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贷款业务咨询谈起

首先声明,本文只负责探讨目前我看的银行业现状,所有数据均非客户实际信息。上周五的一天,一个自称认识我的朋友来找我,说想咨询一笔贷款业务,于是我和她相约到我办公室来谈。她的诉求其实挺简单,她有一栋房子,她想贷款翻新,然后给他儿子结婚用,需要100万左右,然后当地的农村合作银行给了一个建议,让她拿一个公司出来,直接用房产抵押,然后她就把她原来的一个公司转让给了她的一个亲戚,她想用这个公司来贷款。我询问她,你这个公司主营什么业务,她说是一家劳务公司。我理解农村合作银行给她业务建议的逻辑,因为现在经营类的贷款利率普遍低于消费类的贷款100-200BP以上,但是她面临的问题是,流水上面她说不通,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她这100万的资金需求。然后我叫来了负责消费类贷款的同事,问他们有什么产品能帮她把这笔款项贷出来,他说目前我们行的规定是,装修类贷款,需要贷款人名下有2套房产,我心想,这是哪个大聪明发明的逻辑?同事也说了这个规定的理由,因为你只有用一套抵押去装修另外一套,这个逻辑才说得通。而且受限于这位咨询人的儿子的职业,他供职在保险公司,他的收入无法支撑他贷这么高金额的贷款。然后,这笔贷款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申请经营类,她的主体无法提供有效的流水,装修类,贷款人无法提供足够的收入证明支撑贷款金额,我在银行从业年限比较长,看见过以前一些信贷员帮助客户伪造流水,但是,现在这条路已经被堵死了,因为出问题的贷款,基本上是用途不合规的,问责起来,信贷员脱不了干系,如果协助客户伪造流水,那更加是罪加一等。所以,现在基本也没人敢给客户提这种建议,那如果是客户自己伪造,信贷员被蒙骗,也只能说是自身水平不够。

这个所谓的熟人,数年前,我和她有一面之缘,她是从当地国有大行出来的,当时在我们当地筹建一家商业行,由于当地一家较大的客户出了风险,牵涉总行,所以筹备计划被叫停。也算是上一个时代的银行人了,她能理解现在银行的各项规定,但是要贷一笔款,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疫情三年,经营缩水,资产贬值,这是当前很多经营主体的普遍现象,当然,不排除有那些受互联网红利影响的主体,持续增长,但普遍的现象是如此的。经营缩水,降低了经营主体的风险限额,资产贬值,降低了担保额度,监管部门现在要求我们不能抽贷断贷,但是我们银行的风控模型并无调整,那这个责任谁来担呢?有些客户,你现在抽他的贷款 就是要他的命。我从事银行业多年,而且一直在信贷的岗位工作,从2010年开始,银行业就开始提示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我从业那么多年,除了工作初期接管过几笔土储和城投的贷款,后面就基本没和平台公司合作过,也算避开了地方债这个雷。作为一名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去年是我最绝望的一年,我想着如果沿着现有的银行逻辑走下去,我看不到未来,所以我去年一整年想着辞职,但放眼一看,又没有哪个行业能容得下我安身立命。

昨天看了B站“有何高见”老哥读的一篇高盛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我是非常认同他的观点的,从他粉丝没过万开始就关注他,他讲的很多东西是符合刻在我们银行人脑袋里面的逻辑的。但是高盛说的这个不可能三角,其实也是有点道理的,从更宏观的角度,美国在进行基础设施大扩建时期,也是经过这种泡沫的化的发展的,当时英国金主把欠债的美国人骂的一文不值。我们国家掌管银行业这帮领导,肯定是熟读西方金融历史的,我也充分理解他们的逻辑,那就是大力扶持产业资本,扶持制造业,消费类贷款严格控制用途,金额,比如线上信用贷款,最高20万,这是监管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来的额度上限。但是对于地方政府,银行就没什么办法,一个是地方性银行的竞争,二个是地方政府业务真的香,金额大,利率高,容易出业绩,所以只要符合行内政策,银行都会往里面钻。

几年前,当时PPP项目方兴未艾,我当时也差点做了一笔当地的路网项目,这笔项目金额大,主体强,定价诱人,但是,当我们完成前期调查报告的时候,总行下了文件,说这类项目不准入,其实也是还款来源的问题。后来这笔业务某个政策性银行接了,但是好像当地政府财政拿不出钱来偿还这笔贷款了,回头又问我们能不能接。

前天,参加同学聚会,我们班很多都是在金融系统工作的同学,有一个在某个实力较强的平台公司做老总的同学,我调侃他,说上次一个银行朋友托我找你,说你还掉的贷款能不能再支用一下,他说你们银行现在就是麻烦,又怕人不还钱,又怕人还钱,还了还得再借。我笑到,是啊,收入,规模,质量都是要考核的呢。好的主体,看不到机会,惧怕风险不敢投资,差的主体,只能接受高溢价,持续贷款续命,这也就是高盛文章里面说的,高溢价与低风险还有高盈利水平的不可能三角吗?当然,我们社会主义金融有我们社会主义金融的逻辑,我们当然理解他们那套收割逻辑,就像他们做的,摩根大通把第一共和吃掉那样。从中国银行业加入巴塞尔协议这个体系开始,中国金融人一步一个脚印,亦步亦趋跟随着西方金融体系,构建了我们的金融体系。西方金融资本看着这一切一定是眼馋的,但是他们也是谨慎的,因为高盛很快就说他们没有唱空中国经济的意思。

回到开头那个贷款咨询,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业务咨询,我了解的信息并不全面,比如说,借这个钱准备怎么还,她儿子在保险也工作,按正常的工薪阶层逻辑是还不起这个钱的,那是不是靠她的生意来支撑起这笔现金流,她到底是做哪个行业赚钱,这些我们都没有深入去了解,她只是认为她有值这个钱的抵押物,怎么才能贷出这笔贷款,我们不用管她拿这个钱去做啥,当然这个也是不被允许的。我也呼吁,除了消费、经营,人民的需求还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当对贷款用途限定的太死,或者搞一个负面清单,贷款资金不允许流入股市或者用于非法用途吧。

美国正在跟我们脱钩,我们何尝不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摆脱依附西方的体系呢,这一切是困难的,如同克鲁晓夫撤走苏联专家的时候,他笃定中国没办法自我工业化,但是我们通过融入西方体系,接续了我们的工业化进程,现在,又到了我们跟西方体系断奶时刻,肯定也是又哭又闹的,我们要走向何方?如何建立起我们的金融逻辑。欧亚大陆那么多路等着我们去修,那么多港口等着我们去建设,项目如何自平衡,收入预测,现金流量测算,偿债覆盖率怎么算,盈亏平衡点,我们的产能出不出的去,我们没走完的路,等着后来的金融人去走,在此先给所有的银行人一个好的祝福吧,祝大家一路顺风,戒骄戒躁,不忘初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