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来面目与极乐世界
“本来面目”,这个词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之“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类似的,还有《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里的“初”和“本”指的也是人的本性,即“本来面目”。
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千百年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的终极问题之一。追寻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责任,让人总是不由自主的去追寻、去接近真相。
探究生命的本来面目,不妨探究从孩子的状态入手,至少大家应该都同意,孩子相比成人是更接近生命的最初状态的,就像《老子》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小孩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快乐,似乎永远无忧无虑;二是不理解忧愁,不理解“苦”。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纯洁、快乐,没有忧愁,也不理解忧愁的。小孩子如果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会选择放声大哭,哭完就完了,照样快乐的玩耍。有的时候父母因为什么事儿哭泣(主要是母亲),小孩会帮妈妈抹掉眼泪,但不理解大人为什么哭。小孩不论生于富家、穷家,都是差不多快快乐乐的。当小孩理解了人生有苦,有种种不如意,特别是有死亡,而且人人都无法逃过死亡,包括他/她自己也总有一天要死亡,他也不是小孩了,就慢慢长大了。
全世界的哲学家、宗教家都不认为孩子的状态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顶多像老子那样认为孩子的状态比成人更接近本来面目而已。即使孩子这种“接近”的状态表现出来的充满快乐和对“苦”的不理解,也足以给成人以很大提醒。孩子只是更接近本来面目都已如此快乐,生命的本来面目难道不应该是更加快乐和无苦的吗?
从另一角度看,与凡夫所在的“人界”相比,“天界”虽然也在六道轮回中,但“天界”的位置比“人界”高得多,“天界”里生活的天人更接近脱离六道的境界,因此可以认为天人比凡人更接近生命的本源。在种种记述中,天人显然也比凡人快乐的多。因此,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越接近生命本来面目(本源)的状态就应该越快乐?
快乐的极致,也就是纯粹的快乐、无苦不就是极乐世界描绘的生命状态吗?极乐世界,“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样看来,“极乐”不仅是值得往生的理由,而且也是对生命本来面目状态的描绘。往生极乐世界不应仅仅看作是对苦的逃避,这样的理解太消极,也显得太狭隘了,而应看作是对生命本来面目的彻底领悟和实现!
以上,聊备此一说。