也。 观复者人事轮回也。
    可以这样讲,越是耶伦,布林肯,沙利文这样的白人精英骨子里越是优越感极强的。他们不大可能愿意对华搞好关系,顶多是为了眼前利益说一些比较柔和委婉的言辞,而内心可能是非常坚定的反华派。
    四十年的交道打下来,五年的贸易战防疫战打下来,精英层仍然对美国政客抱有幻想和期待实际上是一直以来对美实行退让的战略的后遗症。受美国培训,引导了几十年的精英面对美国人不由自主地低了姿态甚至低了头。“把美国人想的太好了”就是这种状态的表现。
    我们的精英层从根本上不习惯于与美国对抗。一个赵立坚都不见容于亲美派,可见对美柔软的倾向是多严重。为了缓和对美关系,连战狼外交都不敢提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联系到老胡的说法,精英层恐美,害怕与美国正面冲突,持绥靖主义态度和精致利己和平主义态度是主流。
    对于这一点,精英层应当意识到,人民是不满意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民在美国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利益,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对一个欠了我们很多钱,日常生活依赖于我们的廉价工业品,对我们态度十分恶劣,动辄制裁我们,伤害我们的主权和感情的强盗国家要保持这样柔软的身段,柔和的态度以及百般行动上的逢迎?
    人民需要一个解释。作者洋洋洒洒的文字和老胡连续不断的腾挪都没有说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足以自保的常规军事力量和建立战略平衡的核攻击能力。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十分强大的生产能力。请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地与美国相处?
  • 十方观复 十方者天地覆承也。 观复者人事轮回也。
    读完了这个长篇大论之后就一个感觉,我们的国际关系领域的精英对于如何曲意奉迎美国的政客与政治是何等的细腻与精当。
    我们有什么必要对美国如此奉迎?五年来中美对抗中我们做了多少迎合,欢来的是什么?是美国的变本加利。我们的精英对维护对美关系已经到了完全忽视民众的感受和大国尊严的地步。而问题的关键是在付出高昂代价的同时并没有搞好对美关系。
    一个行将就木,连美国人民都不放心的老糊涂,我们的精英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他连任上。何其悲哀?
  • 我希望作为红三的兔主席所写的文章能更多地从中国的视角来阐述我们如何应当如何与美国进行战略博弈,乃至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视角,处处体谅、包容。美国总统只能代表白宫代表不了美国?所以这就是拜登一而再再而三食言而肥反复无常的理由?那就选一个能代表美国的人出来!美国那一堆驴象府院的烂事跟中国有关系吗?是中国造成的吗?

    中国的发展挑战了美国的霸权,但这是中国人民追求自身美好生活的必然结果,恰恰说明霸权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但是在美国国内中国却被有意渲染成将美国取而代之、破坏世界秩序、让广大劳工失业的巨魔,此种观念在美国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每到选举季两党竞相以踩中国为荣拉选票,使中国的形象进一步恶化。这样的结果是谁造成的?这样的恶性循环还要持续多久?还要中国来理解包容?荒谬。
  • 还是对美国抱有幻想
  • 林猬 呼吸尽是乳鸽
    康泰
           饮水机 的文章虽然可能不符合某些激动者的口味,但作者讲的大多数是事实。
    耶伦接受美国公共传媒广播网(American Public Media)财经新闻节目《交易场》(Marketplace)访问时形容,她的四天访华行程是成功的,为两国关系奠定基础,双方也讨论了“重大分歧”,她相信美国和中国都希望以坦率和尊重的方式来稳定两国的经济关系。她透露,双方同意“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加深对彼此关切的讨论”。虽然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具体突破,但华盛顿和北京同意继续交流。“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双边与经济和金融关系之一。”
    我此前就说过,耶伦本身政客,是专业人士,固有立场并不反华,但她现在变成官员,就不得不遵从政府政策,根本不具备一己之力扭转局势的能力和可能。从耶伦的讲话中细细分析,有的是其个人理念,有的是政府政策,其间有温和的也有矛盾的。如果换做是个理性对华政府,耶伦就是稳稳的知华派,不会比保尔森差。但恰恰因为如此,耶伦在政府不是主流,势力单薄,就是给人做嫁衣的。
           台湾经济日报有篇文章分析中美经济战的局势,总结三点:1、中、美之间的相互出招已进入相互报复的阶段,在逻辑上必将进入到一个“螺旋上升”的轨道,相互作用,相互刺激,不存在消停的可能,更不存在找“下台阶”的动机。2、双方似乎势均力敌。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战,始自2018年的特朗普政府,五年下来美方赢了吗?美国启动对华贸易战的借口是过去无往不利的“301条款”。这个从1974年开始发明出来的武器,迄今已运行了100多次,未尝有过失败。对日本半导体、对日本汽车等产业,一祭出301条款,日本立刻屈服;日本之外,欧洲亦未能幸免。唯独这次,针对中国的关税战,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反而愈打愈火。贸易之外,中、美之间的科技实力看来也有得一拼,只要实力接近,这个斗争就会持续下去。3、更关键的是,我们之所以用“经济战”此一概念,因为它是一个泛称,包括了贸易、科技、产业、金融等各种斗争;而经济战本身,也不过是像军事、太空、体制、价值、地缘等诸多领域,都只是中、美两强在“修昔底德陷阱”中矛盾或博弈的一个部分而已,因此,除非中、美两强的老大、老二之争出现了结果,否则所有的斗争也都将持续下去,全球各国、各领域、各企业都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关于共和党与民主党对华政策特点,作者分析的也比较专业,两个党都反华,但共和党更激进,民主党更阴险但不如共和党激进,大家就看看特朗普政府内阁的几个关键人物,班农、博尔顿等都是臭名昭著的极端派,甚至就是战争贩子,美国人都不喜欢,蓬佩奥是个特务头子,中美关系直线恶化这些人是首要罪魁祸首,而特朗普就是个种族主义者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他不想打仗是觉得没有把握并且不划算,并不代表他是和平主义者,暗杀苏莱曼尼这种恶心的事都能做出来,意味着什么?两害相权取其轻,共和党执政中美关系会更差甚至有冲突可能,起码拜登政府一直在降低冲突危险(当然这不是善意而是他没有把握)。
           我最初就讲过,对手越是歇斯底里越是使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招,就越是说明它的工具箱里东西不充足,有好的工具谁也不愿意使用有害的工具的,大家自信一点,团结一点,提高承受力,黎明前必然有黑暗,这个槛迈过去就是百年盛世来临。
    2016年,民主党奥巴马政府,中美南海冲突
    2017年,民主党奥巴马政府,萨德事件
    2018年,共和党特朗普政府,中美贸易战
    2022年,民主党拜登政府,佩洛西窜访台湾(同年俄乌战争爆发)

    ——共和党和特朗普虽然看上去张牙舞爪,但其实更多是虚张声势,其主要目的是经济领域和产业竞争,真正落实到地缘政治安全上的很有限。相比之下,美国民主党政府非但在经济与技术上并没有对华更友善,反而在地缘政治上更喜欢冒险,更倾向于激化冲突。在讨论中美关系时,要对此有清醒认识——民主党比共和党更激进,也更容易冒进,是更不安定的因素。
  • 经中美双方协商……
  • 这样的文章挂观网还是免不了有喷子。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直接加速就完了
  • 山顶洞人BH 思想没有专利,大家自由分享
    美国的所有动作我都会下意识的琢磨他究竟是想干啥见不得人的勾当,就像被电信诈骗无数次过后接到任何陌生电话都特别谨慎一样。
    兔子就不要幻想狼会变性吃素,不要幻想可以与狼共舞。如果哪天狼改吃素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兔子手持利刃身披厚甲,而且还保持了高度警惕不会象苏联那样天真幼稚。
    美国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和中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选项,从来没有考虑过和任何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选项。
    不管他做什么说什么,都信不得。
  • 🇺🇸这条风雨飘摇的小船,就好像一群捣蛋鬼不断摇晃着小船儿,逼迫划船的只能紧紧抓住船帮不放,而无法腾出手来划船,于是,就惹得划船的跺脚咒骂捣蛋鬼,把个船底都跺出个大洞。最终,一群捣蛋鬼和一帮划船的就这样一起飙着膀子把小船搞沉了。
  • 猪猪侠998 宇宙大将军、督三维诸军事
    康泰
           饮水机 的文章虽然可能不符合某些激动者的口味,但作者讲的大多数是事实。
    耶伦接受美国公共传媒广播网(American Public Media)财经新闻节目《交易场》(Marketplace)访问时形容,她的四天访华行程是成功的,为两国关系奠定基础,双方也讨论了“重大分歧”,她相信美国和中国都希望以坦率和尊重的方式来稳定两国的经济关系。她透露,双方同意“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加深对彼此关切的讨论”。虽然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具体突破,但华盛顿和北京同意继续交流。“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双边与经济和金融关系之一。”
    我此前就说过,耶伦本身政客,是专业人士,固有立场并不反华,但她现在变成官员,就不得不遵从政府政策,根本不具备一己之力扭转局势的能力和可能。从耶伦的讲话中细细分析,有的是其个人理念,有的是政府政策,其间有温和的也有矛盾的。如果换做是个理性对华政府,耶伦就是稳稳的知华派,不会比保尔森差。但恰恰因为如此,耶伦在政府不是主流,势力单薄,就是给人做嫁衣的。
           台湾经济日报有篇文章分析中美经济战的局势,总结三点:1、中、美之间的相互出招已进入相互报复的阶段,在逻辑上必将进入到一个“螺旋上升”的轨道,相互作用,相互刺激,不存在消停的可能,更不存在找“下台阶”的动机。2、双方似乎势均力敌。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战,始自2018年的特朗普政府,五年下来美方赢了吗?美国启动对华贸易战的借口是过去无往不利的“301条款”。这个从1974年开始发明出来的武器,迄今已运行了100多次,未尝有过失败。对日本半导体、对日本汽车等产业,一祭出301条款,日本立刻屈服;日本之外,欧洲亦未能幸免。唯独这次,针对中国的关税战,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反而愈打愈火。贸易之外,中、美之间的科技实力看来也有得一拼,只要实力接近,这个斗争就会持续下去。3、更关键的是,我们之所以用“经济战”此一概念,因为它是一个泛称,包括了贸易、科技、产业、金融等各种斗争;而经济战本身,也不过是像军事、太空、体制、价值、地缘等诸多领域,都只是中、美两强在“修昔底德陷阱”中矛盾或博弈的一个部分而已,因此,除非中、美两强的老大、老二之争出现了结果,否则所有的斗争也都将持续下去,全球各国、各领域、各企业都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关于共和党与民主党对华政策特点,作者分析的也比较专业,两个党都反华,但共和党更激进,民主党更阴险但不如共和党激进,大家就看看特朗普政府内阁的几个关键人物,班农、博尔顿等都是臭名昭著的极端派,甚至就是战争贩子,美国人都不喜欢,蓬佩奥是个特务头子,中美关系直线恶化这些人是首要罪魁祸首,而特朗普就是个种族主义者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他不想打仗是觉得没有把握并且不划算,并不代表他是和平主义者,暗杀苏莱曼尼这种恶心的事都能做出来,意味着什么?两害相权取其轻,共和党执政中美关系会更差甚至有冲突可能,起码拜登政府一直在降低冲突危险(当然这不是善意而是他没有把握)。
           我最初就讲过,对手越是歇斯底里越是使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招,就越是说明它的工具箱里东西不充足,有好的工具谁也不愿意使用有害的工具的,大家自信一点,团结一点,提高承受力,黎明前必然有黑暗,这个槛迈过去就是百年盛世来临。
    川普在位的时候中国网络环境是怎么样的?拜登上台后中国网络环境是怎么样的?共和党反华是嘴上说的狠,下手也狠,民主党反华是小嘴抹了蜜一样,但背后下黑手。我比较喜欢共和党那样的。
  • 很正常的解读。两国都有政治正确的困境,也有经济不振的难点,互相拉扯,等待时过境迁的哪一天,但是互相成就可能性较少,看一眼都嫌多余可能性更多,就这样吧。
  • 大毛真的刚——不参与丑国的选举、但免费帮其计票
  • Vigor 道远自迩
    稳住中国,就像当初用《明斯克协议》稳住俄罗斯一样,因为北约在亚洲的势力完全没有根基,日韩的军事存在早已老迈不堪,需要时间来进行更新换代。
  • 亥伯龙神 立场、原则、依据最重要。有错就认,能改则改。
    康泰
           饮水机 的文章虽然可能不符合某些激动者的口味,但作者讲的大多数是事实。
    耶伦接受美国公共传媒广播网(American Public Media)财经新闻节目《交易场》(Marketplace)访问时形容,她的四天访华行程是成功的,为两国关系奠定基础,双方也讨论了“重大分歧”,她相信美国和中国都希望以坦率和尊重的方式来稳定两国的经济关系。她透露,双方同意“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加深对彼此关切的讨论”。虽然这次访问没有取得具体突破,但华盛顿和北京同意继续交流。“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双边与经济和金融关系之一。”
    我此前就说过,耶伦本身政客,是专业人士,固有立场并不反华,但她现在变成官员,就不得不遵从政府政策,根本不具备一己之力扭转局势的能力和可能。从耶伦的讲话中细细分析,有的是其个人理念,有的是政府政策,其间有温和的也有矛盾的。如果换做是个理性对华政府,耶伦就是稳稳的知华派,不会比保尔森差。但恰恰因为如此,耶伦在政府不是主流,势力单薄,就是给人做嫁衣的。
           台湾经济日报有篇文章分析中美经济战的局势,总结三点:1、中、美之间的相互出招已进入相互报复的阶段,在逻辑上必将进入到一个“螺旋上升”的轨道,相互作用,相互刺激,不存在消停的可能,更不存在找“下台阶”的动机。2、双方似乎势均力敌。美国对中国开打贸易战,始自2018年的特朗普政府,五年下来美方赢了吗?美国启动对华贸易战的借口是过去无往不利的“301条款”。这个从1974年开始发明出来的武器,迄今已运行了100多次,未尝有过失败。对日本半导体、对日本汽车等产业,一祭出301条款,日本立刻屈服;日本之外,欧洲亦未能幸免。唯独这次,针对中国的关税战,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反而愈打愈火。贸易之外,中、美之间的科技实力看来也有得一拼,只要实力接近,这个斗争就会持续下去。3、更关键的是,我们之所以用“经济战”此一概念,因为它是一个泛称,包括了贸易、科技、产业、金融等各种斗争;而经济战本身,也不过是像军事、太空、体制、价值、地缘等诸多领域,都只是中、美两强在“修昔底德陷阱”中矛盾或博弈的一个部分而已,因此,除非中、美两强的老大、老二之争出现了结果,否则所有的斗争也都将持续下去,全球各国、各领域、各企业都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关于共和党与民主党对华政策特点,作者分析的也比较专业,两个党都反华,但共和党更激进,民主党更阴险但不如共和党激进,大家就看看特朗普政府内阁的几个关键人物,班农、博尔顿等都是臭名昭著的极端派,甚至就是战争贩子,美国人都不喜欢,蓬佩奥是个特务头子,中美关系直线恶化这些人是首要罪魁祸首,而特朗普就是个种族主义者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他不想打仗是觉得没有把握并且不划算,并不代表他是和平主义者,暗杀苏莱曼尼这种恶心的事都能做出来,意味着什么?两害相权取其轻,共和党执政中美关系会更差甚至有冲突可能,起码拜登政府一直在降低冲突危险(当然这不是善意而是他没有把握)。
           我最初就讲过,对手越是歇斯底里越是使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招,就越是说明它的工具箱里东西不充足,有好的工具谁也不愿意使用有害的工具的,大家自信一点,团结一点,提高承受力,黎明前必然有黑暗,这个槛迈过去就是百年盛世来临。
    你的这篇回复也很好,很赞同,推荐了
  • 亥伯龙神 立场、原则、依据最重要。有错就认,能改则改。
    说的很明白
    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能看透的普通民众,太少了
  • 致良知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练,践行四句教。
    所以我们需要想办法积极去干预美国西方内政,通过资本的力量,甚至可以去西方购买理论论述中国价值观的正当性和代表性。这块可以让马云做白手套来投资各种全球智库媒体甚至收买记者包括支持指标级反华政客选区里面的反对派。为什么我们培育不出亲华派?因为被束缚在以往的错误思维之中,以往不干涉别国内政是对的,因为跟外界联系不多,现在中国利益遍布全球了啊。
  • 作者是站位美国的。如此吹捧耶伦,拜登,布林肯,民主党,太肉麻了吧。作者没有看到拜登政府对中国的一系列制裁吗?除了拜登,耶伦,美国后继无人了吗?美国的对华政策会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假设作者是站位中国的,那是把“美国人想得太好了”。但我认为这个假设不存在。
  • 致良知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练,践行四句教。
    中国迫切需要自建操作系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